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以2亿的制作成本,最终在国内斩获了46.86亿票房的佳绩。2023年,《流浪地球2》在电影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依然拿到了40.29亿的票房。
我很喜欢《流浪地球》这个系列。两部电影都闯进了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前十,导演郭帆也从一个名不经传的糊咖导演跻身为一线大导。
《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证明中国有能力做出匹敌好莱坞特效水平的科幻片。可惜的是,《流浪地球》走向海外的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是遭遇了失败。
美国是《流浪地球》海外票房最大来源国,但也只有不到600万美元。
根据IMDbPro的数据,《流浪地球1》全球总票房为6.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9亿),其中中国国内票房占比98.7%,海外票房仅占1.3%,美国一国就贡献了三分之二,其他被《流浪地球》捧过的国家,如日本、俄罗斯、韩国,以及苏拉威西所在的印尼,几乎没有什么票房。
为什么会这样?能打动中国人的电影,为什么打动不了外国人?
IMDbPro上《流浪地球1》全球票房截图
事实还真是如此。
如果说第一部的失利是因为郭帆没有经验,海外宣发不给力,那么四年后,《流浪地球2》在海外的折戟,应该不是宣发的问题,而是故事本身的内核出了问题。
《流浪地球2》上映的国家数量更多,但最终取得的成绩与第一部相差无几。全球总票房6.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5亿),其中中国国内票房占比96.9%,海外票房占比3.1%。同样,美国一国占了半数。其他在电影里被捧过的国家,如俄罗斯、法国、巴西、泰国等,全都没有任何水花。
IMDbPro上《流浪地球2》全球票房截图
俄罗斯的票房本被寄予厚望,电影将俄罗斯人吹上了天,但俄罗斯观众却并不买账,票房只有塞牙缝的14万美元,说是背刺也不为过,毕竟当时俄乌战争已经爆发一年,全世界敢在电影中支持俄罗斯的国家没几个。
现在回过头看,《流浪地球》系列在海外的折戟是有迹可循的。最早卡梅隆、吕克贝松、阿方索等国际大导都接触过《流浪地球》的剧本,但无一例外的都表示了拒绝。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他们看不起中国市场,资本很清楚,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唯二的票房大市场,两国加起来占了全球一半的体量,中国也只比美国略差一点儿。
所以,市场是有的,剧本也不是不能修改,任何一个导演都能为了迎合当地的观众去修改剧本,刘慈欣的网飞版《三体》为了讨好西方观众,原本是中国人的主角,全被换成了外国脸,就是一例。
如果卡梅隆来拍《流浪地球》,电影的故事很可能不是中俄合作,而是中美合作,如果是吕克贝松来拍,也许就是中欧合作。但无论怎么改,内核的东西却改不了,这些导演也因此不得不拒绝这个剧本。
《流浪地球》的内核是什么呢?
一个出生于中国,被宋庆龄取名为“阳和平”的美国人对《流浪地球》做出了中肯的评价。阳和平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西方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同时在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任教,他对《流浪地球》的评价是:在西方观众看来,这是一部充满了民族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电影。西方观众对其中的民族主义并不反对,毕竟莎士比亚都因为其英国人的身份,在他的著作里贬低和污蔑法国的圣女贞德,任何一个国家产出的文化作品,多多少少都包含了一些民族主义的色彩,这没什么大不了。真正挑战西方观众底线的,是电影中的精英主义,以及其背后的特权思想。
大灾大难面前,谁能活,谁不能活,谁有权力决定人民的生死,这是极其核心、不容模糊的问题,但电影却把它模糊了。
很难想象,没能中签去地下城避难的人,会待在地面乖乖等死。为了保证这些人不反抗、不闹事,整个社会必然需要极端的武力进行镇压,于是精英主义大行其道。
电影弱化了关于镇压的情节,但是逃不过国外影评人的毒舌,毕竟这是一个只需稍加推理就能得出的结论。
精英主义倾向于将人类的命运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里,少数人能够为多数人做决定,哪怕是生死攸关的决定。精英,往往属于社会的特权阶层,他们享受着社会最优的资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精英总是会得到最多的保护,因为该救谁的决定,是他们自己做的。
对比一下,《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要消灭全宇宙一半的人口,但他的方式是无差别的,不分贵贱、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全部随机。这话借灭霸之口,在电影中几次三番地强调,灭霸成功以后,大量的超级英雄也和普通人一样灰飞烟灭,这其中蕴含了一种平等的思想。这也是灭霸虽然是个恶人,但观众却对其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流浪地球2》讲述了流浪地球计划诞生的始末,主持这一计划的是所谓的联合政府,几个大国的代表坐在一起讨论一番,决定了全人类的命运。但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说明联合政府是如何组成的,他们的权力从何而来,纵然外头有大量的民众在示威抗议联合政府的决定,但联合政府却无动于衷,这一点,无论是欧洲人、美国人、巴西人、印度人都难以理解,他们已经习惯了政府必须对百姓的抗议有所回应。
流浪地球的计划最初叫移山计划,它的可行性受到民众强烈质疑,甚至有反对者袭击了联合政府的大楼。西方因为处在经常游行抗议的环境中,他们很难理解,中方代表为什么不先想着怎么平息众怒,而是强硬专横地要求将计划推行下去?这跟西方的价值观完全不同。
电影说的“危难当前,唯有责任”,作为中国人是相对容易接受的,但西方观众首先会问一个问题:这个责任是谁的责任?是精英的责任,还是老百姓的责任?如果是老百姓的责任,那么要有怎样的制度来确保老百姓可以履行他们的责任,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中国人已经习惯由政府来推动经济、民生的发展,经济发展得好,是政府的功劳,发展得不好,是政府的失职,好像没有自己什么事儿。
总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电影的内核上暴露无遗,无论怎么修改剧本,怎么挑选演员,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都是避不开的。
从票房可以看出,俄罗斯明显认为自己属于西方阵营,接受的是欧洲的文化。虽然普京执政了20多年,但至少表面上他是靠选票选上去的,也就是说,底子里俄罗斯老百姓是认同西方民主那套做法的。
另外,主角刘培强应征宇航员,想要进入国际空间站,是因为他的老婆孩子没有中签,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特惠人员”,他才决定成为宇航员。这样的处理,也是让西方观众难以理解的,入选空间站和儿子成为特惠人员之间,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影片的高潮部分,需要派宇航员到月球去手动引爆核弹炸毁月球。这种为了全人类壮烈牺牲自己的精神,把我感动哭了,这一段确实非常感人,非常悲壮。但是,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另外一个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偏向于理想主义,西方人偏向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强调有序、高尚,为了理想的实现而自我牺牲,因此我们的编剧会在电影中刻意渲染这些元素。但西方更偏向于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有序是表象,无序才是本质,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理想则是精英用来统治的宣传工具。有人认为西方把LGBT抬上宝座是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其实是错误的,本质上还是为了选票,是种现实主义的做法。
总之,价值观的差异很大,因此有西方观众在看了这一段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月球上不用机器狗、机器人去执行引爆核弹的任务,非要派人去执行,只是为了凸显自我牺牲的价值吗?
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是平民主义,也就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去描述这个世界,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周星驰的电影?因为他的电影往往聚焦在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同样是世界末日背景的科幻片《星际穿越》,全球票房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电影披着硬科幻的外皮,讲述的却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如何拯救女儿的故事。《星际穿越》聚焦于库珀这对父女的亲情,打动观众的不是使命和责任,也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对家人的爱。
还有一部软科幻作品《不要抬头》,小李子莱昂纳多和大表姐詹妮弗虽然扮演的是两位科学家,但他们最终没有和那些富豪、权贵一样逃离地球,而是选择跟大众一样,和心爱的人共同面对死亡。这就非常的平民主义。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跨越文化差异、走进200个不同国家,是因为它聚焦共性。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不逊于好莱坞的制作水平,接下来就要在故事的内核上继续下功夫,只有把全人类都能接受的好故事讲出来,才能让我们的电影作品跨越文化的隔阂,飞向全世界。
如果《流浪地球3》上映,我依然会去电影院支持它,为它贡献票房。但我真心希望,电影能避免那些站在上帝视角才能看到的宏大叙事,也不再以一种精英主义的视角讲述故事,而是能在电影中看见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体现平凡人在面对灾难时的英勇精神。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