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石猴降凡尘,水帘洞里称霸王,三五百年欢愉过,却向地府惧无常。
孙悟空在水帘洞称王,无拘无束的生活了“三五百年”,都说猴子无长性,孙悟空却因为忧恼而落泪,突然想到了死亡,从而萌生了寻仙访道的想法。
86版《西游记》为了弥合这个不协调之处,增加了一个老猴子去世的情节,孙悟空看到老猴子去世,才惧怕起了死亡,这实在是有些画蛇添足。
要知道,孙悟空此时已经三百多岁,身边的猴子不知道已经换了多少茬,他怎么可能第一次见到死亡?
然而, 三百多年无拘无束的孙悟空,却为何突然萌生这样的念头,甚至掉下了眼泪呢?
孙悟空阳寿三百四十二年,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此时三百多岁的孙悟空已经步入暮年,身体之上或许会有些衰老的迹象,所以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阳寿是多少,却也意识到了自己命不久矣。
然而,这仅仅是浅层的解释,是故事情节层面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对于理解《西游记》的内涵是没有意义的。
孙悟空之所以想到了死亡,之所以决心要去寻找长生之术,正是因为他的“通灵”。
孙悟空虽然出身不凡,资质奇高,却早已经因为“服饵水食”,而“金光潜息”。除了年岁活的要久一点,从表面上来看,他也不过就是一只普通的猴子而已。
《西游记》是一部讲修行证道的书,其中的诸多细节,都蕴含着佛性真理。
孙悟空本是“心猿”,心属火,而水帘洞有铁板桥、石器、水、草木,寓意着心火包裹在五行之间。
按照佛家的理念,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这些猴子们最喜欢的东西,正是“色相”。《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普通人有“我执”之心,执着于这些有相之物,所以才有七情六欲,有欢喜有伤心,普通人沉溺于其间不能自拔。
孙悟空是感天地日月精华而生的石猴,是“通灵”的,他能于欢愉之中窥见无常,并且下定决心求仙问道,这正是他“通灵”的表现。
孙悟空是“心猿”,心猿本来是最没有长性的动物。可他在求仙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诸多的磋磨,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却从来都没有放弃。
这其中的磋磨,就是对修行的真实写照,而孙悟空的坚定不悔之心,正是他“通灵”最好的表现,这才是他与其他猴子之间最大的区别。
后来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中间经历了若干磨难,而且数次被唐僧赶走,他却始终坚定不移,想要求得正果,这便是对孙悟空的讴歌之处,也是对修行之人的一种提示。
不懂佛法,就看不懂《西游记》。
《心经》说:“色即是空”,猴子之所以名叫“悟空”,就是因为他能从色中看到空。
《红楼梦》中的十六字真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说的就是普通人修行的过程。
“色”分成两种,一种是繁华之色,一种是苦难之色,而“自色悟空”是修行的必然过程。
《红楼梦》里的男男女女都是“痴人”,他们没有孙悟空的灵性,在富贵繁华之时,每个人都沉迷于男欢女爱的虚妄之中,即便有个别之人能够顿悟,也是在贾府败落之后的大悲当中。
悲情是色,欢愉亦是色,纵观历史,因为悲伤过度而看破红尘的大有人在,这是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之举。
而能够在繁华欢愉之中,悟到生命无常,从而“自色悟空”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而历史上这样的人,大都可以成为一代高僧,甚至是成佛作祖。
比如,释迦牟尼本是皇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却在十九岁之时,有感于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毅然决定出家修行,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再比如,出身印度的达摩祖师、龙树菩萨,都曾经是王公贵族出身,最终都证得了果位。
所以,孙悟空无拘无束的活了三百多年,之所以突然想到了死亡,作者并不是随意写的,这正是在表现他的“通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