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来,我也想好好向大众传播儒学和国学,但是实在是抱歉,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差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做得很不够,只能寄望青年学人来接着做了。

至于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还是陆游的那首诗上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儒家的学问不是纸上的东西,不是书桌上的东西,它要躬行实践,它是我们内在的修养,自然体现、呈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与待人接物当中。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小商人的家庭,我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我祖父读的书稍多一点,他在武昌高级商业学堂(清末叫武昌甲种实业学堂)毕业,学的是商科,后做点小生意,曾被选为武昌商会的会长,也做慈善,办至善堂,算社会贤达。我父亲上高小的时候,参加了童子军,很活跃,我祖父怕他参加革命就将他带回家,后来让他去汉口学做布匹生意。我就是出身于这样的民间小商家庭。我的不少老师,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教诲。

我们要继承阳明讲的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传统,这是我觉得可以分享给青年朋友们的。我们一方面要好好读书,读经史子集的基本经典;另一方面要躬行实践。我校历史系有一位石泉先生,他是历史地理学的专家,他有两句话我很欣赏,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我们一生还是“但求无愧于心”为好,真正的做人还是要对得起我们读的诗书,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

对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还是要花力气、下苦功学习经典,一定要一字一句地读经典。一个人要有看家的本领,比方说经史子集各个部类的书,不可能读多,但一个部类精读一到两种是可能的。当然《四书》、《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是基础之基础,大家都要学的,要化为自己的行为。这是钱宾四先生开的国人必读的书。在这个基础之上,至少还要把此外的,经史子集的每一部类的书,读一到两种,连注笺一起读,深入地一字一句地读,这是我们看家的本领。

另外,还要读一点西方的经典,行有余力读一点印度的经典。我觉得治学要有广博的胸襟,要有多元文化的陶冶。就怕碎片化地阅读,所谓“标题党”,望文生义,只看手机不去读纸本。

我还是希望人文学子能从认字开始,有古文字的基本训练,读纸本,以纸本研读为主。我们武大国学院的学生读书都是读纸本、读刻本,最好是读白文,自己句读。这是治学的基础。

为人上,我觉得还是一个“诚”字——实实在在,“诚”就是“真实无妄”。人要诚心,做什么事情都做得好,这也是王阳明与曾国藩的经验。王阳明一介书生,他怎么会打仗呢?曾国藩天资并不高,为什么能成为治世之能臣呢?他们只是将所学的,用到生命实践当中。我当过几年哲学系(院)的负责人,口碑不错,那是2000年底至2007年秋之间,据老师们评论说是该系(院)发展最好、人际关系最和谐的时期。最后我在离任时讲几句话,忽然蹦出一句话来,大家都很吃惊,我自己也很吃惊。我说我做院长其实就是按照儒家的精神做的,是“以儒治院”。因为学习了儒家的学问,自然就会按照它去做,以仁心、公心做事,兼善全院师生,调动各种积极性。如果我们真有儒家的修养,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做好各种事业,所谓内圣和外王是打通的,修己与安百姓是打通的。曾国藩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中兴名臣,王阳明也没有想到他会平定宁王之乱。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儒家经典与为世所用并不是隔绝的。

我也希望同学们有各种本领,武大的国学班比较小,为什么呢?过去我们还是担心学生择业困难,因此人数较少。当然我们也考虑到小班授课,效果较好。同学们除了学习国学,也学了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好在从2001级开始,至今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学班的本科生,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他们毕业后无法就业的。硕、博士生的情况更好。其实国学学好了,在社会上总会有立足的空间,所以我反倒不担心他们的就业问题。社会上亟须受过正规训练的国学人才,大中小学的国学师资有较大的缺口,应大力培养。

此外,现在有一些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失衡、焦虑,甚至是排解不开等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源自家庭问题,也可能是社会的因素,但我觉得是可以用国学智慧来加以调节的。

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想与人生信念,特别是儒释道三教与宋明道学(或理学)中的智慧,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心理调节的资源,首先是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贞定,乃至宇宙意识的开发。中国文化中充满着生命与生存的大智大慧,需要我们慢慢咀嚼、体会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