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头部博物馆特展一票难求,各地特色博物馆、美术馆人气高涨,这是近几年愈发突出的现象。公众对文化艺术的向往与日俱增,使得文博艺术展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在观展热的持续效应下,2024年的文博艺术展,让我们看到博物馆和美术馆作为供给方,除了持续策划发挥引领和普及作用的展览外,更积极地回应着公众越来越高的要求。
内容是否“高精”取代了数量的多寡,成为今天对展览的考量标准。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文博艺术展,从只顾数量、鲁莽冲刺的初级阶段,走向输出优质文化的高级阶段。2024年展览在数量上的提升,主要依靠的是场馆的新增。据统计,仅去年上半年,全国就新开了80家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东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山西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等。加上像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这样虽开放于前年年底,但实际产生影响却在去年的场馆,也为文化艺术爱好者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
2024年的文博艺术展守正、创新与开放同在。活跃的馆内外交流,格外开阔的视野,精心打磨的内容,专业钻研的学术性,使“爆款”展览越来越多。“合纵连横”成为其最急速放大的特征。
守正:
资源的共享与学术的内涵
这一年的文博艺术展中,有相当一部分立足本土,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活化“常态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精选来自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两百余件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材质、风格迥异的曾楚文物。
上海博物馆东馆启用之际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为着力呈现古蜀文明与不同族群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向国内28家文博考古机构借展,是有史以来涉及借展机构最多的展览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联合8家国内外重量级收藏单位的15幅宋代绘画真迹,打造“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的展品除了南京博物院自己的收藏外,更多的重磅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内知名文博场馆。
“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是辽宁省博物馆史上外借辽金文物最多的展览——454件展品有311件外借。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辽波斯玻璃瓶,山西博物院藏金代二十四孝故事陶塑,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契丹马具包括镶玉银鞓蹀躞带、银鞧带、镶玉银马络、镶玉银胸带、鎏金铜马镫等文物均有精彩亮相。
成都博物馆携手易县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彭州市博物馆,带来“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
而地方特色馆因受限于藏品,几乎都以“博采众长”来完成展览叙事。上海奉贤博物馆的“巧同造化——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精华展”就是一例。其中从河北博物院借展的西汉长信宫灯,向观众展示着青铜器的庄严浑厚。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地方特色小馆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送到观众家门口。
许多展览的合作不仅仅止步于博物馆系统,也包括考古发掘单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
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整合全球性的学术资源;广东省博物馆“绝美中国色——瓷器上的釉色”用现代色彩学的方式解析瓷器上的色彩,是携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开展的馆校合作研究成果。
甚至民间藏家也纳入合作范围。苏州博物馆的藏天下系列“古典的回响: 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展”以与民间藏家的互动,丰富展览生态,也在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上更新了思路。
展品方面,从服饰到器物,从自然到科技,从物质世界到生活方式再到思想潮流,无所不包。饮食文物、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福尔摩斯探案体验、红楼梦绘本、古树名木、生活信仰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成为展览,角度之新颖,让观众大开眼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下展览十分随意,却恰恰说明这些展品以学术思维为导向,被有机纳入展览整体框架,深入浅出地诠释着最新研究成果,每一件展品都是主题的有力支撑。
我们还惊喜地看到故宫博物院“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苏州博物馆“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湖南博物院“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等展览中对女性主题的关注。从六朝到明清,“千秋佳人”中的仕女画反映了不同时代中国女性风尚、地位、生活状态的变迁。“北方有佳人”揭开了游牧民族的神秘面纱,既能对镜簪花,佩玉鸣鸾,又有宽广气度,自信豪迈的辽代贵族女性形象跃然而出。“彼美人兮”展开古代繁盛王朝的女性生命图景:颠覆刻板,挑战新角色,塑造新传统;神采奕奕,于平凡中点亮不凡,找寻生活的小确幸。
当下的展览不断用更广泛的合作和更深入的研究来打造精品,提升学术性,回应观众愈发高涨的文化需求和对高质量展览的渴求。
创新:
多维的叙事与丰富的形式
以汉代为主题的展虽然不少,但各地博物馆变着花样,讲不同的汉代故事。
“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是苏州博物馆继“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之后,再次聚焦汉代。此次是通过生活和信仰两部分,从不同层面揭示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真实样貌。展览还邀请当代艺术家刘丹创作巨幅山水长卷,通过博山炉山川的隐喻,转化出超越现实的“山水世界”,与古代艺术和历史遥相呼应。
“生命艺术”展承载着汉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全方位展示马王堆汉代文化、艺术、想象与认知世界。
“彼美人兮”通过汉代女性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用实物呈现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女性力量。
上海闵行区博物馆“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从衣食器用来展现汉代诸侯王的赫赫威仪,又以玉作为媒介,传达汉代上流社会对不朽和永恒的追求。
关于宋代,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梦华东京——北宋开封城”,以“会通”“天街”“风流”展示北宋东京城交通商业地位、三重城垣布局、城内万姓交易、文化艺术,诉说古代运河城市的故事。也有“问羽”展,探寻中国绘画巅峰时期写实逼真,精微高超的绘画,同时搭配39幅现代鸟类摄影作品的双重叙事策略。由技艺精妙、器型典雅的金银器勾勒的成都博物馆的“满庭芳——金银流光中的宋式美学”,则描绘了两宋时期对现世生活的满足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家具、绘本甚至古树,也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原料。
辽宁省博物馆“嘉木——中国明清家具精品展”以家具为载体,讲述明朝简约内敛,朴素典雅的审美格调,清朝繁复华丽的风格偏好,带观众走近明清文人的雅致生活。
吴文化博物馆“红楼梦——图像史与物质文化”虽然展出的是《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却以图像作为牵引,贯穿起庭院、建筑、饮食、古玩、书画、家具、服饰、纹样等多重维度的叙事展现中国文化。
同是这家博物馆推出的“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实地探访古树的形态、躯干以及与周围居民、环境相互作用所留下的痕迹,千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地质变迁及人类活动等过去的故事,又从艺术疗愈、油画、岩彩画、新媒体装置、行为艺术、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用艺术媒介再现古树的传奇,既古又今的多角度叙事,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认知体验。
数字技术运用和交互体验成了当下展览的标配,在内容和形式上建立了与当下语境、应用场景和观众之间的联系,促使展览出圈。
“问羽”展有大型3D动画、沉浸式影院与XR扩展现实,让观众知道宋人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风展红旗如画”以裸眼3D动态展现五星红旗的诞生过程和新时代国旗飘扬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场景。
《正在写字的圣杰罗姆》《捧果篮的男孩》《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等作品的VR影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该馆“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中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依靠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活”了起来。
首都博物馆推出的“辉煌中轴”不仅展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中轴线数字沙盘、落地竖屏,将展厅打造成了沉浸式的剧场空间。
“邂逅三星堆”用12K超高清文物数字影像,全球首个VR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及文物修复互动,提供了“考古人的一天”体验。
“生命艺术”的异形LED球幕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剧场,把观众拉入时空缝隙,直面汉代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时空”“阴阳”“生命”混杂在令人炫目的文物变化,宇宙运转中。早期中国艺术的大气雄浑,古朴厚重以及对生命升华的想象在这里得到表达。
成都博物馆沉浸式探案主题展“重返贝克街——沉浸式福尔摩斯探案体验展”让观众在自上而下“颠倒”的空间中,一步穿越到维多利亚时代,在近20个互动装置中“真实”经历一场场探案。
广东省博物馆“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搭建的互动场景“潘淳的作坊”中,观众可以进行广钟拼装,或在装置作品中看到广钟的机械构造。
愈发被重视的文创产品、配套活动也成为展览的延展,丰富着展览的形式。
2024年的文创和公教活动可以用多、趣、广三字概括。中华艺术宫“‘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的文创区商品琳琅满目,铺满不小的面积。“绝美中国色”从釉色上提取灵感,开发了80多款文创产品。“重返贝克街”的“第十个案件”侦探手册,240余种文创产品,满足不同年龄和爱好的观众需求。“华彩万象”的“教学互动体验区”及“衍生艺术品区”,共同组成全景沉浸体验环境,石窟艺术得到极富趣味性的全新演绎。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中的“博物馆奇‘喵’夜”活动,欢迎观众携带宠物猫一同参观展览,有趣之极——这在全球综合类博物馆中尚属首创。
展览的影响力甚至打破了展馆的墙,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冰淇淋做成古埃及猫神巴斯泰特,将蛋糕做成金字塔、瓷瓶和奶酪。人们在繁华的街角店铺邂逅“展品”,品尝文物珍宝的味道,拓宽了展览的广度。
开放:
拓宽的视野与多元的互鉴
对现当代艺术的探索曾经是官方展馆的短板,但今天,各展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现当代艺术。
我们可以在中华艺术宫的2024开年大展“中国式风景”中,向左走遇见林风眠,向右走邂逅吴冠中;在刘海粟美术馆品读刘海粟的书法,在中国美术馆追随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以及黄永玉,去回溯中国现代绘画史中承上启下的大家。我们也可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来一次时尚的碰撞,看中国重要女性艺术家尹秀珍如何“刺天”;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杉本博司一起细数“无尽的刹那”,和吕克·图伊曼斯回到“过去”;在红砖美术馆与托马斯·萨拉切诺“共生”;在松美术馆里和宋琨一起整理其二十余年的“无尽藏”创作及最新作品,在“13个房子”里回望宋冬的艺术人生与创作理念。
现当代艺术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引观众的视线,与文博展平分秋色。
国际引进展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何为先锋——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先锋派艺术展”,开启中俄建交75周年的文化交流之旅。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湖南博物院的“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回应中法建交60周年。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前所未有。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东一美术馆的“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新馆的“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等,延续了热度一直在线的文艺复兴、巴洛克、近现代艺术等IP。
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艺术,也有辽宁省博物馆的“群星璀璨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与美为期: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等展览大力推广。
诸如希腊、亚述、墨西哥、非洲、伊朗、秘鲁、亚美尼亚等曾经关注度不高的文明和地区也频繁出现在展览列表上,体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
例如,讲述希腊文明的有三场大型特展;“秘鲁安第斯文明展”在云南、成都等多地巡展;苏州博物馆“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广东省博物馆“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辽宁省博物馆“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墨西哥古代文明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上海博物馆“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故宫博物院“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等依次登场。
观众得以饱览不同文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至于交流与互鉴,更是精彩纷呈,观众在展览中穿越了时间,逾越了空间,跨越了文明。
除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等大型国际交流展,还有一些展览着眼于更深入而微观的交流比较。“亚美尼亚展”在广州巡展时特别设置“榴花西来”专题,将亚美尼亚丰富的石榴文化与广东省博物馆石榴题材馆藏文物并置,对照呈现中国传统观念与审美中的石榴文化。“交流互鉴”单元,呈现了17世纪以后,亚美尼亚商人在广东的经商史和与广州这座城市深厚的渊源。“满庭芳”展以一南一北的不同器物互证互鉴中华文明。
不仅如此,如果进行横向梳理,还会发现差不多同时期,成都博物馆进行着“风华万象: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钻石、翡翠、珊瑚、珍珠、水晶、贝母、金银……五光十色的珠宝中的大宋古韵,与16至20世纪欧洲的珠宝、粉盒、烟盒、香水瓶、手袋、胸针、晚装裙交相辉映。还有两汉与罗马、江南与内蒙、川蜀与河北、海陆丝绸之路起点的宁波与西安的东西对话,文明互鉴成为我国“常态文物”展示的关键词,为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外延开拓新方向。
现下,还有诸如故宫博物院“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辽宁省博物馆“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浙江博物馆“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湖南博物院“惟楚风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笔墨丹青”、四川博物院“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同市博物馆“文明以止——北魏文明太后的生平与时代”、深圳南山博物馆“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行经千折水——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奇观”、中华艺术宫“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等跨年展,正在陆续上线。从中不难看出,在中国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准已经远远超过以往的背景下,2025年的展览将依旧立足本土和本民族,通过在地性资源链接他者,以高质量、精打磨、专业性的展览留住观众脚步,酝酿下一个迭代出新的“爆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