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从多元化到多极化的演进
西沐 高峰
【摘要】本文从当下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由多元化到多极化的内外部转向特征出发,分析了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逻辑,及其向多极化转向下的市场系统结构与市场新业态构成,指出了艺术品市场正在转态。并且围绕市场演进维度、底层逻辑,围绕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纵三横阐释了市场演进的基本动力,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分别从审美文化、消费需求、线上平台、数智场境、国际交流、艺术品资产推动与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市场演进的状态与趋势。
艺术品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与繁杂,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表现在传统业态在缩表,新业态在生发扩张,很多业内观察者依然在用传统业态的思维惯性、分析话语和分析方法看待已经发生改变的市场。如何看待新业态、新形态的市场?这就需要用新视角、新范式、新逻辑、新方法去观察和研究[1]。艺术品市场在大环境下发展放缓,有市场的原因,有观察视角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不是在转型而是在转态。在这一转态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艺术品市场正从多元化向多极化转换,探讨这一转换的动力与演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品市场发生了什么?
观察研究艺术品市场,我们就会发现,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已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它更加复杂,更加难以分析与认知,我们以至于必须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与观察其发展的状态与趋势。究其原因,就是艺术品市场不仅仅是在转型,更重要的是,它在向多极化发展。梳理艺术品市场从多元化到多极化转态的内外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即传统市场交易规模在萎缩、高端艺术品市场交易在缩表、市场交易体系更加扁平化、市场形态更加多元化复合化、市场发展的取向更加多极化、市场消费显现出高净值与大众化双向促进的态势、艺术金融服务的作用日益凸显等。具体的可以分析如下:
(一)传统市场交易萎缩
根据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与瑞银集团(UBS)联合发布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2024》(The Art Basel and UBS Art Market Report 2024)统计[2],2023年全球艺术品销售总计约为650亿美元,同比下降4%,仍高于疫情前2019年的644亿美元[3]。传统艺术品市场由一级市场(画廊及经销商[4])、二级市场(拍卖行)以及新兴市场[5](艺术博览会、线上交易等)组成卖方市场,而买方市场则由个人、企业或艺术机构藏家、艺术金融投资人士或相关机构构成。上述环节的相互作用也形成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传统形态(图1)。
图1 艺术品市场的传统市场形态,笔者绘
在美国高利率持续,全球主要经济体高通胀和中美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等国际背景下,尽管市场交易额有所下降,但2023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总量却增至约3940万件,同比增长4%,其中,年销售额低于50万美元的中小经销商的年平均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1%,这一变化趋势也表明传统一、二级市场在中、低端市场价格水平下的交易相对活跃,而高端市场交易则出现一定回调降低[6],反映出市场需求愈发转向大众消费主体。此外,在线销售同比也增长了7%,总销售额达118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8%,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两倍,预示着数字化交易趋势已经形成并逐步扩散。
(二)高端市场交易缩表
据英国艺术研究机构ArtTactic统计,2023年佳士得(Christies)、苏富比(Sotheby's)和富艺斯(Phillips)三家全球顶级拍卖行的拍卖成绩总体下降了近19%,其中,佳士得年报显示其公开拍卖业绩降幅达31%。
根据雅昌艺术研究院(ARAA)发布《202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报告》统计[7],尽管国内拍卖市场呈恢复态势,但下行压力仍较大,受内外部受环境以及社会流动资金减少等因素影响,国内艺术品价格仍在下调,各拍卖公司也在根据行情调低拍品价位结构。从交易数据来看,2023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率同比下降4.5%,拍品均价下降18%,成为2011年以来最低点。市场中低价作品数量增多,单价5万美元以下的拍品市场实现低增长。高端艺术品成交持续缩减,其中,单件售价超过1000万美元的拍品,在2021年和2022年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但在2023年交易量同比下降25%,交易额同比下降40%,反映出同全球艺术品市场相一致的传统交易萎缩、高端交易缩表态势。
另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2023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统计[8],随着疫情后国内拍卖活动逐步恢复常态,且部分拍卖企业2022年秋季拍卖会延迟至2023年举办影响,2023年国内实际开展文物艺术品拍卖经营活动企业227家,落槌金额合计284.01亿元人民币(不含买方佣金)[9],同比增长72.4%(截止2024年5月共计131.28亿元)。同时,2023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主营业务收入21.21亿元,利润率6.76%,同比下降0.88%,且仅有15.41%的拍卖企业实现盈利,显示市场交易额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扩大。
2023年全球艺术品一级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闭店潮”,拥有27年历史的Cheim&Read画廊、拥有52年历史的Washburn Gallery、新兴当代画廊JTT Gallery、Denny Gallery等先后退出市场。坐拥数十家分店的全球顶级画廊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也关闭了其位于伦敦的一间画廊。伴随传统画廊业务在全球范围的逐渐缩表,一些以代销商业艺术品为主的经销业务却在美国稳步回升。其中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在2023年下半年增长了5%。英国相比2019年也增加了近14%,显示大众消费类艺术品市场正成为主流。此外,受艺术品自身特征与经营习惯影响,2023年传统艺术品一级市场仍以绘画、雕塑类作品为主,合计占销售额的76%。传统画廊经销商与数字艺术的融合度仍占比较小,也是其逐渐与线上交易方式及新兴消费需求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
(三)市场交易更加扁平化
据英国保险公司Hiscox发布《全球艺术品在线交易趋势报告2023》统计[10],2023年有42%的问卷受访者表示其在购买艺术品时会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信息,这是自该公司2015年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通过图像类社交平台Instagram购买艺术品的买家比例已由2015年的34%增长至74%,Instagram凭借其在大众消费群体社交中的高占比,成为当下年轻买家群体最为青睐的线上交易渠道之一。Facebook的占比则只有12%,远低于2015年的52%。显示社交媒体用户关注趋势的变化对于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选择的直接影响。
全球艺术品在线销售规模在2020年翻了一番,达到124亿美元,成为疫情期间主要的交易方式。2022年,随着多数国家和地区线下艺博会与展览拍卖的恢复,线上交易额下降至110亿美元,这一数值在2023年又增长至118亿美元,同比增长7%,几乎达到2019年60亿美元的近两倍。然而,与线下拍卖主要以100万美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不同,2023年艺术品线上拍卖中有超过85%的交易单价低于5万美元。以上可以看出,线上交易在疫情后仍然持续增长,成为年轻一代关注较多的艺术品新兴交易市场。同时,受限于互联网交易特质,以及线上艺术品类别数量影响,主要以中低端大众消费需求为支撑。
另据中拍协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网络拍卖上拍343282件(套),成交159766件(套),落槌金额14.38亿元人民币,占比分别下降15.36%、16.59%和5.1%。国内线上拍卖的不升反降,显示出传统市场交易需求端动力不足,需要更多新的交易形态与产品品类促进潜在新兴买家群体需求的释放。
当前,在线拍卖平台的兴起为藏家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同时也降低了拍卖交易的交易成本。例如苏富比在2022年上线Buy Now在线交易平台,从高端艺术收藏品到中低端艺术消费品,均可即时下单购买。富艺斯在2023年推出售卖当代艺术家与品牌联名限定艺术品的Dropshop线上平台。类似主打“即时购藏”的线上交易平台也成为近年来国际拍卖行继线下拍卖、私人洽购、线上拍卖之后的第四种交易创新模式[11]。国内的北京保利公司在其2023年秋拍现场也应用了“雅昌3D拍品预展”场景技术,将拍品动态视频、交易数据、图文资料等整合,打造围绕拍品交易而生的“信息岛”,探索解决传统展览中拍品相关知识获取、细节观察方面的痛点。在数字化全面影响衣食住行的当下,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新的综合性交易平台将成为破圈的主导力量。
(四)市场形态更加多元化
2023年,针对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质化代币)平台上与艺术品相关的销售分析显示,销售额相比2021年的暴涨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显示前期虚拟币泡沫化破裂所带来的影响。尽管NFT类艺术价值相比前期高点有所下降,但2023年相关市场交易仍然十分活跃,且大部分交易活动都发生在传统艺术品市场之外,也成为当下艺术品交易形态多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NFT18.com对以太坊、Polygon等平台NFT销售数据分析,当下NFT交易平台涵盖艺术、体育、游戏、音乐和娱乐等不同数字藏品类别,其中泛藏品类占比为84%,艺术品类别为16%,远未达到2020年的占比67%。包括NFT在内的大量新兴数字艺术品类通过流动性高、持续交易的非艺术品市场进行交易,除拓展艺术品买家群体构成外,也吸引了大量投机买家介入,后者的主要通过短期买卖获得高额收益。2021年3月11日,美国数字视觉艺术家Beeple(本名为Mike Winkelmann)的NFT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首次线上数字艺术品拍卖中就以6934.6万美元成交,成为NFT数字艺术交易里程碑事件。此后,相关投机行为也随着当年以太坊(Ethereum)的价格暴跌出现了泡沫破裂后的明显下降。此外,NFT市场交易相关网络犯罪频发,也使得2021年至2022年间有超过1亿美元的NFT藏品因诈骗被盗。
尽管存在诸多投机风险与安全隐患,相关交易趋势却并未止步。2023年7月,苏富比在1小时内以120万美元售出500件由艺术家Vera Molnár创作的NFT生成艺术品。这年的三十余场NFT相关艺术品的线上成交率也达到了87%,创该品类多项新纪录。2023年同时也是NFT数字艺术品开始在世界各地主要艺术机构所关注的一年。包括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均展出了NFT相关艺术藏品。
(五)审美取向更加大众化
艺术品市场审美取向呈现出不同业态由美学研究向审美文化的转变。在新时代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新的审美文化不断生发。特别是在审美主义、消费主义及都市化潮流的融合中,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在发展、解构与重塑过程中,使得审美文化的走向日趋世俗化、工具化、碎片化、时尚化、新奇化、娱乐化、快餐化,并且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向度,重新鉴视与体验雄浑的中国文化品格,正大光明的中国文化体格,在立足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态中实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重构。
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而是呈现出审美化取向下的符号性活动。一方面,要看到并正视市场作为主要力量介入审美价值建构中的事实。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真切反映大众审美需求和消费意愿,特别是要关注到大众多层次、多样态的文艺与精神需求。事实上市场力量参与审美文化的建构和审美文化的发展并非对立的矛盾关系,问题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市场,理清其发展的逻辑规律。只有真正把握市场力量介入审美文化建构的态势、互动机制、发展路径,才能看清审美文化在市场机制、消费时代下的发展走向。
(六)高端化与大众化相互促进
艺术品市场既要服务高净值人群(HNWI)投资需要,也要迎合大众化人群消费需求,因此呈现出两者在投资与消费驱动下的双向促进趋势。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教育报告》[12]显示,中国拥有千万元人民帀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为208万户。招商银行发布《202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将可投资资产(主要包括个人金融资产、投资性房产等)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统称为“高净值人士”。报告显示,“创造更多财富”已不再是该群体最重要的目标。随着财富原始积累阶段的完成,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目标也趋于多元化,相应走向“人、家、企、社”需求演变路径,即从个人需求延伸至家庭、企业和社会公益与慈善领域。对比不同类别和年龄段的高净值人群,由于人生阶段、财富来源、专业知识、体验诉求的不同,其消费需求的差异化也愈加明显。
在对富裕藏家的调查显示,该群体2023年财富投资组合下的艺术品占比仅为19%,同比下降5%。在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时期,较低的财务信心往往会使高净值人士对奢侈品和艺术品等非必需品的消费需求降低。然而,因为艺术品同其他投资标的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一些藏家也将艺术品等实物资产作为抵御投资风险的有效方式[13]。因此,近期海外高净值人士艺术品收藏的降低可能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的高利率有关,这也使得以往国外高净值人士普遍倾向于通过抵押融资等艺术金融方式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实际收益明显降低。
(七)艺术金融服务功能突显
随着艺术品市场形态更加多元化,取向更加多极化,以及高端化与大众需求的相互影响,相应的艺术金融服务在交易中的促进提升也日益凸显。
过去十年间,全球范围内有43%的高净值藏家曾使用信贷购买艺术品,其信贷融资藏品价值占其总收藏的比重约为29%。同时,个人财富超过5000万美元的超高净值人士(UHNWI)藏家的融资比例更是高达39%。由此可见,富裕人士随着财富的增加,对于艺术类资产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也会同步增加。艺术品在其财富投资与保值增值中的作用也将明显增强。
2022至2023年,美联储的快速加息政策,引发了艺术品金融市场的变动。由于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相关性较低,通常受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的影响较小,使得艺术品在利率不确定时期具有更高吸引力。与此同时,以往通过信贷方式购藏艺术品的高净值藏家比例也因为持有艺术品的机会成本升高而降低相关信贷额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市场经营主体来说,高利率低需求也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这也是传统市场交易萎缩,高端市场交易缩表的原因之一。
以上艺术品市场发生的这些新动向,一方面预示着艺术品市场正在从传统的形态迈向现代形态,这种进化是一种趋势。另一方面预示着艺术品市场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研究规范,不断向新发展模式和研究范式转变,这是艺术品市场正在发生的重大趋势与变化。
二、多元化到多极化的市场演进
要研究分析艺术品市场的多极化,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化——多极化的演进过程中进行考察分析。目前艺术市场在新形态下表现出的新特点,归纳起来的核心就是由多元化向多极化演进,也就是说,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向多极化发展。艺术品市场多极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以往传统的市场形态是很多圈子形成的市场形态,在各圈子内部信息基本透明、共享,服务基本到位,但出了这个范围就宛如隔着一座山,信息很难穿透。而互联网市场形态的最大突破就是打破了交易标的物的物理时空限制。到了数字化市场形态,围绕建构数字化场景,就需要把公信力数字化,把沉浸式的体验数字化,这就使得其人群覆盖面更加广泛。如今的数字化市场形态拥有非常精准的客户管理,为实施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场景建构了数据驱动的环境,在这个时候市场演进的动力实际上是综合性的,但数字化的主导越来越明显。当然,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时候还在用传统市场形态的方法论来观察市场,用传统形态的话语来言说市场、解释市场,远没有形成新的研究视角与范式。
以上对于国内外艺术品市场在由多元化向多极化新形态演进的概述可以看出,市场多极化的形成原因在于以往传统市场形态是由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所形成的基于不同艺术品类别的一个个圈层市场形态,在各圈层内部市场信息基本透明共享,市场服务相对完善有序,而一旦跳出原有圈层文化范围,不同圈层间的信息交互相对就如同“对牛弹琴”,这种信息壁垒与认知隔阂也因为互联网市场形态的出现而被逐步打破,特别是随着疫情对于线下物理空间的限制,线上交易模式的快速推广也让这种“破圈”效应加速演进。随着互联网对于市场形态的重塑,更适合网络形态的数字化艺术品及其交易模式也让市场逐渐过渡到数字化市场形态,并建构其以数字化场景为新基础设施,以平台公信力为技术支撑,以消费体验为需求导向的数字化平台交易体系。人工智能(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平台技术的迭代与整合,也使得艺术品市场的数字化市场形态正在向数智化市场形态演进。在这一快速转态的过程中,很多市场参与者与研究者却还在用传统艺术品市场形态下的观察角度与研究方法论来分析市场,用传统市场形态的话语体系来加以解释,自然难以窥见全局。
(一)多元化的市场发展逻辑
为什么强调市场的多元化的逻辑?以往在谈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往往是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市场形态,也就是说面对的是一个单一的市场形态。所以,单一市场形态下谈市场多元化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目前艺术品市场的状态是由多个不同的基础设施及在其基础上建构的市场形态综合而成的一个市场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既有传统基础设施,与它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市场形态,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市场多元化;同样,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基础上的市场形态,以及在这个市场形态上的市场多元化;还有在平台基础设施基础上的市场形态与其相对应的市场多元化;更有数字基础设施基础上对应的市场形态,以及在这个形态上的市场多元化;再就是数智基础设施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形态,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市场多元化。以往谈及艺术品市场,往往将其假设为一个以传统市场形态为主体,新兴市场为补充,相对静态的半封闭圈层化市场形态。而在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于实体艺术空间的迭代,数字技术对于实物艺术品类的迭代,数智技术对于艺术创作固有形式的迭代,以及三者交互融合趋势下所形成的综合性数智化平台新基础设施对于以往一、二级市场形态下的传统基础设施、互联网市场形态下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市场形态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整合,原有市场的多元化圈层发展逻辑,也正在朝着打破圈层,重塑并形成市场多极生态迈进(图2)。
图2 艺术品市场多元化基础设施及其市场形态,笔者绘
可以说现实的艺术品市场状态,其本身是基于不同基础设施之上的市场形态的多元化。谈市场多元化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基础设施以及相对应的市场形态基础上的市场多元化。这样来研究问题和看待问题,实际上很难去真正的认清现实市场的本质,真正去全面的系统的去分析市场的底层结构与逻辑,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对艺术品市场越来越难以看透,越来越难以看清,越来越难以判断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艺术品市场发展态势,客观、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分析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问题。
(二)多元化到多极化的市场系统结构
艺术品市场由多元化转型向多极化的转态发展,讲的是艺术品市场已经不断由单一基础设施及在其之上的单一市场形态向多元基础设施及在其上建构的复合市场形态转变(见下图3)。特别是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艺术品市场由多元化到多极化的转态,最重要的发展特征是原有以传统一、二级艺术品市场为主导的圈层化半封闭市场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内外部转态。随着传统市场交易萎缩、高端市场交易缩表,原有交易方式、交易品类也因供需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去泡沫化,加之疫情对于线下交易体系的持续性、颠覆性影响,使得以往依赖特定空间、定期拍卖展会所维系的传统市场交易体系正在被更具便捷化、即时性的线上交易所取代,市场交易也更趋扁平化。此外,随着年轻化新消费群体的崛起,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NFT类数字艺术品与数智化“元宇宙”平台化社交场境的出现,也让艺术品市场加速呈现多极化创新趋势与圈层化融合态势的并行演进。原有的建立在传统的基础设施上的半封闭圈层艺术品市场,逐渐转向有多元化基础设施之上的复合型市场新形态,即艺术品市场的多极化转态。
图3 艺术品市场从多元化到多极化的市场系统结构,笔者绘
从上图3可以看出,传统的艺术品市场研究分析一般是基于某一单一基础设施及之上的单一市场形态所进行的观察与研究。它研究的是这一种市场形态下,市场规模及结构、交易模式、业态形式与分布及生态的变化而产生的多元化研究的视角。这种研究视角一般是解释的是这一种市场形态下,它内在的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与系统行为,揭示的是这种市场形态下市场发展内在规律与态势。所以说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传统单一的市场形态、静态的视角下进行的。当面对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的艺术品市场状态,传统的、互联网的、平台的、数字化的、数智化的基础设施多元发展的时候,如果仅仅用一种静态的、单一的分析视角、分析方法,就无法解释艺术品市场这一复杂的状态。所以,要基于这种多元基础设施以及在之上建立的复合市场形态,来研究复杂的市场问题。这个时候研究的市场状态,它就是一个多元化基础设施与复合性市场形态共存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那些重要的能够穿透不同的市场形态的要素,就被提炼出来。这种可以穿透不同的市场形态的要素,我们叫极化要素,也就是推动多极化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多极化就是在这些极化要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多极化的视角、多极化的市场状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市场的多极化,这种市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就是艺术品市场的转态过程。也就是说,从一种基础设施及其之上的单一市场形态,到多元的基础设施及其之上的复合市场形态的多极化转变,这就叫艺术品市场的转态。艺术品市场由多元化向多极化的这种转态之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用单一市场形态来分析复杂的市场状态,必须用多极化的视角、多极化的要素来分析复杂的、多元化的不确定的市场形态。
传统艺术品市场研究一般基于半封闭的某一类基础设施及其市场形态(如画廊与一级市场、拍卖行与二级市场等),其研究的是单一市场形态下的圈层化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交易方式、业态分布与上下游生态变化。分析的是单一研究视角下的市场内在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与系统行为,揭示的是静态市场观察视角下的市场发展规律与未来演进态势。当面对传统市场、互联网市场、数字化市场、数智化市场愈发复杂多变且交互融合的市场环境时,原有的观察视角与分析路径就会导致由认知局限所形成的“幸存者偏差”。因此也需要打破原有市场认知格局,重塑市场底层逻辑,构筑全新的动态市场系统结构模型。同时将那些重要的能够穿透不同市场形态的基础性要素(即极化要素)提炼出来,作为分析与推动多极化市场转态的重要“抓手”。只有选对抓手、找准方向,才能更加高效精准地概括艺术品市场多极化转态下的市场要素、结构、功能及其行为,只有掌握了市场要素、市场结构、市场功能、市场行为,才能真正的抓住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看清市场的本质、底层逻辑与趋势。
(三)多极化演进正塑造市场新业态
艺术品市场由多元化向多极化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随着艺术市场新形态的不断深化而深化。历史的看,传统艺术品市场形态在向互联网艺术品市场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互联网基础设施建构与完善,互联网市场形态才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并发展。同时,互联网形态向平台化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同样也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平台化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相关技术在不断发展中走向成熟,这个时候,对互联网形态向平台化市场形态的转变才能够顺利的进行。而数字化市场形态是一个新兴起的市场形态,需要在不断的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去完善、进化。同时数字化市场形态还有一个高级形态就是数智化市场形态,从数字化市场形态到数智化市场形态可以说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跨越,它除了要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场景化建构这个核心。在这个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成为数字化到数智化市场形态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新技术、新机制的应用是关键的问题。如如何基于元宇宙基座来发展数智化技术,如何展开AIGC等技术的应用等,不断的推动数智化场景的建设、数智化市场形态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一过程也就是艺术品市场多极化进化发展的过程。因为一个市场形态到另一个市场形态,它不是推倒重来,它是一个包容发展进化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一种关系。
艺术品市场转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演进的时段,且这个时段会随着市场多元形态的不断融合而深化。回顾过去十余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历程就是传统艺术品市场形态逐渐转态的进程。随着画廊线上网站的设立,拍卖行线上拍卖的举行,原有线下空间实物交易的历史逐渐被改写,藉由新兴收藏群体的年轻化、大众化消费需求转变,画廊、艺博会等售卖空间也在适应变化,将更多数字化、大众消费化作品纳入其中。诸如美国当代波普艺术家KAWS将其艺术符号化提取并与奢饰品牌LV、大众品牌优衣库等的联名售卖,也成为当下艺术数字化衍生的成功范例。类似的还有日本的村上隆、草间弥生,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及其所创办的没顶画廊、没顶美术馆等艺术新业态。同时,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数字平台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全新展示空间。从一个个圈层化的画廊、拍卖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自建网站,再到当下国外流行的Instagram、X(原Twitter)社交网站,国内的抖音(TikTok)、B站(Bilibili)等自媒体平台,艺术大众化、生活化的创作与体验方式正在将原有的多元圈层文化转变为更加融合的数字化平台内容,即基于UGC(用户生成内容)的艺术化生态。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随着元宇宙概念、ChatGPT技术的发展,所呈现的由数智化(即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设施所搭建的数智化场景及其市场形态,也在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融入UGC平台内容,打破原有传统市场、互联网市场、数字化市场边界,重塑市场系统结构,形成融合新业态。
这个重塑的过程即艺术品市场从多元化圈层市场形态向多极化融合市场形态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是一个包容进化的迭代进程,是一种共生共存的联结关系。在这一多极化转态中,需要关注的是演进的次序、结构与趋势,以及这种动力趋势形成的维度、底层逻辑与转态机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不同市场形态的进化发展?如何做到共生共存、共同进化发展,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问题。
三、市场多极化的演进机制
目前,艺术品市场现实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已经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界限,有必要进行新范式、新方法的建构研究,这一切都根源于艺术品市场演进的动力的复合性、综合性,但是数字化主导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形态越来越清晰。问题是我们还在用传统市场形态形成的方法论来观察市场、用传统市场形态的话语来言说市场、解释市场,用传统的范式去观察研究市场。由于艺术品市场从多元化到多极化转态进程的复杂性与持续性,对其由数字化圈层形态到数智化融合业态的演进研究,也应抛弃原有的市场形态模型与话语体系,基于新范式、新方法分析其演进维度、底层逻辑与动力机制。
(一)市场演进的维度
当下关于艺术品市场的转型或者是重塑的研究与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现实进行研究观察视角的选择,与传统的研究观察不同,我们需要在三个维度上深化对艺术品市场的认知:
第一,艺术品市场规模及其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突出的就是礼品市场规模向价值投资市场规模的转化,即市场规模结构发生了迭代,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艺术品市场业态的不断丰富及其主导业态的进化与迭代发展,新兴业态正在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流与主导性业态,艺术品市场多元业态迭代及其驱动导向业态的更替,即数字化到数智化新兴业态的生发正在成为市场演进的核心驱动来源;
第三,数字化不断深化给艺术品市场带来的系统解构与重塑的基本格局,这种解构与重塑不是局部的、应激性的,而是全局性的、趋势性的,数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给艺术品市场带来的从局部性、应激性的解构到全局性、趋势性的重塑趋势加速形成。
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系统研究艺术品市场,就能很好地抓住现实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脉搏,认知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底层逻辑,掌握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发展趋势。
(二)市场演进的底层逻辑
现实艺术品市场的研究观察,必须利用综合性的系统方法,分析研究其底层发展逻辑。对现实艺术品市场来说,我们不能就市场研究市场,必须要关注市场背后的思潮与背景,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市场的系统结构与发展趋势。特别是现实艺术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这样一个底层逻辑主线,应该特别予以关注:那就是美学转型--审美文化的兴起--人均GDP的不断提升孕育了新消费等兴起--推动了精神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融合又激发了这种趋势--新形态艺术品市场迅速崛起发展。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递进关系:研究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逻辑,既要打破旧有分析框架,运用新范式、新方法深入研究市场转向的核心态势,也要跳出市场现状,去分析其背后所依存的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所在。既要关注需求端所遵循的当代美学转型,又要分析审美文化普及及体验性消费兴起,还要聚焦人文精神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供给端所遵循的数智化基础设施的迭代融合对于上述需求端趋势的回应与促进。其实,它揭示出市场演进的底层递进逻辑关系:
第一,当代美学转型所导致的审美文化普及是艺术品市场多极化演进的思想根源与精神基础;
第二,精神消费的兴起是根本,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性消费的兴起是市场演进的根本动力。精神消费的兴起有三个原因:一是人均GDP的不断提升促进了精神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审美文化的发展孕育了新消费市场形态的不断兴起;三是科技融合发展推动了艺术大众化、时尚化,进一步激发了精神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第三,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消费的数字化场景不断建构,审美文化进入了快速转型期,消费的多样态、多元化与个性化不断深化,艺术消费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艺术大众化得到了科技机制层面的支撑,艺术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精神消费不断崛起,推动了新形态艺术品市场发展大幕不断开启。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趋势背景下,数字场景的建构,审美文化的转型,消费业态的多元,体验经济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等,共同推动了艺术品市场形态由数字场景向融合多极化数智场境转变。
(三)市场演进的动力机制
现实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状态,它是由不同的市场形态共生共存的。艺术品市场的演进生发于市场共生共存的生态体系之中,由不断迭代融合的市场形态所构成。其主要包括传统(一二级)市场形态、互联网(平台)市场形态、数字(场景)市场形态、数智(场境)市场形态等。市场演进的动力机制主要围绕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纵三横展开:
首先,一个核心:即价值发现是核心,价值发现与价值管理是艺术品市场动力演进的机制核心。在不同的市场形态下,艺术品市场价值发现的内容与形式(即形态)不同,其价值管理的方式(即治理机制)也不同;
其次,一条主线:即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传播与服务等产业链流程是其动力主线,不同的市场形态其机制与模式也不同;
再次,三纵三横:三纵即艺术品交易制度与体系、艺术品定价制度与体系、艺术品投资制度与体系;三横即艺术品(商品)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在不同的市场形态下,其制度与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也不同。
实际上,在不同的市场形态下,这些内容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如以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与体系为例,其融合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阶段:传统交易发展阶段、互联网发展阶段、平台化发展阶段、基于数字化的数字场景化发展阶段及基于数智化的数字场境化发展阶段等。但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研究与探讨市场的交易制度与体系的进化与变迁,对与探索艺术品市场新形态交易制度与体系的建构意义重大。随着艺术品市场乱相的不断聚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与研究艺术品市场的交易制度与体系问题,以求找到更多的解决之道,这个过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与功能的问题。其实,在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融合发展过程中,其实一直存在艺术品交易制度及体系功能泛化与定位异化问题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交易体系的边界不再清晰,融合发展成为大的趋势,特别是数字场景的进一步建构,面对新形态市场交易制度与体系的重塑与建构,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与迫切。
由此可见,市场演进动力的出现是有条件、有载体、有机制、有模式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分析现实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市场演进动力要根据具体的形态来适配相应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演进,市场演进动力的聚合就是在具体市场形态中发生,而新的市场形态对演进动力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艺术品市场演进的发展动力的形成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即思潮的涌动、需求的拉动、消费的驱动、系统内部的互动以及科技融合的推动等,艺术品市场新形态演进作为大势的引导也很重要。这几种现实市场的作用力,它的载体就是不同的市场形态。针对不同的市场形态,这几种作用力的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说,我们在分析市场演进动力的时候,一定要看具体的市场形态,这是它内在的动力的形成、作用的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同时,要高度重视艺术品市场新形态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引导作用。重视艺术品市场新形态所产生的新作用力的表现形式和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观察的视角。只有认清了市场新形态下市场演进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分析观察市场,更好的揭示市场的发展趋势。这是艺术品市场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转换,也是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因此,在分析当下艺术品市场的演进动力时,要根据具体的市场形态选择适配的动力机制[14]。同时,新的市场形态对于旧有市场形态的迭代与融合也是演进动力不断聚合与重塑的基础。这种演进的动力趋势主要沿着:思潮的涌动、需求的拉动、消费的驱动、系统内部的互动以及科技融合的推动等,结合市场新形态的生发和演进而展开。数字化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有一个契机来观察与实现这种转变。
四、市场演进的动力
关于市场由多级化向多元化的演进动力,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需求的不断提升与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艺术品作为优质的资产被广大的财富家庭及其高净值人群所关注,他们的需求随着货币不断的超发得到强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希望把优质的艺术品资产作为自己的资产配置,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资产结构,管理自己的财富。二是科技融合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演进。科技进步的融合发展是新形态、新业态不断的生发与发展,人们的需求进一步被激发与发掘,从而使需求进一步释放,更加多元化、多样态、个性化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第三就是审美文化的兴起和审美取向的不断变化,也是推动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美学的转型使审美文化不断的兴起,审美文化的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消费形态的崛起,而新消费业态的发展又使精神消费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消费的中心位置,人们越来越愿意打破已有的消费惯性,发展新的消费形态就成为消费发展的一个趋势。四是艺术品市场演进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市场消费者的结构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时尚界人士、财富人群在介入艺术品市场的运作之中,从而使艺术品的收藏市场不仅仅是传统玩家的固有领地,更多新进入的财富人群、年轻人新势力、时尚人士等等,借助新的理念、技术手段等,比如说数字技术等等,使消费呈现出全新的趋势,这是一个大方向。五是艺术品市场演进动力就是综合服务能力在提升完善。数字化的发展使服务进一步提升与完善的基础。数字化推动艺术品市场综合服务进一步的科学化、方案化与技术化,这进一步使艺术品市场的演进向纵深发展,推动了艺术品的资产化、金融化的进程,也为财富人群、时尚人士与多的年轻群体提供了数字艺术资产的服务,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具体来说,艺术品市场由多元化向多极化的演进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审美文化的大众化转型
关于市场由多元化向多极化的演进动力,首先是审美文化的转型,这是美学转型和审美文化的综合结果。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分析为:
第一,美学转型促进审美文化普及;
第二,审美文化的普及推动新消费崛起;
第三,新消费的崛起不断培育人文精神消费;
第四,人文精神消费的规模化发展改变艺术品市场底层结构。
(二)藏家需求的年轻化推动
藏家年轻化的推动,如今新的藏家已经成为市场的一只重要力量,特别是作为拍卖市场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更注重的是体验、时尚以及藏品给他带来的新的身份上的认识。随着新生代消费群体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力军,艺术体验、艺术时尚以及数字藏品也成为时下从线下艺博会到线上即时购藏最重要的增长来源。
第一,藏家需求的年轻化正在改变市场购买力结构;
第二,藏家需求的年轻化伴随美学转型,正在深度影响消费的审美取向,目前艺术品市场中发生的很多现象,就是这一取向直接导致的;
第三,藏家需求的年轻化使市场消费业态构成及其运行机制重塑;
第四,藏家需求的年轻化加速科技媒介融合加速艺术品市场转态。
(三)线上交易的扁平化发展
线上交易的增长给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力量,是艺术品市场转态的基础与深化发展的推动力。线上交易的便捷性、即时性正在颠覆以往艺术品市场形态的时间与空间结构,成为市场转态的基础以及市场演进的重要动力源。
第一,线上交易的增长的事实实现了线上虚拟交易到数字场景建构的转变,落实了公信力数字化与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以及以客户为中心与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基本诉求。线上交易正随着平台端的技术迭代与消费端的需求变革,从单一线上虚拟交易平台为数字化场景建构下的泛艺术品交易平台;
第二,与线上交易相适配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与生态不断完善发展,是线上交易的增长的基础。线上交易正借助平台端的技术增信提升数字化公信力,进而优化相适配的服务支撑体系与信用管理体系的生态化完善;
第三,线上交易的增长改变了市场的规模结构与格局。线上交易正通过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到数智化生态的转态,解构与重塑市场规模结构与艺术品交易格局;
第四,线上交易的模式与生态培养了市场运营队伍与市场消费群体。线上交易正依托市场规模重塑与市场生态培育重构市场运营管理理念、模式与市场交易策略,从而适应大众化艺术新消费群体的崛起。
(四)场景设施的数智化重构
数字化趋势与新业态生发,数字化最根本的就是在新的基础设施上建构数字场景。数字场景解决的是公信力的数字化和沉浸式体验的数字化,从而达到解决以客户为中心,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目的,这种趋势是一个新的根本性的转变。数字经济趋势下消费新业态的生发,最为基础的演进动力就是数智化新基础设施对于市场已有圈层化的数字场景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形成基于数智化市场形态的生态,以审美文化为导向,以大众化消费为牵引的数智化,进一步塑造时空融合场境与新形态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第一,以数字场景建构为驱动的市场底层逻辑颠覆了传统市场逻辑、互联网市场逻辑与平台市场逻辑。以数智化场境为驱动的市场演进力量正借助AI的力量重构传统市场、互联网市场与数字化市场的底层运行逻辑;
第二,以数据驱动的场景化技术需求个性化的诉求,真正实现客户的精准化及时性管理。以数智化场境为载体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分析各圈层受众消费个性化诉求,实现需求导向下的供需精确及时管理;
第三,艺术品市场数字化是一种新的市场形态,它不仅改变了市场的规模结构、交易结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加剧了审美文化的形成。以数智化场境为依托的审美文化转型,通过重构基于大众化体验消费需求的市场交易规模结构,重塑市场从收藏、消费与投资的全方位生态。
第四,新的数字化市场形态正在改变与造就全新的艺术品市场生态,包括从市场运营理念、藏品种类及结构、交易模式、交易形态、消费形态、服务系统等,都面临着系统全面的重塑。
(五)市场业态的“再国际化”
“再国际化”正在进行,目前国内的市场仍然较封闭,对于国际艺术市场的现状并需要进一步明晰,必须通过“再国际化”才能开辟出新的发展出路。市场业态的“再国际化”即坚持开放共赢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下的国内外贸易新通道重塑市场机遇,促进中国人文资源更好走向世界。
第一,“再国际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进程;
第二,目前国际化进程受阻,国际化区域组织化、碎片化成为一种趋势;
第三,美学转型、技术融合与文化互鉴的穿透力将推进再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再国际化”是中国通过美学转型、技术融合与文明互鉴,打破地缘政治封锁,重塑国内国外市场新格局,助力大国文化外交的战略选择;
第四,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博弈,在新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个新的状态,它需要在新的再国际化过程中取得平衡。“再国际化”是艺术品市场本土化策略与国际化博弈的新平衡点,
第五,再国际化过程就是要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共识,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市场形成文化自信的新审美共识。
(六)艺术品及其资源数字化、资产化的推动
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会进一步推进艺术品市场的演进速度,也会不断生发数字艺术金融的发展进程。如今金融服务的头部企业都在悄然开展艺术金融服务,这些企业给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如果不重视艺术金融服务,那么在新的市场转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盲点。特别是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数智化发展,将进一步改进艺术金融服务的支撑,推进艺术品资源化、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深化发展,进而优化市场多极化转态的路径选择[15]。
第一,数字化使艺术品资源从广度到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越,艺术品资源系统化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这导致艺术品资源价值发现及其管理就更加复杂。特别是数智化创新,促进了艺术品资源的多样态形成,及其多样态资源的系统化价值发现与价值管理;
第二,数字化使艺术品资源资产化进程加快,使艺术品资产更加丰富与多元,市场中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找到适配的资产。数智化创新基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使艺术资源的资产化进程因资源样态更丰富与资源需求更适配而加快推进;
第三,数字化使艺术品资产金融化形态更加多元化,模式更加多元化,业态更加活跃多样化。数字形态下,新的市场形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被不断创造出来,这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常态。
第四,艺术金融的证券化是双刃剑,一边连着大众化,一边连着资本,所以,它是时尚化与审美取向大众化的有力推手与建构者。数智化创新使艺术资源由系统化、资产化进而形成金融化、证券化形态,从而促进高端化投资需求与大众化消费需求的双向促进融合。
(七)科技融合及新业态的出现
科技融合是艺术品市场转态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影响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去中心化、强调数据驱动与在数据驱动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即基于web3.0技术基础为新产业形态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WEB3.0是一个强调自组织、去中心化的一种技术机制,它使艺术品市场形态能够快速的分散化、下沉化、大众化,使市场与产业的门槛不断降低,从而使参与度、参与人群空前放大。所以说,科技融合的发展与新业态的产生是基于技术融合机制上的艺术品市场的转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这种科技融合机制的创新发展。
1、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构与技术融合相适配的基础设施,如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构数字基础设施。
2、基于新的基础设施,科技融合发展创造新的业态,产生新的服务(产品),挖掘并释放的新的需求。
3、基于新的基础设施建构新的产业业态、产业生态成为一种使命。
4、基于新的基础设施,科技融合驱动建构新的治理理念与体系。治理理念与体系的提出与实践,是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与监管不再是单向度的,更是一种共建共享的共生关系。
现实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已经进入了新的形态,那就是艺术品市场正在转态。在新形态下,艺术品市场演进的动力是什么?如何发展?其结构与趋势是什么?发展的内在决定性与规律又是什么?这可以说是人们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只有掌握了艺术品市场新形态的变化,才能把握艺术品市场的脉搏和内在的规律,在艺术品市场转态的过程中,掌握分析研究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动权,为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结语
我们认为,当下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正在由多元化圈层市场逐渐转向多极化融合市场新形态。艺术品市场在新的形态下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归纳起来有一个核心的要点,那就是由多元化向多极化转变,这种转变实质上就是艺术品市场的转态。多极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与艺术品市场新形态相匹配的。在这一演进趋势下,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逻辑是什么,由多元化到多极化的时长系统结构如何形成,其形成的多极化市场新业态具有哪些特征等,这也是业界与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只有了解市场演进的三个基本维度,掌握市场演进的三个底层逻辑趋势,才能看清市场演进的基本动力机制:即以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发现与价值管理为核心,以艺术品的生产、流通、传播与服务为主线,以艺术品交易制度与体系、艺术品定价制度与体系、艺术品投资制度与体系为纵轴,艺术品(商品)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支撑服务体系为横轴,由传统(一二级)市场形态、互联网(平台)市场形态、数字(场景)市场形态、数智(场境)市场形态所形成的AI+元宇宙基础设施下的市场演进动力及其机制路径。
只有抓住了艺术品市场多极化这一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抓住了艺术品市场新业态发展的总开关。艺术品新形态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大的趋势,它的演进不仅有自己的规律,并且还有自己的动力集成的推动。当下,认知实现艺术品市场发展底层的逻辑,才能够掌握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与大的趋势,在趋势面前,我们才能更加理性、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解释力、更加智慧。
注:
本文系根据2024年1月5日西沐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艺术市场新年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整合
参考文献:
[1]西沐:《新时代中国艺术产业前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年。
[2]Arts Economics.“Art Market Report 2024”,Art Basel and UBS,2024.
[3]相关数据由该报告撰写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博士及其所创办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经济(Arts Economics)分别从艺术品市场画廊经销商、拍卖行、收藏家、艺术博览会、艺术金融数据库等市场渠道收集。
[4]画廊(Gallery)倾向同艺术家维持长期代理合作,经销商(Dealer)则侧重于服务藏家的短期代销撮合。
[5]新兴市场主要指相对西方沿袭数百年的传统画廊、拍卖行市场交易模式之外,通过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而形成的线上与线下融合型综合市场业态,其本身交易模式可能既包含一级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也涵盖二级市场(也称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业态。
[6]该报告根据画廊经销商的年销售额将市场划分为低端市场(25万美元以下)、中端市场(25万至1000万美元)、高端市场(1000万美元以上)三类,其中,低端市场以消费收藏类为主,在市场交易总量中占比较高。而高端市场则以投资收藏类为主,在市场交易总额中占比较高。
[7]雅昌艺术研究院(ARAA):《202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报告》,2024年1月。
[8]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23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2024年11月。
[9]艺术品拍卖落槌价(Hammer price)为拍卖现场成交价,拍品最终成交价需在此基础上附加买家佣金,拍卖行一般会根据落槌价所在价位区间,制定不同佣金费率(佣金费率与落槌价成反比)。
[10]ArtTactic.“Hiscox online art trade report 2023”,Hiscox,2023.
[11]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4艺术市场趋势报告》,2024。
[12]胡润百富:《2024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教育报告》,中信保诚人寿,2024年12月。
[13]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摩西和梅建平于2002年发表名为“Art as an Invest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Masterpieces”论文指出,艺术品的年平均回报率在股票和债券之间,且与二者的关联性较小,因此可以作为金融投资组合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14]西沐,祝捷:《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体系建构研究》,《艺术管理》,2022年第4期第18-31页。
[15]西沐,雷茜:《文化资源“活化”的建构机制要略》,《齐鲁艺苑》2024年第4期第93-104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