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之中,军事能力十分出众的将帅比比皆是,但是单论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能力,林彪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林彪的军事能力十分出众,在当时的解放军中恐怕也只有“战神”粟裕可以和他一较高下。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林帅位列十大元帅第三名,在资历和年纪都不及其他元帅的情况下,可以位列大元帅的前三甲,其能力和累累战功可见一斑。
林彪在1907年12月出生于湖南黄冈林家大湾,1924年林彪投笔从戎选择了参军,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了黄埔第四期学员,再后来又参与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当时他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已经开始崭头露角了。
红军时期年仅23岁的林彪担任了红1军团第4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林彪率领的115师被称为八路军第一师,一直在华北地区与日军交战。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先后出任了东北联军司令、平津前线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总司令。林彪一生战功赫赫战无不胜,可以说中国一半的领土,都是林彪解放的,是当之无愧的“天才战术家”。
林彪的作战风格可以用三个字来准确的形容,那就是——“稳、准、狠”。有人说“林彪瘦小的躯体中蕴藏着过人的计谋,打仗有一套。林彪一旦进入临阵状态,就会将一切置之度外,对于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东西都漠然置之,坐着如同梦游者一般来回踱步,脑海中只有战争、战争、战争。
林彪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的眼睛时刻都在盯着眼前的战场,他不像猛将一样打起仗来连命都不要,他也绝不像一个畏手畏脚的“老教条”,做什么事情都在“三思三思”。林彪是一个非常会把握机会的人,他总是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战场上的局势,甚至说他可以看到战争的走向,从而做出大胆的判断,来做出非常合适的战略战术的调整,如果没有合适的战机,他是绝对不会贸然出手的,这也就是他身上的一个“稳”字。
最典型的一战就是“平型关大捷”了,当时林彪的115师奉命进入了华北战场,在山西大同附近和日军迎面相碰上了。当时是抗战初期,日军把中国军队打的节节败退风头正盛,根本没有把遇到的115师放在眼里。林彪做出全面认真的分析,最后发现了平型关地区有合适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于是立刻选用了最合适的战术——伏击。
林彪仅凭借115师的一千多人,在平型关地区成功伏击了日军,打出了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个重大的胜仗。当时日军的装备不仅配备了充足的弹药和大量的重火力武器,还携带有重炮和坦克。但林彪仍打赢了这场战斗,就是因为他的“稳”,没有急于在最开始就和日军发生战斗,而是认真地观察形势,选择最合适的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
林彪的精明不仅限于战场上过人的稳重,还在于他能准确的把握时机,和做出准确的判断。林彪可以适用各种不同的作战环境,无论是什么样的战斗,他往往都能够出奇制胜。而这得益于他准确的判断,可以掌控眼前的局势。
辽沈战役前夕,蒋介石在东北陈兵55万,分别镇守在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地方,我军最初的决定是先攻打防守比较薄弱的长春,然后再攻打沈阳和锦州。于是林彪带领着东北野战军开始攻打长春,但是没想到却久攻不下。
在长春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林彪通过仔细地分析战场形势,发现了端倪,自古以来锦州都是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林彪发现,锦州不拿下来的话,物资会源源不断地从内地流入东北。所以林彪马上改变策略,决定先攻打锦州,这就是著名的“关门打狗”。最终辽沈战役结束,整个东北全部解放。
前面说了林彪的“稳”和“准”,但是如果他没有凶狠的作战风格和勇猛的战斗方式,即使是他的主意再多,策略再精密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一定要有凶狠的战斗力作为保障,才可以让他的战略战术得以实施,才可以百战百胜。
同样是在辽沈战役上,林彪在攻打锦州之前仔细地看了整个战场的情况。立刻就明白了锦州城内的部队实力和城防都比较弱,攻城并不难,但是这场战斗最大的问题不是在锦州内部,而是在外面随时可能会过来的国民党援军。
林彪发现塔山是阻敌援军最重要的屏障。因此他给防守塔山的四纵司令吴克华撂下狠话:“打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先要你的脑袋!”吴克华知道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很快,蒋介石就组织了东进兵团,共有三军11个师对东北野战军展开了联合作战,这样的情况给吴克华的阻击部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没人敢保证一定可以阻击住敌军。林彪知道能不能拿下锦州是辽沈战役是否胜利的关键,如果失败解放军将很有可能全线溃败。最终四纵在塔山血战六天六夜,没有让一名敌军士兵越过塔山。林彪也在三十个小时后,攻破了锦州城。
林彪的“稳,准,狠”是他的作战风格,同时他治军严明不苟言笑,绝对不允许自己手下的士兵做违纪的事情,曾经的115师战斗力可能不是最强的,但军纪一定是最严的。
林彪凭借自己的本领和才干成功成为了最年轻的十大元帅之一,并且位列第三,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