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采用了“雅言”来统一语言。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雅言就是秦朝的普通话。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秦始皇推出雅言之前,难道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没有通用语言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

我认为,这个说法对一半,错一半。

先说对的那一半,在雅言之前,史料并没有关于通用语言的记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雅言确实是有记录的中国最早通用语。

但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自然就该明白,在雅言之前,一定还有其他通用语,只不过没有被当时的官方记录而已。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在任何年代,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通用语言和规范文字。

否则,整个社会根本无法进行大范围且高效的联系。

简单打个比方,如果交通生产力的上限,仅限于秦国一地,那么秦国方言就是通用语言。

可如果交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秦国和楚国的往来越来越紧密,那么只有三种可能。

一、大家都说秦国方言;

二、大家都说楚国方言;

三、大家总结归纳出一种全新的语言系统。

哪种可能更大,我认为是第三种。

因为都说某一种语言,显然是一种文明消亡的象征,在楚国没有被秦国灭亡之前,我们很难相信,楚国老百姓都讲秦国方言。

那么会不会是这样:楚国人去秦国做生意,所以说秦国方言;秦国人去楚国做生意,所以说楚国方言呢?

这种人肯定有,但不会太多。因为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只有秦楚两个国家。

假如你是一个秦国商人,今天去楚国做生意,说楚国方言。

下个月如果你去齐国做生意,是不是要说齐国方言呢?

明年你再去燕国做生意,是不是还要学燕国方言呢?

照这样学下去,恐怕钱没赚到多少,商人先变成语言学家了,这可能吗?

因此,当“社会”这个名词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种大家默认的“官方通用语”。

六国合纵讨伐秦国的时候,都要开大会,在会上所使用的,应该就是这种语言。

只不过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掉了这种官方语言,改为了雅言。

也有可能是改良了这种官方语言,形成了雅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一点,大家看看现在的国际社会,基本就能明白了。

虽然在联合国的章程里,什么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都是公认的工作语言。

但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官方的交流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显然是英语。

以前我们一边倒的时候,教科书里教的是俄语,但在开放之后,绝大多数地区立刻换成了英语

至少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从未见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里,有教什么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的,尽管它们都属于联合国六大语言之一。

由今度古,七国必然都有自己的语言,也都认为本国的语言是国际主流语言之一,但必然也有一个能够压制全场的语系存在。

战国时期的通用语,应该就是根据这个语系进行的改良,大家在外国人众多的场合,都会用这种语言来沟通。

现在有些人在学英语时,总会发出一种疑惑:“我这辈子都在中国混,为什么要学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英语呢?”

我相信,在战国时期,肯定也有人会发出类似的疑问,毕竟学习语言,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

我认识一个温州人超过十年,他说温州话的时候,我还是一知半解。如果真让我系统学习温州话,我估计是会拒绝的。

但问题就在于,本国的精英们,一定会大力推广这种“通用语学习热”。

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与国际接轨”的好处,是保证本国不会落后。

甚至于我们经常能在国际贸易中看到一个奇景,那就是两个国家都有石油,却非要进行石油贸易:你买我的石油,我买你的石油。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向国际社会宣布:我是产油国,如果你们的油价要上涨或者下跌,也必须尊重我的意见。

而想要与国际接轨,第一步显然是学好国际通用语。

放到现在就是说,你可以不会说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但你必须会说英语,因为它才是事实上的第一号通用语。

尤其是国家实力不够强大,必须依赖外国的时候,你的通用语说得越好,就越容易成为本国百姓眼中的精英。

而那些只会说本地方言或本国通用语的人,恐怕这辈子都没有出国的机会,显然也无法学到外国的先进经验,自然就会在各方面落后于,学会通用语的那个人。

在我们当今社会,强调教育资源公平,自然不愿意让这种情况出现,于是英语进入了教材,而且分量还很重,是三大主科之一。

目的就是害怕,将来万一你要用到英语,但是由于国家没能帮你打好基础,导致你在学习英语的方面,付出了更多精力。

但是在战国时期,显然没有这种顾虑,他们更倾向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你自己愿意上进,那么就想办法去学通用语,然后像苏秦、张仪那样纵横各国。

你自己不愿意上进,那么就待在村里,一辈子种地交租就是了。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等本国的实力已经达到傲视天下的地步之后才行。

到那个时候,国民最普遍的想法就是:“我们才是天下第一,应该让那帮外国人来学习我们的语言,而不是我们去学习他们的语言。”

到那个时候,情况当然就会反过来,外国人必须努力学习我们的语言,以便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汲取更多的先进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一个人愿不愿意学习通用语,都跟他所处的圈子,以及他自己的想法有关。

如果他不愿意往外走,那么别说天下的通用语,就是本国的通用语,我估计他也不会。

就像现在,有不少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因为人家连出村的想法都没有,当然没有学习普通话的必要。

可如果一个人想要往外走,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那么即使条件再差,他也会努力学习通用语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教员。

很多人或许会说,你这套“通用语逻辑”是错误的,教员在城楼前讲湖南话,不照样是全国第一吗?

这话说得大错特错,教员说的是湖南腔普通话,虽然说得不算好,但肯定也算普通话。因为教员说的话,我至少能听懂大半。

如果你有机会去湘潭地区,听听当地人说方言,我敢保证,如果没接触过,你连一句都听不懂。

当地人讲的那才叫方言,教员所讲的,是带着湖南腔的普通话,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类似的例子,你放在开国时期其他大人物身上,也是说得通的,因为虽然听起来很累,但你至少能听懂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

对于受教育程度不算太高的他们来说,普通话能说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而战国时期那些贵族和高官,他们的教育资源显然要更多,所以他们在用通用语交流时,应该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