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491531731/answer

古代河西走廊为什么会成为军事要道,不能从河西走廊北边走吗?

01

答案:不能。

原因,没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某度地图截图,红色代表河西走廊大致走向,图中蓝色是祁连山极其冰雪融水走向,左侧蓝色是哈密附近天山及冰雪融水走向。

河西走廊以北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圈是沙漠,蓝圈是戈壁

事实上,宁夏河套以西起尽是沙漠戈壁,比如,宁夏中卫有个著名景点叫沙坡头,就是黄河与沙漠交界的地方,人家卖点就是黄河与沙漠同框。

中卫在河西走廊东起点乌鞘岭以东,大致200公里。

又如,银川向西自驾翻越贺兰山,就是内蒙阿拉善左旗地界,迎面而来一个著名景点——腾格里沙漠。

准确地说,景区只是腾格里沙漠东麓,其实上图右下红圈整个都是腾格里沙漠。

这片荒漠带,从河套以西,到天山东麓,大致有多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是1000km,这条线,就是河西走廊北边。

古代行军,算骑兵日行百里,也要20天。

实际上远远做不到日行百里,福康安在廓尔喀之战中,西宁出发,强行军至拉萨,每天16个小时,直线距离约1200公里,走了50天。

也就是说1000km随随便便也要走上4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星球研究所

穿越河西走廊以北,唯一可以稳定获取水源的地方是黑河,大概在河套出发行军,至少在第25天左右。

正因为25天行军用水问题无法解决,类似行动,在历代古籍鲜有见诸记载。

02

有没有河西以北的军事通道?

还真有,但是格局要放大些,在今蒙古国境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色圈分别是我国境内和蒙古国境内的沙漠戈壁区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漠”,就是匈奴单于逃回漠北的那个“漠”。

而绿色的三个圈是草原地带,自西向东,也就是传统上的漠西草原、漠北草原、漠南草原,曾一段时间,依据生活在其中的部落,分别称作,厄鲁特蒙古、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亚欧大陆草原带。

当中原王朝要攻击如今新疆北部境内的游牧部落时,大致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河西走廊,而另一条则是从华北直插蒙古高原,再沿水草行至北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从汉至清,北线的使用频率其实是逐步提升的,其中有中原王朝经济重心,逐渐向东的原因,也有对北部控制力逐渐提升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清准战争,绿色为河西走廊示意。

准格尔汗国根基实际上是漠西蒙古别部,即老巢在北疆。

清朝数条出征军事线路中,东线,东北老家调兵以及京师发兵,直接走已归顺了的喀尔喀蒙古,何必再绕道河西走廊。

而宁夏出发的一支,也是沿沙漠戈壁东麓北上前行。

你想,江南钱粮,沿途兵士,直接通过京杭大运河直达京师,不比苦哈哈到兰州再出发美哉?!

出征线路完美避开了河西走廊,因为路太绕,更别提走河西走廊以北蹚沙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彩蛋

1、G7京新高速,基本上是一条修建在戈壁上的高速,和题主说的线路差不太多。

由于没人,沿途也就没啥景点,省路程是省路程,就是挺无聊的。

高速有服务区和加油站,21年才全线通车。

还有一条15年开通的临哈铁路,河套至哈密,基本上和G7同线,修来运煤的。

PS.有种说法,霍去病曾走此线突袭匈奴。

《史记》“出北地异道……逾居延至祁连山。”

出发点终点都对,但途经路程语焉不详,也未见后世复现案例,故暂不采信。

(两种可能:1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沙漠中找到临时水源进行补给,类似今阿拉善拜兴高勒,乌勒给附近小湖泊;2、沿漠北草原南麓绕道居延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河西走廊,不但是东西通道,也是南北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著名的就是蓝线这条,蓝线箭头是嘉峪关,蓝线尾部是现内蒙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

上文提到的,霍去病就曾经过蓝色路线,溯黑河上游,越过张掖,攻击祁连山畔匈奴一部,俘虏酋涂王,降2500,斩30200。

之所以有蓝色路线,原因无它,还是水。

祁连山冰雪融化流向北麓,这条线水量最大,因而形成了黑河,河水最终形成了居延海,一个小湖泊。

04

最后讲一小故事:

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曾被安置居延海畔,不过近代,随着上游各种用水增加,建坝等不断截留,居延海渐渐消失。

而当初彪到欧洲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人后裔,已成地道甘蒙放羊老农,没水,草都不长,眼看着羊都活不了啦,逼死个人。

90年代末,老农们鼓起勇气给领导写信,大意:再不放水,人都活不下去了,我们就准备回俄罗斯放羊了。

前脚刚给你老祖宗拍个电影,你这就给我闹要回去?!

最终在政府的努力下,放水,居延海也重焕生机。

附:居延海实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