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才引领 新质启航(引题)
十载同行,“双万”城市与百万人才双向奔赴(主题)
南方日报记者 叶永茵 唐卓 谢麦诗 陈琬莹 龚菊 黄婷 龚名扬 吴擒虎 郑家琪 张帆 王颖/文 邓浩 李家威 孙俊杰 黄政正 吴碧彤/图
12月20日上午,2024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暨人才系列主题活动嘉年华开幕。今年是东莞举办人才活动周的第十个年头,十年盛会持续以高规格、高品质释放爱才诚意,持续擦亮爱才名片。
今年人才活动周以“英才引领 新质启航”为主题,聚焦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举办十周年的纪念时刻,打造“建功时代”“湾区启航”“业由才广”“乐享莞邑”4大篇章,共36项78场活动。
“建功时代”篇章,聚焦党建引领人才事业全面发展,举办活动周开幕式、东莞人才之夜——“莞邑春晓”新年音乐会、第二届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交流大会等6项12场活动,全方位展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莞邑人才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壮阔图景,激励人才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湾区启航”篇章,立足发挥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C位”的优势,持续推进“五外联动”和“海外引才”,举办“留·在东莞”留学人员嘉年华、莞邑国际友人镇街行活动、散裂中子源国际学术交流等11项33场活动,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交融、互利共赢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业由才广”篇章,围绕坚持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设置东莞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洽谈活动、虎门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等13项20场活动,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
“乐享莞邑”篇章,围绕营造“家东莞”“乐享生活”的良好生活氛围,举办“才聚莞邑 篮梦飞扬”——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篮球嘉年华、松山湖第四届“优才杯”羽毛球友谊赛、“莞汇人才 奏唱未来”音乐系列活动等6项13场各类型主题活动,着力提升广大在莞人才的参与感、归属感、认同感。
以城市之名致敬人才,以十年奋进倾心引才。
目前,东莞人才总量达328.2万人,其中制造业人才总量达133.6万人,持证技能人才共61.4万人,R&D经费支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东莞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今年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全国前十,排名上升五位。
“是人才·进莞来”,是东莞2021年发布的引才口号。事实证明,这绝不止于口号,更是东莞的初心、决心和信心。
东莞328.2万人才与城市一起成长,继续书写“人、产、城、文”共鸣共进、共生共荣的佳话。
【产业篇-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名城】
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多年在东莞举办。
一座城,滋养千万人梦想;千万人,成就一座城辉煌。
近年来,“民营企业家日”“工程师日”“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等节日陆续上演,以城市之名礼遇人才,举办草坪音乐节、城市漫步、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致敬他们多年来在莞邑奋斗,更向世界传达东莞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城市胸襟。
从“三来一补”起家的“世界工厂”,到GDP破万亿元、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制造名城,东莞与百万人才双向奔赴,共同书写了无数个激情澎湃的故事。
打工仔蝶变创业者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6年以来,有超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此“扎根”东莞。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鼎泰高科”)的创始人——王馨,就是这座城市的“坚守者”。从南下的“打工妹”蝶变成创业者,她凭借独特眼光和坚韧性格,带领企业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上市梦想。
从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步步做起,王馨熬过了艰辛创业的苦、攻关市场的难、资金紧张的困,带领鼎泰高科成为国内PCB微型刀具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在历经无数磨难后,王馨谈及对东莞的情愫:“我们在东莞30年,从一个作坊式的贸易公司发展到上市,从没想过要离开东莞,这是‘用脚投票’的结果。因为政府给予了企业优质的服务,最大程度地尊重企业发展的自由权。”
自称“中专学历、资质平庸、慢热”的江西青年吴丰礼,一手创办了全省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那一年,拓斯达也遭受了“危机”,但企业核心团队上下一心,再次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开拓市场、抢占市场、布局海外,经过6年的努力,拓斯达的成果的显现,吴丰礼在2014年成功带领拓斯达上市。吴丰礼也演绎出一个从退役军人,到民营企业员工,再到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草根逆袭励志传奇。
大学生成工厂生力军
2022年夏天,当身边同学纷纷加入考公考研大军时,22岁的广西小伙黎保裕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独自坐上高铁,一路向东直抵东莞,从一名应届本科生转变为工厂研发工程师。
如今“世界工厂”东莞各企业的生产线上,涌现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工作,不是上流水线做重复的机械劳动,而是以高技能人才的身份,成为制造业企业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东莞向先进制造业挺进的过程中,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出现了大学毕业生走进工厂的现象。一批批有想法、有技术、有志向、有活力的年轻人深入制造业,将高校里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在制造业发展中大展所为,被视为未来产业工人的生力军。可以说,这是一场制造业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截至2023年底,东莞全市制造业人才总量达133.6万人,同比增长12.3%,制造业人才总量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比重为40.7%。
在全球化智库(CCG)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看来,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明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定位和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发展目标,为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广大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创造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科技篇-从无人问津到科创热土】
东莞一机器人企业在做测试。
“他们不相信中国人能做这个。”谈起10多年前去欧美市场销售高端医疗器械的往事,博迈医疗技术副总经理张志军一脸无奈。曾几何时,国际市场将中国制造视作“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拒之于千里之外。
值得欣慰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当张志军再次拿出样品,欧美客户赞不绝口:“你们的器械质量好,有创新!”从无人问津到畅销五洲四海,东莞高端制造如何闯出一片天?这背后,是东莞厚培科创土壤,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人才,数十年如一日开展自主研发的久久为功。
从无到有,开天辟地
40多年前,从东江口眺望,一个个小村落升起袅袅炊烟,人们光脚下地干活,裤脚上总是沾满泥土。改革开放初期,东莞还只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更谈不上发展现代科技。
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三来一补”经济模式的推广,东莞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了反哺产业发展,这个时期,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诞生第一批自主研发技术。
“既然做了,何不认真做好?”掌舵生益科技34年的刘述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覆铜板领域处于极端落后状态,技术基本源自美国,彼时的生益科技是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也被戏称为“交钥匙工程”——
美国公司将技术、产线都建好后,中国人“拎包入住”,负责生产和管理。那时候刘述峰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美国人给的配方,满世界找供应商。
“我跟外国人说我要买玻璃布,他们很惊讶,问我是不是弄错了,应该买的是用来做裤子的牛仔布。我现在都记得他们惊讶的表情,他们很难相信中国竟然开始做起了电子工业。”刘述峰说。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样“荒芜”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破土发芽,开出绚丽花朵。
“无名英雄”的创举或许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一个个奖项记录着他们为东莞自主创新作出的贡献——
叶智方参与研制的TTI63F400F系列注塑机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张伟主持的54cm彩色显像管设备国产化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于无声处听惊雷,东莞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的门扉自此开启。
面向国际,放眼全球
2019年元旦,从常平火车站下车,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唐子杰租了一辆车直驱松山湖,当晚便在大朗租下一间月租1600元的套间,开始了长达5年的创业生涯。
5年时间过去,在今年11月,由唐子杰担任总经理的大锌能源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将用于扩大人才规模、加大研发力度、加速项目落地等事项。
唐子杰用自身经历告诉世人,东莞是成事之地。事实上,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创人才正集聚东莞,在这里追逐“科技梦”和“创业梦”。
戴上护目镜和手套,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师马修·马斯格雷夫的工作从实验室开始。真空装置、氦-3气体处理歧管、烤箱……实验室里的每个装置与设备他都如数家珍。经过近两年的搭建,马修的实验室已趋于完备,他专长的关于极化中子和磁性材料的研究正顺利开展。
“现在我已经安顿下来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城市。”马修现居于东莞城区,他最喜欢的商圈是33小镇,最喜欢的餐厅位于旗峰山脚下。“我既享受东莞的自然风光,也喜爱市区的繁华生活,下班后来一顿美味的中国料理就更好了。”马修说。
《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入选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20强,排位由上年的第14位提升到第13位。这里加速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平台,持续造富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突破1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源源不断吸引着天下英才。
【外贸篇-从代工出口到东莞品牌】
广东(东莞)-智利经贸对接活动现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东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逐渐从“世界工厂”转型为“智造中心”。人才,作为这一转型的核心力量,正推动着东莞外贸的创新发展。近日,笔者走访东莞外贸行业一线,解析东莞如何依托人才战略,推动外贸模式的革新,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展现东莞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的稳健步伐。
“体力活”到“脑力活”
对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而言,外贸的脉动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曾以代工出口为主的外贸模式,推动了东莞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成为迫切的需求。
东莞外贸模式经历了显著转变,从“三来一补”的代工时代,转向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从“体力活”到“脑力活”,这不仅是产品结构的升级,也是人才需求转变的缩影。
在人才的牵引下,东莞企业逐步实现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变。以广东海新智能厨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新智能”)为例,通过引进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为公司转型开疆扩土,实现了出口额倍增,其中跨境电商出口额占比高达95%,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东莞的外贸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与机遇,而品牌意识的觉醒正催生着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莞企逐渐认识到,仅靠OEM模式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而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正作为变革的催化剂,帮助企业实现这场华丽变身。
在东莞外贸一线,重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已成为“标准配置”。通过广纳贤士、增加科研经费,构建起有力的人才梯队,企业得以抓紧市场脉搏、推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
东莞市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云鲸智能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高驰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批莞企正以品牌为帆,人才掌舵,驶向国际蓝海。
引进来也留下来
近年来,东莞全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氛围日益浓厚。在这座制造业之城,一个滋养着外贸企业茁壮成长的生态系统正逐渐成形,它不仅关乎政策扶持、平台建设、服务链革新,更与人才的中坚力量和智慧贡献密不可分。
据悉,东莞通过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外贸领域的专业人才,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以人才链为核心,促进四链协同发展,推动外贸创新发展。
在松山湖,400余家数字贸易企业集聚,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贸易服务,为东莞品牌创新赋能;在滨海湾新区,OPPO、vivo等龙头产业项目逐步落地,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等科创载体启动运营,东莞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
滨海湾还出台“N个10条”扶持政策,在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人才个税奖补、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人才创业政策支持,并加快建设近万套人才公寓,配套高品质的外国语学校、国际化医院、商业综合体,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东莞已经孕育出一个涵盖34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的完备制造体系,并构建起多个跨境电商产业带选品中心,为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供应链配套服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这一体系中,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也是产业升级的实践者。
展望未来,东莞将继续利用人才优势,推动外贸向更高层次发展——重点聚焦“四链”协同,全力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东莞的“新三样”也逐渐成为创新引擎,拉动外贸实现正增长,为东莞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城市篇-从南粤小城到“双万”城市】
东莞黄旗山风景迷人。
西城楼是东莞最古老的历史地标。这座640岁的城门,正对着近期开张即爆火的“东莞记忆”街区,百年前商贸繁荣的中兴路骑楼街、舟行栉比的珊洲河、文化广场西城楼公园都换上“新装”,市民游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定居、开店、办公、吃饭、逛街、逛公园……
这何尝不是来这座城市生活的理想化缩影?从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成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五湖四海的人才在东莞施展才华、安居乐业,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十年间,才与城相互成就,一座富有商贸活力、生态魅力、城建实力的“双万”都市得以崛起。如何成为人才生活品质友好型城市,东莞开始了新的思考。
商业魅力成就人才引力
《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中,东莞连续8年入选“新一线城市”,排名11位。受益于活跃的年轻消费群体,东莞在商业资源集聚等维度排名较前,城市对年轻人口的持续吸引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魅力。
今年10月,东莞首家山姆会员商店开业,不到一个月销售额突破亿元,客流量近110万人次。十年时间,万达、万科、万象汇、汇一城、民盈国贸城等商业综合体在东莞遍地开花,让东莞的城市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也让来莞人才的生活体验感不断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商务人才的大量聚集。据统计,东莞中心城区的服务业人才达42.8万人,其中商务服务业人才近10万人。
在“东莞记忆”街区,淘宝店拥有121万粉丝的东莞潮牌SUPERTOFU新开了门店,主理人是高一就开始服装事业的“东莞仔”豆腐;台湾青年吴森胜做手冲咖啡起家,创立的“翘鼻子咖啡”已有5家分店和1家工厂。
面包节、咖啡节、宠物节、草莓音乐节……北上广深的“新鲜事儿”,在东莞也能轻松触达。越来越多的品牌主理、文化创意类人才,把目光投向了这座年轻人居多的“青春之城”。
“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商贸与人才的正向吸引,成就了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绿美之美营造乐活之乐
放眼东莞,星罗棋布的森林公园、山水绿地、美丽乡村,是城市聚才的“加分项”,也是生态人才的“大舞台”。
十年光景,东莞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荣获“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走进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与山水共一色。荔枝林中崛起“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华为斥巨资建了全球总部小镇,清华大学等一大批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落户,使松山湖以生态环境优势在全国开发区中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欣曾说,东莞在科技、创新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前景,而东莞优美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配套设施、优良的教学质量也是他愿意安家、扎根东莞的重要原因。
目前,东莞建有1266个城市公园,其中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4个,随时满足上班族的“公园20分钟效应”。
随着生态文明成为东莞的一张闪亮名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领域迅速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现代农业等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从窝棚菜地到金黄麦田,在厚街种植水稻的姚雅获评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成为东莞第一位拥有正高职称的农民,也成了绿美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
如今,“双万”东莞,正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大步迈向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人民城市人民建”,期待更多才和城“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
【教育篇-从科教低地到院所林立】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鸟瞰。
走在东莞,一处处科研院所林立,各类科技型企业、园区星罗棋布,“科里科气”的独特气质扑面而来。
以校兴城,以城育校。东莞这座外向型经济大市,正摘掉“大学贫困市”的帽子,全方位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好地服务构建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的体制机制。
10年来,东莞的科教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正成为广州、深圳之外广东高等教育的第三极。东莞名校名城交相辉映、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昔日“荒漠”,今日“沃土”
“大湾区麻省理工”来了!
这便是地处东莞的大湾区大学。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大湾区大学定位于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松山湖校区已于今年4月正式启用。
不止松山湖校区,大湾区大学开展“一校两区”建设,其中松山湖校区256亩,滨海湾校区2100亩,两校区共同承载“教育教学”“科教产融合”“国际合作”三大功能。
大湾区大学(筹)现已集聚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已超百人,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省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
东莞,正扭转昔日科教偏弱的局面。大湾区大学有序推进的同时,另一所知名港校——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筹建正同步推进。今年4月,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随着一期的正式启用,该校在今年9月迎来首届120名本科新生及442名硕士新生。
新建大学带来学位增量的同时,长期在莞扎根的高校正以足够的“产出”,融入这片城市沃土的发展。
作为东莞高等教育的“长子”,东莞理工学院始终立足引育人才、扎根产业、服务城市,构建起与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创新型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广东医科大学则建成了近2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现代产业学院,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一步紧密结合,在高质量服务城市建设中贡献价值、实现发展。
当人才与新兴产业、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当学科建设更先一步纳入新建学校的发展思路,“制造业当家”也有了更多实感。
名校名城,交相辉映
大学与城市融合,相处“密码”是什么?
对东莞而言,离不开两大关键词:耐心,开放。
近日,“大学与城市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服务城市发展”系列学术和人才交流活动在东莞松山湖举行。实际上,“牵手”教育科技人才,对东莞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2022年,东莞获教育部授牌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以“企业出题、研究院遴选、高校揭榜”的工作机制,打破各培养主体之间的壁垒,并依托研究院专项招生指标推动大科学装置与高校合作招收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服务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先进阿秒激光项目的建设需求。
更多好消息传来。东莞市累计认定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达624家;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陆续在东莞布局建设研究院、研究中心,进一步焕发创新活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大技术进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共生共赢、交相辉映是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共同愿景。随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东莞科教偏弱的刻板印象正逐渐淡化,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正转变为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就业篇-从打工福地到技能之都】
东莞招聘会现场吸引了大量大学生。
东莞的崛起,与劳动力的聚集、升级密不可分。从农业县转型为制造业城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勤劳务实的东莞人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一起创造了“东莞奇迹”。
始于10年前的制造业自动化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翻天覆地的转变,让这座城市对人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为此东莞也提出了“技能人才之都”的产业工人升级计划。
从“百万民工下东莞”追梦,到技能人才迭代更新与城市共生共荣,东莞正在塑造人口“质量红利”新优势。
为企业培养“大师”
转型升级的东莞立足制造业基础和集聚产业工人提升技能需求,一方面不拘一格广纳四方人才,另一方面重视现有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2016年,出台了《东莞市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工人学历和技能提升,2018年,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到2020年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22%左右,为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022年5月,东莞市人社局对系列政策进行升级,2.0版“技能人才之都”计划出台,为东莞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
如今,走进东莞建晖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的造纸生产流水线正在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经过制浆、压榨、干燥、涂布、卷取等一系列工序,一卷又一卷硕大的纸墩被生产出来。
梁信学是这个“造纸世界”的资深工匠,他见证、参与了造纸技术的更新迭代——入行从业仅5年,他就顺利通过考试答辩并取得了高级技师等级。
今年,梁信学被评为广东省2024年“首席技师”,据悉,“首席技师”是我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架构中的金字塔尖,是职业技能等级的“天花板”。
可以说,东莞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系列政策的落地,让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在产业的土壤上,结出了硕果。
技能培训人人可享
为适应企业和产业需要,近年来东莞的职业教育院校也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有工学结合、校中厂、厂中校、订单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等。
东引运河两岸,东部快速路南,拥有“两校一中心一公共服务区”的东莞职教城在“模具名镇”横沥镇的东北部拔地而起。
位于东莞职教城内的东莞市技师学院,学校师生多次在国际技能比赛中获得金牌。
除了积极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外,东莞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开展实体化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认可、高含金量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推动本土化应用。
近年来,东莞市通过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工作,与华为等龙头企业共建基地、企业专班等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东莞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覆盖面还在进一步扩大。
去年,东莞提出打造“技能培训人人享”品牌,确保东莞市职业技能培训对象全面、内容多样、方式灵活、服务精准、带动性强、效能显著,使品牌成为服务企业的“直通车”。
2024年,依托“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19家分基地”,东莞市新增开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无人机等公益性实训17.08万人次,推动镇街(园区)围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5.31万人次。
今年,东莞市人社局提出深化“技能人才之都”质量攻坚年建设,累计新增学历技能素质提升35万人次以上,全年目标是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8%。
来源:南方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