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4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在低浓度水平下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难度会越来越大,北京市细颗粒物浓度连续四年稳定达标,且稳中有降是如何做到的?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进行了解答。

她说,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标,这充分说明,北京市长期以来持之以恒治理大气污染,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大力推动治污减排的路径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但同时,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改善速率趋缓。面对这一阶段特点,北京市不退不让、攻坚克难,通过创新机制、方法、手段,深化减排,实现了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2024年,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科学精准。聚焦北京污染贡献最大的移动源,密集出台资金补贴等一揽子引导政策,有效推动车械新能源化,显著减少汽柴油使用。同时,结合空气质量季节性规律,有针对性开展集中攻坚治污,大力提升了污染防治效能,这也体现了治污的科学精准。

二是更加突出绿色激励。以降低PM2.5浓度为核心,创新搭建了“含绿量”指标体系,多维度推动车械、企业、工地等积极创绿,深挖减排潜力,支撑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同时,坚持绿色引领,鼓励“先进”,实施差异化管理,引导企业提质升级。

三是更加突出共治共享,致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大力推广应用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新技术,监测结果表明,使用基坑气膜后,颗粒物去除率达到90%、噪声降低70%。又比如,通过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并制定高效油烟净化装置更换的补贴政策等,有效减少了居民身边的油烟影响。

四是更加突出区域协同。大气具有流动性,大气污染治理必须依靠区域联防联控。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在合力治污、联动执法、联合应急等方面不断深入,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共同改善。

“2025年,我们将锚定美丽北京建设目标,坚持以提升‘含绿量’为主线,通过结构的不断优化、技术的不断革新、减排的不断深入,多管齐下,推动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谢金开说。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