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有谱系娃,仅凭着一腔热情进入特教行业,究竟能够走多远?

张暖的答案是:18年。

如今已经成为机构创办人的她,从小的梦想是成为语文老师,高考分数出来后,出于无奈进入了康复专业,意外发现了“宝”。

2008年毕业后入职广州某机构,一年半的时间就迅速成长为从事谱系孩子康复事业的专业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得知自己教过的孩子在普小融合得并不顺利,她萌发了做融合教育的心。也在那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机构,除了“本职”的干预工作,每月至少一次向普通幼儿园、小学免费公益融合宣讲,解答老师家长们的困惑。

每年,有1万5千人次接受过她的宣讲教育,如此已经坚持了10年,也推动了当地资源教室、资源老师等融合环境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如此坚定?

除了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张暖还有一个能在特教路上长久下去的“秘诀”:

收回自己过多的努力,承认孩子的主体性,将他们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以下是她的自述。

1.

让出空间才能

“慢慢接近”“有来有往”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语文老师,08年高考的时候不是很理想,去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它的前身是护理学院,我想着它的康复专业应该也是不错。

我们那一届的班主任是陈庆亮老师,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康复师。

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康复是一门残疾的艺术,可以帮助到更多人重获生命。”

这句话顿时让我觉得十分感动,甚至可以用“被感化”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康复事业原来是很伟大的一件事。

本来还刻琢磨着转专业,因此留了下来。

当时专业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帮助一些脑瘫、截瘫的病人做功能性的恢复。比如帮他们重新戴上假肢去走路、修复他们的语言功能。实习时还会接触到烧伤后术后恢复的病人等。

毕业后,我找到了广州一家儿童康复机构的工作,第一次接触了自闭症。

在机构里,别人会叫你张老师,我觉得圆了自己的老师梦——虽然是没有寒暑假,也不希望学生桃李满天下的特教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暖和谱系孩子、家长们在一起

看到自闭症孩子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他们形象都很好,长得都好可爱。

刚到机构,大部分孩子都还不会说话,有很乖、很听话的,上课就顺利一些,还有一些脾气很暴躁的,他就不听你的话,不配合,到处跑。这节课可能都要和他斗智斗勇。有的孩子还会用头撞墙,这时候当然我们要抱着他,不让他受伤害。

慢慢也发现,当你接触到这个孩子的时候,要和ta先建立一定的情感,把ta当小情人一样哄着。在安全的范围内,先满足孩子一些吃或玩的需求,不做要求地陪伴ta。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是很轻松、愉快的氛围,包括去接纳他的哭、闹。而不是一来就介入我的教学目标

我发现,不管孩子的认知水平、性格脾气如何不同,他们都有一定的感知力,可以感受到你对ta是不是真的包容,接纳ta的所有。一般两三个星期,孩子就会感受到我这个老师是很安全的,是可以满足ta的诉求的。这个时候再进入教学环节,孩子才有可能去吸收你想要教ta的内容。

现在我也经常鼓励新老师,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最大的“强化物”。如果这个孩子看到你,愿意拉着你的小手,跟着你去上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我也见过一些机构,想让孩子学说话就上压舌板等各种被动辅助,孩子后来是会发“呜”的音了,但是他到我们面前,一看到老师的手举起来,就觉得老师是来逼他发音的,哭着发出“呜”“依”的音,已经是带着恐惧在发音。

其实老师只是想伸手抱他。

后来听说这个孩子的状态演变成自伤。

为了短时间内出效果,不停地重复,逼他学东西,肯定会有效果的,但不是我们想要的。

2.

不要带着愧疚同情做干预

尊重他人命运

其实当时有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和我进入了这个行业,但最后只留下了我一个。

他们离开的原因是感到愧疚:教不好孩子,孩子很可怜。

最后他们自己进入抑郁状态,没有办法再继续坚持,所以离开了这一行。

我也遇到过很多家长,有的单亲家庭,有的真的很贫困,如果过于同情,你会放大自己的无能为力,到后来演变成愧疚和自责。

当你带着同情上课,听到孩子的哭声,会觉得自责,我怎么会是这样子的老师,就会被孩子的情绪带跑,受孩子主观意愿的影响,满足ta无理的要求,教学原则会受到影响。孩子的康复其实都不会很好——我首先是一个专业老师,再是一个同情ta的姐姐或阿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有受过挫折。

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的程度比较重,对他有更焦急的期待,我的教学方式与他的预期不相符,他就不喜欢。你很努力去教,但是他仍然不认可,觉得“孩子还不会说话,就是你不会教”。

那时候起,我发现,我真的没有办法帮助到所有的家长,真的没办法去承载那么高的期待。

包括机构的一些管理,不是现在想解决就能解决,有些东西真的是要交给时间才能解决的。

以前我也很执着,想要所有人都满意,于是就会去解释,去补救,很想去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可。

但是经历多了,就会发现有些不一定是我们的问题,康复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只能尽力而为。我也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被所有家长喜欢。我们唯一稳定的报酬,就是“问心无愧”。

经历了困难、挑战、挣扎之后,我得出了这一感悟:

不能因为几个家长的不满意,甚至骂你了,投诉你了就停下。

我要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决心没有变。那么,这个家庭的事情就到这里了。重他们理念的差异,尊重他们生命的多元化。你要用更好的状态,更饱满的责任心,更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的帮助到下一个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把孩子放在更长的生命周期中

看当下培养什么能力

孩子离园了,去上小学或幼儿园了,以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为节点,我都会做一次电话回访,问家长,孩子现在在外面适应,出现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样的回访,会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的妈妈说他现在上学收纳能力不好,东西到处乱丢。这时候你会反过来去思考,孩子早期康复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注重这个能力的学习?

做融合教育也同样是要以终为始,“预见”ta独立融入这个社会时,生活当中会遇到什么挑战,再倒回现在,帮ta把这个障碍“扼杀在摇篮里”。于是可以知道早期康复时你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到了那个年龄才去教。

举个例子,如厕时擦屁股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可能一般机构也不是很重视,或者不让家长去教。但是其实生活自理真的很重要,生活不自理,哪来的自强自立?

要教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用得上的东西,而不是教那些好听好看的东西,没用。

特殊教育不是把孩子越教越特殊,而是越教越普通。

做特殊教育必须得了解普通孩子的发展规律:作为一个孩子,ta会经历什么?我觉得很重要。我自己也学了很多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我们的特殊孩子生理年龄四岁了,心智水平可能对应的是一岁,那我会参照普通孩子一两岁时需要的心智能力来给ta推进。

我接触过一些谱系孩子是高功能的,但是家长目前只养育过这么一个孩子,不了解普通孩子的发展过程,不知道孩子处于敏感期,就会觉得他的孩子做什么都是有问题的,其实那是普通孩子也会遇到的问题。

他觉得这个孩子只要有个什么动静,都是草木皆兵的感觉,会过度紧张,反而,这个过程中也会导致这个孩子有一些新的行为发生。

如果家长了解普通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各方面的敏感期,我觉得是很有帮助的:当孩子呈现出处于敏感期时的表现时,你会跳出特教单一的角度,更全面地去看待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

生育率降低、行业内卷......张暖想过如果自己的机构不在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完成自己的特教理想。

“我可能会是小型连锁机构的一个经营督导、一个公益的融合教育传播者、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指导者。虽然角色可能变得不一样,但只要心里面有这样的能量,就可以持续保持你的使命。”

尊重谱系孩子和谱系家庭的主体性,就找到了尽可能“不费力”“不内耗”,最大程度“笔直”走下去的状态,就能最大发挥“使命感”——

让谱系孩子变得更好的使命感。

采访、编辑 | 心怡

图片 | 张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