□文/本报记者 唐海兵 摄/本报记者 张春雷
窗外白雪皑皑,屋内干劲正浓。寒冬时节,走进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以下简称尚志管局)帽儿山林场的黑木耳标准化菌包生产中心,十几名职工在菌包灌装生产线上忙碌着,手法娴熟;叉车工开着专用的设备穿梭在平整的车间内,将一摞摞菌包送往养菌室。
菌包生产线。
“今年冬天我们从11月6日开始生产菌包,预计生产二级菌包8万袋,三级菌包220万袋。”帽林菌业负责人田成龙介绍,尚志管局在帽儿山林场和黑龙宫林场分别设有帽林菌业、龙林菌业两个黑木耳标准化菌包生产中心,可以实现菌种的自主研发和菌包的标准化生产,年生产菌包在500万袋左右。这些菌包预计将在明年三月离厂交付,一部分由尚志管局各林场的职工种植,一部分则会被发往延寿、海林、绥阳等地,供应全省市场。
据统计,尚志管局2023年冬至2024年春共完成黑木耳菌包生产500万袋,2024年发展黑木耳种植大棚205栋,种植黑木耳357万袋,共生产黑木耳干品209.4吨,黑木耳产业创产值超2000万元。
“我们从液体菌种制作到养菌全过程,都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成菌率达到99%以上。菌包无论是挂袋种植还是地摆种植,产量都非常可观,每袋能产1.3两至1.5两,颜色黑嫩透亮,口感弹润有嚼劲。每年都是订单化生产,你现在看到的这些黑木耳菌包,都已经是有了主儿的。”透过田成龙的声音,记者仿佛能看到来年春天时黑木耳自菌包上生长绽放的样子,喜意洋洋。
行走在黑木耳标准化菌包生产中心,除了各式现代化设备令人耳目一新,职工们的精神面貌和干劲也让人感到振奋。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里不仅有林场职工,更多的是来自周边各村屯的务工者。
“我已经在这儿干了有十来年了,可以说是看着菌包厂一步步从当初的小作坊到现在的大车间。我们跟着林场的谋划一起发展进步,不断地提高技术、提升品种、增加产量。我如今也成了厂里的老职工,可以带徒弟了。”家住帽儿山镇东站村的关维明今年60岁,在帽林菌业务工的这些年里,俨然成为了黑木耳菌包生产的行家里手。
帽儿山林场职工辛龙燕在菌包生产中心负责液体菌种的技术工作,她的丈夫也在菌包生产中心务工,她的弟弟则靠养殖黑木耳找到了致富渠道。“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菌包,自己养着更放心。”辛龙燕说。
如关维明、辛龙燕一般通过黑木耳产业增收致富的人还有很多。仅仅是冬季菌包生产时节,帽林菌业的用工量就有40多人,人均日薪120元。待到春季菌包打孔、挂袋,再到夏季黑木耳采摘……一套流程下来,让乡亲得以“在家门口打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帽儿山林场还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携手合作,利用黑木耳大棚成功试种珊瑚状猴头菇。
“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和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珊瑚状猴头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利五脏、降血糖、助消化等效果,发展前景非常好。今年林场只试验了1栋大棚,种植了3000袋左右,分别在5月和8月采摘了两茬,产量非常可观。明年我们将适当地增加种植数量,继续深挖其潜力。”田成龙告诉记者,目前制约珊瑚猴头扩大发展的是市场认可度,接下来,帽儿山林场将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继续携手合作,不断提升珊瑚猴头的品质,提高市场认可度,打通销售渠道。
尚志管局隶属于省林业和草原局,丰富的森林资源、适宜的自然气候为发展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尚志管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山东、吉林、安徽等地对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产业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不断开辟产业新方向。
2024年,除黑木耳产业外,尚志管局各林场成功试种猴头菇3000袋,试种天麻菌包2000袋,并利用现有的菌包中心试验生产天麻菌包;利用黑木耳种植空闲期,发展大棚挂袋元蘑6万袋,销售干品元蘑2.8吨;大棚地摆平菇10万袋,销售鲜品平菇15.9吨;大棚地摆榆黄1万袋,销售鲜品榆黄蘑1.1吨……一次次试验,一笔笔收益,都将是未来富民强场的大产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