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讲中,我们有一个观点,即中药的五行属性可能是更早期、更本原的初代中药性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展开后,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等现行的中药药性理论内容。

换句话说,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的内涵,都是中药五行属性在不同角度的表达,都被中药五行属性囊括了。

那么,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们来简单证明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首先,我们说说中药五行属性和四气之间的关系

有朋友和我说,他在阅读理解“汤液经法图”的时候,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后来想想,是缺少了寒热温凉四气。

这样说也没错,因为在“汤液经法图”的五脏虚实辨证和五味补泻治疗体系中,的确没有寒热的概念。在诊断时没有肝寒和脾热的病机,在治疗时,也没有温肝和清脾的治法。

但其实,这样的观点,可能忽视了阴阳与五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说,阴阳与五行其实是统一的,阴阳之中有五行,而五行之中有阴阳。只要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能明白。我们把一年的时间进行平均分,既可以分成寒、热两份,也可以分为寒、凉、平、温和热五份。分成两份得到的是阴阳,分成五份得到的就是五行。

而整体来看,不管是寒热两份,还是寒凉平温热五份,所描述的其实是同一个事情。所以我们说,五行中是自带阴阳的,是自带寒热的

五行中的木应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天气渐暖,所以对应的是温性。五行中的火应夏天,是阳气鼎盛的季节,天气炎热,所以对应的是热性。五行中的金应秋天,是阳气收敛的季节,天气转凉,所以对应的是凉性。五行中的水应冬,是阳气闭藏的季节,天气寒冷,所以对应的是寒性。

最后,五行中的土比较复杂,有时应长夏,有时应四季。应长夏的土,是阳盛转阴;应四季的土,就是阳升、阳长、阳收和阳藏都有。如果从阴阳变化趋势上看,无论是应长夏的土,还是应四季的土,都不是单一方向的阴阳变化,而是先上后下或上上下下的阴阳变化,所以,正负抵消之后,对应平性是最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阴阳先 上后下和上上下下

按照这个思路,五行与四气就进行了完美的对应。具体来看是,木对应温,火对应热,土对应平,金对应凉,水对应寒。如果再标注上五行的补味,就是木对应辛温,火对应咸热,土对应甘平,金对应酸凉,水对应苦寒。

这就是我们说的,五行之中就有四气,五行属性包括了四气的内涵。

大家再看看,辛温、咸热、甘平、酸凉和苦寒,是不是很熟悉?对!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四气五味组合形式。准确地说,即使在现行的中药药性理论中,上述五种气味组合也可能是最常见的四气五味组合形式。

我们说“最常见”,不是信口开河,是有数据支撑的。

金老师上研究生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把《神农本草经》所收载中药的四气和五味分别列出来,然后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看看这些中药的四气和五味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虽然理论上,中药的四气属性与五味属性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即,温性既可以与辛味组合成辛温,也可以与苦味、甘味等组合成苦温和甘温),但是实际上,最常见、关系最紧密的四气五味组合只有3个,分别是辛温、甘平和苦寒。原论文中研究结果的示意图见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气与五味之间的关联规则研究

大家看看,这3个组合不是正好在“汤液经法图”推演出的五行与四气的关系中吗?所以,这实际上是为来自“汤液经法图”的理论推演提供了实证。

注意,这是金老师在2013年发表的研究。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开始研究“汤液经法图”。这就更能说明,四气与五味之间是有特定关联的,换句话说,五行与四气不是胡乱搭配的,五行属性中本身就有四气的内涵。

其实,这一点在二十五药精中也有体现。例如,

木中木,桂枝,五行属木,对应的四气是温,所以,桂枝应该是典型的辛温中药。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辛、甘,温”,两者相符。

火中火,旋覆花,五行属火,对应的四气是咸,所以,旋覆花应该是典型的咸热中药。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苦、辛、咸,微温”,两者相符。

水中水,地黄,五行属水,对应的四气是寒,所以,地黄应该是典型的苦寒中药。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甘、苦,寒”,两者相符。

当然,也有不相符的情况。例如,

土中土,人参,五行属土,对应的四气是甘,所以,人参应该是典型的甘平中药。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甘、微苦,微温”,两者不相符。

金中金,五味子,五行属金,对应的四气是凉,所以,五味子应该是典型的酸凉中药。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酸、甘,温”,两者不相符。

至于不相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后面会有论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汤液经法图”理论层面看,五行属性是自带寒热内涵的,五行之中自有四气,四气就是五行在寒热角度的表达。这种现象,即使是从现行药性理论的四气五味记载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个大概规律,一个模糊的身影。怎样把这个模糊的身影变得清晰,就是我们这本书的目的。

好,接着,我们说说中药五行属性与五味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二十五味药精说得很清楚,一共25个字。即,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然后,我们说说中药五行属性与归经之间的关系

归经理论的内涵,其实就是药物作用的定位。什么定位呢?脏腑定位。而“汤液经法图”的五条边恰好就是脏腑,这是两种理论天然的联系。所以,通过药味就可以将中药的五行属性与归经连接起来。

具体来看,一个五行属木的中药,它的主导药味是辛味,辛味在“汤液经法图”中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补肝,二是泻脾,三是散肺。所以,单纯辛味药功效作用的脏腑定位,就是肝、脾和肺。换句话说,理论上看,单纯辛味药的归经,也就是归肝经、脾经和肺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液经 法图的辛味功效图

同样,一个五行属火的中药,它的主导药味是咸味,咸味在“汤液经法图”中也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补心,二是泻肺,三是润肾。所以,单纯咸味药功效作用的脏腑定位,就是心、肺和肾。换句话说,理论上看,单纯咸味药的归经,也就是归心经、肺经和肾经。

同理,一个五行属土的中药,它的主导药味是甘味,作用定位在脾、肾和肝。一个五行属金的中药,它的主导药味是酸味,作用定位在肺、肝和心。一个五行属水的中药,它的主导药味是苦味,作用定位在肾、心和脾。

这就是中药五行属性所囊括的归经内涵。

这是一般性的规律,落实到具体的中药上,这种规律会表现的更为复杂。比如说,都是辛味药,桂枝之辛与生姜之辛有相同有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能补肝散寒发汗;不同之处在于,生姜常用于泻脾止呕的作用,桂枝一般少用。又比如说,单纯的辛味药与辛苦兼有的复合药味中药相比,显然后者的归经会更为复杂。

一般性有了,特殊性也有了,假如我们想要采用五行属性来阐释所有中药的作用定位这件事,不存在任何理论阻碍。

当然,现行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归经内容不是以此原则构成的,所以,采用“汤液经法图”五行属性分析得到的脏腑定位,与现行药性理论中记载的归经记载,还是有差异的。

比如,“木中土”生姜的五行属木,它的主导药味就是辛味。生姜这个辛味药既能补肝(温阳散寒),又能泻脾(止呕祛痰),还能散肺(解表止咳)。所以,生姜应该归肝经、脾经和肺经。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归肺、脾、胃经”,两者基本相符。

再比如,“木中金”细辛的五行也属木,它的主导药味也是辛味。但从功效上看,细辛主要还是用于补肝(祛风止痛)和散肺(温肺通窍)。所以,细辛应该以归肝经和肺经为主。而现行药典标注的是“归心、肺、肾经”,两者差距不小。

怎样解释这种差异,怎样缩小这种差距,也是我们这本书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经(图源Pixabay-acupuncturebox)

最后,我们来看中药五行属性与升降浮沉之间的关系

金老师一直认为,像升降浮沉这样的药性理论内容,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独立属性,它本身就与四气五味有关系,与中药性状有关系。一个质轻的辛温中药,天然的就具有升浮属性;一个质重的苦寒中药,天然的就具有沉降属性。反其道而行之的很少。

等到研究了“汤液经法图”之后,我才明白,升降浮沉所依附的,其实不是四气五味,而是五行。

木火升阳,金水降阳;木火上浮,金水下沉,这就是五行的升降浮沉属性。

又或者说,不仅是升降浮沉依附于五行属性,而且是四气、五味和归经都依附于五行属性,它们就是五行属性的不同表达。所以,它们之间才会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本来就是清晰明确的。只不过在几千年的传承演变过程中,变得模糊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返璞归真,让大家都看到原本的这种清晰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