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去世之后,他的养子郭荣成为了后周第二任皇帝,史称柴世宗。而柴世宗之所以能上位,也是机缘巧合的事。

第一、郭威的老婆柴氏比较强势,而且没有孩子,所以就收自己侄子柴世宗为养子。

柴氏女适,是为圣穆皇后。后兄守礼子荣,幼从姑长家 ,以谨厚见爱,遂以为子。

第二、郭威篡位的时候,几个儿子被后汉小皇帝屠杀殆尽。

业等命刘铢诛郭威、王峻之家,铢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

第三、因为在创业的时代,柴世宗就是郭威的主要助手。郭威死的时候,他已经34岁,算得上是省军级大佬。

为汉枢密使,荣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镇天雄,荣领贵州刺史、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

这三个原因少一个,恐怕也轮不着柴世宗上位。

如果郭威的老婆柴氏比较弱势,就算她想收养孩子,也只能从郭家收养,而没有道理从柴家收养的。

如果郭威的儿子,没有被后汉小皇帝屠杀殆尽,就算郭威的亲儿子无法坐在皇位上,以柴世宗的资历、实力、地位,恐怕也轮不着他篡位。

如果柴世宗当时的年龄、资历、能力比较浅,在那种年代,他就算是爬上皇位,估计也会被踢下去的。

总的来说,在那个年代,皇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所以你爹是皇帝,你就应该当皇帝,那就叫扯淡。因为普遍人接受的观点,说得温和点,叫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说得强硬点,那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世宗上位后,马上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坎,那就是刘知远的弟弟,想趁后周最高权力交接之际,夺回刘氏的天下。

从皇权的法理上讲,刘崇比柴世宗的合法性更高。因为真按皇权的法理说,刘崇的合法性,比郭威都高;与柴世宗相比,更不用说了。

问题是,在皇权没有再度真正恢复之前,大家是不讲什么一世二世三世的。总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再总而言之,天下不是李氏的,也不是石氏的,也不是刘氏,也不是郭氏,自古皇帝轮着坐,就看谁有能力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崇既占据着法理上的优势,又有强大的军政班底,还有契丹人的支持,柴世宗看到刘崇前来争夺皇位,那是绝不敢掉以轻心。于是柴世宗决定御驾亲征;虽然冯道一再劝阻柴世宗,但是柴世宗就是一心要御驾亲征。

也正是因为柴世宗胜利了,如果他失败了,回看这段历史,柴世宗肯定又是一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典型例子。

这就好像明英宗御驾亲征败得一塌糊涂,几百年以后说起这段历史,许多人也会认为,他就是一个愚蠢至极的皇帝。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柴世宗为什么要一心御驾亲征呢?

其实从李存勖、李嗣源之子的失败,就隐然透露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在关键时候,皇帝必须得有御驾亲征的能力、决心,否则派高级将帅到前方,难免会被对方诱降的。

李存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亲自率军平定魏博叛乱,于是让李嗣源率军去了,结果李嗣源到了那里,当时就加入了叛乱的行列。

李从厚不能亲自率军平定凤翔叛乱,所以派高级将领去围剿李从珂,结果这些高级将领,都很快加入了李从珂的叛乱行列。

柴世宗如果当时不御驾亲征,会是什么结果呢?肯定就是领衔平叛的高级将领,都会纷纷加入刘崇的叛乱行列中。

事实上,柴世宗御驾亲征,在关键时候,也有高级将领出工不出力,甚至是关键时候瞎捣乱,还有军队在阵前就倒戈了。如果不是柴世宗奋勇压住阵脚,当时就有可能溃败了。

其实,在双方争夺天下开始,文职系统也好、军方系统也好,恐怕就没有一心支持谁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最关心的事,恐怕就是战争规模会不会无限扩大,至于谁当皇帝,他们才懒得多关心。

战争规模无限扩大,一来会把中原王朝打烂的,更会牺牲很多人;关键是,真把战争进行到这种境界,契丹人趁乱获利的机会就更大了。

只要战争规模控制在有限的范围,柴世宗与刘崇之间,无论狼吃了羊,还是羊吃了狼,无非是中原换了一个皇帝罢了。中原王朝该干嘛,还会继续干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中原王朝的利益,刘崇与柴荣谁当皇帝,都是利弊参半的。

刘崇上位,帝国很快会恢复到石敬瑭时代,一来依附契丹,二来版图也会恢复到石敬瑭时代。

柴荣上位,中原王朝注定会失去一块广阔的地区,因为帝国想收复有契丹人支持的河东地区(北汉),真心说难度太大了;关键是,就算强行收复了,与敌对的契丹直接接壤地区太大,也实在不是件好事。

这两种结局,哪种更好呢?实在难说得很。

从这层意义上,大家阻止柴荣御驾亲征,恐怕还真有出卖他的意思。

事实上,柴世宗御驾亲征,在关键时候军队也是出工不出力。战争刚刚开始,两个标准的高级将领就率军退出战场,更有上千名将士,两军阵前就投降了北汉皇帝;退出战场的高级将领,甚至四处散播柴荣己败的谣言,阻止其它军队投入战场。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世宗战高平,樊爱能等军败南走,遇此而止之曰:“军败矣,可无前也。”词不听,辄趣兵以进,世宗嘉之,以为随驾都部署。

要知道,当时突然退出战场的两个高级将领,一个是马军都指挥使,一个步军都指挥使,这两个职务那可是非同小可的职务。因为当时禁军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

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领武信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领武定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何徽领昭武节度使。

郭威死的时候,殿前都指挥使是李重进;马军都指挥使是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是何徵。而樊爱能、何徵两军一接仗,就都选择了退出战场;并且四处散布周军已败的消息。

樊爱能、何徵是与李重进相提并论的人物。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候掉队了,所以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不多。但是我们只要看一下李重进的资料,大约就知道这两个人有多牛了。

因为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柴世宗是郭威老婆的侄子,单就血缘而言,虽然都是异姓,但显然是李重进更近一层,而且李重进又是军界大佬之一。所以郭威在临死前,特意让李重进叩拜柴世宗,总而言之,你是臣,他是君,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

重进,沧州人,其母即帝妹福庆长公主也……重进年长于晋王荣,帝召入禁中,属以后事,仍命拜荣,以定君臣之分。

当时临阵瞎捣乱的两个高级将领都可以和李重进可以相提并论,地位有多高,我们可想而知。他们在关键时候瞎捣乱,后果有多可怕,我们也可以想象。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柴世宗在当时不能逆流而上,恐怕就这样被淘汰出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世宗闯过这个坎后,就开始趁势扩张皇权。

在关键时候,临阵脱逃的人,军使以上的将领就被砍了七十多个。而在关键时候,奋勇作战、忠于柴世宗的将领都得到了提拔。

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

庚子,赏高平之功,以李重进兼忠武节度使,向训兼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自馀将校迁拜者凡数十人,士卒有自行间擢主军厢者。

因为赵匡胤在此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优秀,所以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张永德盛称皇帝之智勇,帝擢皇帝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这个事件,显然是皇权扩张的结果,也是皇权扩张的一个契机。

在皇权有限的时候,众多的将领违反军纪,皇帝也不敢严惩的,因为法不责众,一味严惩违犯军纪的人,有可能会弄出乱子来的。

最简单而言,一次击杀70个军使以上的将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在做这个决定时,柴世宗也犹豫再三,最后在张永德等人的推动下,柴世宗终于决定大开杀戒。

当然了,这也成为皇权扩张的一个契机,因为大规模的清洗杀戮行为,会让人们对皇权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此后再开始各种行动时,相对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事实证明,你敢不服皇帝,后果很严重。

而且以此为契机,柴荣又全面改编帝国军队。于是开始对军队制订严格标准,把老弱都清理出军队,并且制订优厚的待遇,把从前隶属藩镇的精锐,全部招收到中央军内。

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潘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这种大规模的军改,让中央政府的权力更为强大了。

因为这样一来,中央军的数量质量大幅度的上升了,而地方军队的数量质量都明显下降了。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军区再想挑战中央政府,那就是标准的想作死了。

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地方的行政、经济、监察系统的力量,地方军事系统也无力阻拦了。这样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彻底成为历史了。

事情发展到此时,对皇权而言,还有一个弊端没有解决,那就是中央军应该由谁来掌握呢?如果由皇帝掌握,才能保证军队的可靠性,这对皇权而言,永远是一种说不出的危机。

因为皇权政治追求的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这种政治对小皇帝的年龄、能力都是无法保障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皇权想二世三世的传承下去,就需要各种可遇不可求的原因,皇子的年龄、能力、资历必须足够充足,否则老皇帝死了,小皇帝肯定会靠边站的。

但是这种危机,在柴世宗时代并不明显,因为柴世宗年富力强,而且雄才大略,所以他自然可以牢牢掌握军队。

问题是,柴世宗死了呢?

因为柴世宗当时正值壮年,所以他没有太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从正常情形去看,柴世宗怎么也可以活三十年左右。

而且据说当时就有人告诉柴世宗,你还能活三十年,你未来的计划就应该按三十年来规划。这种说辞,实在算不上大拍马屁,因为柴世宗当时只有34岁,再活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就算无法再活三十年,活个二十年左右,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柴世宗活到这个年龄,他的儿子肯定也长大成人了。问题是,柴世宗五六年后就死了,他的儿子是标准的幼童,自然只能靠边站了。

关键是,在柴世宗时代,如果想办法解决这种问题,肯定会削弱军队战斗力的。因为想让小皇帝也能牢牢控制军队,必须得叠床架屋、罗圈套罗圈的设置各种牵制。

即使柴荣意识到这种问题,也不会急着解决这种问题,因为帝国当前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统一天下。而不是自己作茧自缚的想着如何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军事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历史发展到此时,中原王朝统一天下的时机已成熟了。

第一、军事改造全面完成,藩镇之乱不复存在了;帝国军事力量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里。

第二、行政、经济权力开始全面收归中央政府。在此过程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打压佛教势力。

佛教势力在乱世发展,通常就是各种利益群体隐藏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换而言之,佛教势力越来越大,就会让越来越多人力、物力、财力流出政府的控制。

柴荣时代皇权高涨,自然不会容忍这种力量存在,于是轰轰烈的清理佛教行动开始,经过一番清理,拆毁的寺院就有三万多座,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清查出大量中央政府无法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

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是岁,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废者三万三百三十六,见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

在此过程中,柴世宗最大无畏的表现,就是让人们把民间存在的各种铜佛塑像都融化了折价上交。

面对此情此景,难免会有许多人说,这样折腾下去,佛祖会生气的。

柴世宗说了,行善就是信佛;佛讲究的就是普度众生,如果能造福天下苍生,不要说溶化佛的铜像了,就是让佛牺牲肉身,佛也会欣然接受的;当然了,如果牺牲我的肉身就能造福国家老百姓,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

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看这段历史时,让我想起二十多岁时,看过的一篇民国大文人写的作品。

这个民国大文人写这篇文章,是替一个民国军阀写赞歌,里面有一段内容,大约就是这个民国军阀要破除各种封建迷信。

有人说,这样折腾下去,神佛会降罪的。那个民国军阀就说,你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说都是我逼你们做的,神佛有什么惩罚,都让他找我好了。为了国家民族可以复兴,为了老百姓能过幸福的生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当年看这段历史时,就突然觉得,如果历史资料足够丰富,那些历史上的军阀甲、军阀乙,恐怕也都会变得非常高大上起来。

我以前看到的历史书中,民国军阀大都是反面形象出现。而在文网渐开后,突然看到民国时代的各种文章,更在相关文章中,看到普通民国军阀的形象,竟然是如此的高大上,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没有大无畏的勇气,不要说别的了,就是这种敢蔑视满天神佛的气概,也会让普通人都望尘莫及的。

总的来说,柴世宗在历史上的形象,绝对称得上雄才大略的。

柴荣这种形象出现,大约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一、当时的皇帝,注定是能力超强、魄力巨大的人,因为在当时背景下,没有两把刷子的人,是无法爬上皇位的。

第二、中央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力越来越强大。

从安史之乱开始后,在近二百年时间里,每个皇帝都会面对地方藩镇的挑战,而且通常都是以中央政府妥协结束。

但是到了石敬瑭上位后,皇帝虽然还会面对地方藩镇的挑战,但是通常结果都是中央政府全胜收场,我们翻开后晋、后汉的历史,就会发现,凡是挑战中央政府的藩镇,结局都很惨。

而到了柴荣时代,虽然柴荣改进了各种大举措,但是也没有一个藩镇敢挑战中央政府。当然了,北汉那种特殊情况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天下的进程,已到了摘果实的阶段。柴荣在位时,夺取南唐江北十四个州,夺取后蜀四个州,又从契丹人手里夺回了北方三个州。

柴荣死了,赵匡胤上位,又夺取荆、楚、蜀、吴等地。

赵匡胤死了,赵光义在此基础上又灭北汉,于是实现了天下的基本统一。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呢?

如果在某个背景下,张三能做到,李四也能做到;赵六还能做到;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在某个背景下,张三不能做到,李四也不能做到,赵六依然不能做到,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维度中,比如一二百年,二三百年时间里,不论谁坐在哪个位置上,历史也是以类似的形式存在,那多少证明,它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说人力可以改变,为什么一二百年、二三百年时间里,总没有人能改变呢?

当我们看历史时,把目光全盯在某个、某几个历史大人物身上,总会认为历史的形成,就是几个英雄人物的思想道德能力强弱的结果。

其实呢,影响历史的客观因素多了,英雄人物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关键是,如果客观因素成熟,没有张三扮演这个英雄形象,也有李四会扮演这个英雄形象。

天下统一的进程开始了,柴世宗死了,有赵匡胤,赵匡胤死了,还会有赵光义的。中原王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火并,终于渐渐进入正轨,而它的轨迹也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在朱温父子、李克用父子时代,是中原王朝统一的阶段。

梁晋争霸战中,晋灭了梁,中原王朝才算实现基本的统一。从黄巢攻克长安算起(公元880年到公元923年),一共历时44年。

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时代,是中央王朝中央集权发展的过程。到了后汉时代,中央政府吊打地方藩镇的局面开始奠定。从李存勖灭梁算起(公元923年到公元951年),一共历时29年多。

到了后周时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于是由柴世宗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到大宋太宗皇帝兵败高梁河(公元979年),为中央政府规模扩张的阶段。一共又历时29年多。

整个历程,满打满算,正好100年。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公元797年宋太宗灭北汉后,随后兵败高梁河,中原王朝对外扩张从此结束。

历史发展到柴世宗时代,统一天下行动,终于可以提到日程之上了。于是柴世宗接过前人传到手上的接力棒,很快冲刺进了另一个阶段。但是很不幸,柴世宗英年早逝,不到40岁就死了。

柴世宗英年早逝的结果,就是他的孤儿寡母,只能靠边站了。因为皇权还没有扩张到,可以让一个幼童皇帝高高在上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