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遭国民党监禁多年,1937年,他出狱后经人劝说想要去延安工作,毛主席提出了三个条件,并表示只有陈独秀答应了,才能来延安工作。
陈独秀却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毛主席提了什么条件?
“怪杰”
陈独秀是我国最早的革命家之一,他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国内掀起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他还和李大钊等人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共产党,1920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共发起组,他担任书记。还领导过“五四运动”。
可陈独秀却将这条革命道路走“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鲁迅曾经形容陈独秀是一面竖在仓库外的大旗,虽然旗面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实际上,这间仓库的门是打开的,大家一眼就能看清仓库里的武器数量,压根不用提防。
这话的意思是陈独秀性格坦率,为人处世较为简单,做事的方式也比较直接。
早些年,共产国际派了不少代表来我国指导革命工作,他们并不了解我国的国情,做出一些决定偏离了我国实际发展方向。
陈独秀本身就不喜欢外国人来指挥工作,再加上这些外国代表是“瞎指挥”,更让陈独秀恼火。
有一次,共产主义的代表马林公开说,“第三国际1年来在中国用了20多万元,但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是中国同志们不太努力”。
陈独秀一听就生气了,反驳马林道“我们哪里用了这样多,半数是第三国际代表自己拿去住洋房、吃面包,为何诬赖别人!”
从这之后,陈独秀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外国代表更加不喜。
马林后来用强硬的态度让他听共产国际的话时,陈独秀是真的恼怒了,他直接说,“中国革命有中国的国情,目前也不需要国际的经济援助,中共的工作,也无须样样依靠国际,我们有我们的独立性”。
可以说,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的关系逐渐冷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几乎承担所有的责任,被边缘化,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没错,并且强调中国的革命事业要让中国人来领导。
这个观点是没有错的,但陈独秀走上了一条“窄路”。
他在机缘巧合下了解到了托洛茨基主义。它的主要思想是跳过民主革命的阶段,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否认了农民的重要性和列宁的一些理论,属于一种相对极端的思想。
陈独秀认为托洛茨基主义和他的思想是比较吻合的,并以此观点为基础,做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但不限于给中央写信,要求他们公开列宁遗嘱,还展开了一些错误的活动。
1929年,陈独秀被开除了党籍。
那他为何会被国民党抓住呢?
被捕入狱
“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一直在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并让他建立起来的托派到处活动,宣传国民党的腐败等内容。
1932年10月中旬,国民党特务机关将陈独秀和他托派一网打尽,陈独秀便被带去了南京关押。
1933年,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指控陈独秀犯“危害民国”的“叛国罪”。
陈独秀不认,他说“我只承认反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却不承认危害民国,因为政府并非国家”。还说,“若是打倒了政府,就是危害国家,国民党岂非已两次叛国?”但国民党还是以“叛国罪”判处他有期徒刑8年。
1937年,在我党的努力下,陈独秀提前出狱,这时,陈独秀的去处变成了大家的关注点。
他会去哪呢?
三个条件
陈独秀出狱时,正值我国全面抗战爆发之际,陈独秀作为一名老革命家,他是特别想要回到抗战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再做贡献。
当时,我党在洛川会议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有一条是“十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这便为陈独秀回来工作提供了契机。
毛主席在和众人商量之后,也觉得可以让陈独秀回到我党工作,但毛主席等人提出了3个条件,分别是什么呢?
“一是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二是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简单来说,就是陈独秀要对曾经加入到托派的事情认错,并保证以后不要再做这种带有分裂色彩的事情了,还要和大家统一战线。
毛主席的3个条件也是为了陈独秀着想,毕竟他早年间的一些理论令人记忆深刻,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恶劣,这3个条件也算是给了陈独秀一个台阶,为他和其他我党内的老同志们提供了一个和解的舞台。
此外,《解放》刊还发表了一篇《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的文章,其中提到“重振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
毛主席的诚意满满,为陈独秀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只要他同意,马上就能回党工作。
可陈独秀拒绝了,他说“回党固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碍难从命”。
有专家认为,陈独秀不是不想回来工作,而是他脾气太倔,不肯写检讨。这样一来,陈独秀便错失了回党内工作的机会。
1938年5月,陈独秀抵达了江津,和国立编译馆达成合作,他负责编著文字学专著,编译馆支付他稿费。
但陈独秀到江津时,就已经病倒了,手里的钱并不足以支撑一家的开销和他医药钱。
但陈独秀坚守自己的原则,他不收陌生人的钱,不收叛徒的钱,不收国民党著名官僚和与他政见不合的人的钱。
晚年的陈独秀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时刻关注时局变化,会为抗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逝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