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化扩张过渡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其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团队予以支撑。为此,教育部门出台教师培训支持政策,由高校负责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系统性培训活动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然而,如何评估教师培训落实情况、培训效率与质量成为新的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以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全过程评价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PDCA循环模式提升管理质量。高校教师培训评估体系应用PDCA循环法,通过对培训教师、参培教师、培训方案全过程评估,明确培训活动中的不足,为后续培训活动提供有效指导,增强教师综合素质。
优化培训计划。高校应提高对教师培训活动的重视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活动等方式了解参培教师的实际需求,评估培训目的是否明确,能否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培训内容是否与教师工作相匹配;培训形式是否符合成人培训特征,能否调动教师积极性;考核方式是否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通过多角度评估最终制定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培训方案。此外,高校应邀请熟悉教师培训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通过现场考察、资料审核等方式考察培训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能否满足培训方案要求;参培教师状态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应通过座谈方式评估参培教师身心准备、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内容,确保其可以专心投入培训活动。
执行培训方案。高校在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需要评估参培教师的综合表现。其中出勤率、参与度、作业完成度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法、培训教师座谈等方式获取;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教师水平等指标,可通过匿名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听取并接受参培教师意见及建议,为后续调整培训方案提供参考。而参培教师的态度、知识及技能水平也是评估培训执行效果的关键指标。高校可通过对比分析法比较参培教师前后态度变化,通过阶段性测试、实践操作测验、文本分析等方法考察知识与技能提升情况。
为避免教师培训“走过场”,需要科学评估教师培训全过程。在系统培训学习过程中,需要评估培训内容是否包含师德建设、职业教育、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教师配置、人员结构是否合理;培训资源是否丰富;培训方式是否引入信息化技术。在教师培训实践环节,跟岗实践方案是否合理;跟岗时间是否达到培训时长的1/3;跟岗学校与本校生源的差异情况是否具备观摩学习价值;培训教师是否全程参与参培教师实践。在参培教师返岗实践过程中,应通过课堂观摩、访谈等方式评估参培教师是否将培训所得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并应用于教学,是否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科教研等过程中开展教研,并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挖掘线上教学资源;是否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进而精准评估培训活动的效果。
检查培训效果。考虑到培训内容内化为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培训效果评估通常在培训结束后的3至6个月开展,可通过教师培训后的行为变化反映培训效果。为此,应采用调查法,通过访谈参培教师同事、领导及学生,了解其在后续教学中的表现;直接在课堂上观察参培教师的表现,分析其参加培训前后专业技能是否得到提升;利用关键事件法对参培教师指导学生的竞赛成绩、科研表现进行评估,准确分析教师行为是否与培训相关。此外,教师培训效果还可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质量、教学成就、学校声誉等方面进行评估。其中,通过将教师培训成绩与教师职业发展、职位晋升等相关联,考察培训是否落实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学生成绩、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询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等内容,评估培训活动是否促进学生成长;通过搜集参培教师培训前后科研及竞赛成果,将参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量化;通过调查教师培训前后是否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综合评估培训活动对教师教学业务及学校发展的影响。
改进培训方案。根据评估教师培训成果,明确当前培训活动的优势及不足,归纳总结具有显著成就的培训内容及做法,并形成标准化培训指南在教师群体中推广;针对当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在后续培训中不断优化,减少因培训方案引发效果欠佳的不足。在反复的评估反馈及改进过程中,最终获得最佳的教师培训方案,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教研专项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YB1423151)。
(作者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