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琐证明、循环证明、“奇葩”证明……曾经,一些证明事项不仅让群众烦心,也让企业烦恼。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如何实现数字化、智慧化,怎样通过改革提高办事效能,切实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无证明城市”建设的需求也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无证明城市”?据安徽省司法厅的解答,“无证明城市”是指群众和企业去行政机关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无需提交需要自己跑腿去开具相关证明材料的便民惠企现代化城市治理模式。需要明确的是,“无证明”并不等于“零证明”或不需要证明,而是通过直接取消、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证明“免提交”。

“无证明城市”如何实现?能给群众和企业带来哪些方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探访了安徽省“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

从“群众跑”到“数据跑”

“减证便民”升级“无证利民”

“您好,我过来换驾驶证,但身份证忘带了怎么办?”

“没带身份证没关系,在这边刷脸就能办理。”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二楼公安业务窗口,帮办员杨凡向办事群众邰女士讲解刷脸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流程,不到20分钟,邰女士便成功办理完了所有业务。“放在以前,我少不了要再往家跑一趟,一上午时间可能都被耽误了。”邰女士说。

“我每天都会遇到十几个没带齐证件的办事群众,‘刷脸办事’让群众省了事,也让我们工作更有成就感。”杨凡告诉记者,这样的场景在办事窗口出现得越来越多,群众“办不成事”的情况越来越少。

马鞍山市政务服务“刷脸即办”,得益于当地“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2023年3月,马鞍山市公安局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开展公安“无证明办事”创新工作,共梳理证明材料70项,确定免提交材料69项。同时,依托“周克武科技创新团队”,经过1个多月的刻苦攻坚,成功研发“警民通·马上办”无证明办事系统,让群众直接刷脸即可轻松办理多项公安业务。该项目获得2023年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二等奖。

在马鞍山启动“无证明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后,马鞍山市公安局科信支队支队长周克武协调了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组建39人的研发专班全力攻坚。在马鞍山市政府的推动下,在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对接了40个政府部门和国家、省级共50类数据接口,经过4个多月的奋战,成功研发出“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城市系统和桌面交互终端,群众只要刷脸核验身份即可实现证明材料免提交,推动马鞍山市进入直接“刷脸办事”时代。

目前,马鞍山全市10个政务服务中心均已部署应用“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城市系统和桌面交互终端。“群众从‘带一堆材料’到现在‘刷脸即办’,我们的工作理念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周克武说。

让群众少跑腿,安徽省铜陵市“无证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另一种方案。在铜陵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安政务服务大厅,记者发现了一些不同之处:这里的12个窗口前并未标注其所办事项名称,办事群众可以任意选择一个窗口。

铜陵市公安局行政许可服务科科长朱启赟告诉记者,该局将过去多警种业务分设的23个单一窗口整合为12个“综合窗口”,培养了一批“全科警长”。“过去各个警种之间的业务不互通,导致一些群众要分别到对应窗口排队才能办理。现在我们各窗口系统相通、人员跨部门办理业务,群众在一窗可办多件事,不仅解决了群众办事需往返跑问题,还精简了警力。”她说。

这种“信息通用”的工作思路也被应用在铜陵市“无证明城市”建设上。铜陵市在全省率先上线“一照通用”,公安机关以167万余张身份证照片为“母片”,通过背景底色智能替换、智能裁切等技术,自动生成1寸、2寸,白底、红底、蓝底共6种规格的照片,对母版照片全量定制、随时下载,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场景、不同业务对照片规格的需求。铜陵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研发“证照共享”功能,实现了电子身份证、电子营业执照等近240类电子证照的共享核验和免提交。

有些政务服务事项不仅需要核验个人身份,可能还需要身份证、结婚证等涉及多部门的证照,怎么实现“无证明”?

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出售二手房的陶健正在办理房屋所有权的转移登记业务。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在“政民通·马上办”设备上“刷脸”后,按照屏幕提示选择要办的业务,手指轻轻一点后所需证明材料就立即自动生成了。

“证照不到1分钟就调出来了,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过户业务。”陶健告诉记者,这和他前几年买房过户时的体验感有明显差别,当时带了身份证、户口本、购房发票等一堆材料,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办理业务还是要花半天时间。

马鞍山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徐君介绍,依托“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办事群众只需在窗口进行“刷脸核验”、选择要办理的业务,系统后台将调用部门之间的共享数据,生成办理该项业务所需要的证明材料,申请人确认无误后就能点击提交,“群众甚至都不需要提前了解办事所需材料,‘带一张脸’来就能把业务办了”。

目前,马鞍山市已打通27个数据接口、23类电子证照接口,实现50类证明材料的免提交,身份证、社保证明、不动产权证等16类高频数据实现100%全覆盖。“‘无证明’不是完全不需要证明,而是我们通过部门共享数据,已经将各类服务事项所需证明材料提前‘打包’好了。”马鞍山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陈国利说。

据安徽省司法厅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负责人介绍,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是安徽省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托数据归集和共享,全面推进“减证便民”,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切实解决证明材料过多过滥和“奇葩证明”等突出问题,实现从“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转型升级的有益改革探索。

从“你向我证明”到“我为你证明”

打造服务型政府“金字招牌”

“以前,企业设置户外广告牌需要提供安全证明,证明广告牌是安全的、不会出现安全意外。‘无证明城市’建设后,这项证明事项就被取消了,我们不仅省了很多事,还省下了找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检验的费用。”杭州鞍马广告设计制作有限公司马鞍山分公司负责人周原真说。

像这样被取消的证明材料在马鞍山有384项。对于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能够被其他材料涵盖或者代替的、出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证明材料,在马鞍山一律被取消。

“一些证明材料被取消后,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减少了,但也意味着政府部门担起了更多责任。”陈国利坦言,以企业设置户外广告需要提供的安全证明为例,过去是相关部门等着审批企业提交证明,但取消这项证明后,就意味着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安全监管。

建设“无证明城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政府部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证明虽小,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办事效果,在一定层面决定了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企业、群众免提交证明,意味着政府部门要更加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变“避责思维”为“负责思维”,工作方式从“你向我证明”变成“我为你证明”。

“不用我们自己提交完税证明,太方便了。”安徽瑞景衡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史梦婷,在为公司办理港澳商务签注时体验了一下“无证明”办事。“我们不用再像过去一样提交税务部门盖章的完税证明,而是公安窗口的同志和税务部门的同志线上核验,就可以办了。”史梦婷说,在办理签注后,她还选择了“邮寄”服务,“只用跑一趟,就能把几个部门要办的事办好了,还能回公司等着邮寄材料上门”。

“史梦婷所说的‘线上核验’,是对于一些还未进行部门共享的数据,为了达到‘无证明’效果,我们采取了部门核验和告知承诺的方式。”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安业务窗口,马鞍山公安局行政审批科科长谢静刚刚通过部门核验办理一项业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谢静在“政民通·马上办”系统上向税务部门发起核验申请后,不到5分钟,税务部门经办人便将相关完税证明材料发到了她的系统中,她在此基础上马上就能为史梦婷所在公司的事项进行办理。

“一些证明材料由于未实现电子化或数据共享存在技术等障碍时,就会通过部门之间建立的部门核验沟通机制,实现‘群众免跑腿’。”谢静说。

安徽省司法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4个地市作为安徽先行试点市,正加速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四地市共系统化梳理政务服务事项7900余项,全面摸清了证明事项底数,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分批实现办事过程证明事项免提交。

为建设“无证明城市”,马鞍山市成立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从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4个专项组,分别负责证明材料清理、查询核验系统研发、数据归集共享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目前,马鞍山梳理的6278件证明材料中,已经实现免提交5823件,免提交率92.8%。其中,直接取消了384件,通过告知承诺免提交411件,通过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免提交3451件、通过部门核验免提交1577件。

在建设“无证明城市”过程中,铜陵市交通运输局政务窗口首席代表黄俊实现了一个自己的“心愿”:让遗失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群众,不用再花钱、花时间找地方登报声明了,而是通过“信用承诺即换证”的方式。这一创新做法,不仅方便了铜陵的办事群众,还被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推广至全省应用。

“这是之前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挂失业务所需要的证明材料。”黄俊指着他办公桌上一叠文件说,群众之前申请挂失补办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需要登报声明,“无证明城市”建设后,只需要填一张遗失承诺书就行。

用告知承诺书代替登报声明,办事周期从两三天缩短至“即办”,群众的满意率也提升了。黄俊说:“通过梳理清理审批事项、简化流程、压缩时限,群众能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我们不仅听到的抱怨声少了,还收到了群众送来的锦旗。”

安徽省司法厅厅长罗建华介绍,近年来,安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通过标准化清理,证明事项越来越少;技术化支撑,数据资源越汇越多;制度化推进,部门协同越来越畅。安徽省将在全省16个市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努力把“无证明城市”建设打造成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从“为什么要改”到“确实要改”

改革永远“在路上”

“好好的流程为什么要改?”

“没有证明材料,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这项工作和我们部门有什么关系?”

回顾“无证明城市”建设之初,许多部门工作人员都坦言曾经“不看好”“不理解”甚至“有点抵触”。

“当时觉得这项工作肯定是做不成的。”马鞍山市公安局科信支队副支队长姚良虎笑着说,马鞍山市“无证明城市”的建设,是各个部门负责人“吵出来的”。但最终让大家达成共识的,是都认为这项改革能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能让百姓受益。

知易行难,“无证明城市”的建设需要庞杂的准备工作。姚良虎说,哪些证明要取消、用哪种免提交方式、哪些事项要部门核验、哪些数据要共享,都需要各个部门深度解剖每个证明事项,了解相关法律依据。“这些一旦确定下来,就意味着后面的工作方式都要随之而改变。”

在陈国利看来,面对这项改革,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存在顾虑的核心在于,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压力更大、责任更重,也对事项办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前梳理规范是每个试点地市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司法部连续多年大力推进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后,这项工作并不是从零起步。2021年以来,根据安徽省统一部署,安徽省司法厅牵头推动全省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3年来全省共为群众和经营主体减交免交证明材料562.28万件次。

此次建设“无证明城市”,各试点城市在此前工作基础上再梳理再优化,铜陵市梳理了涉43家单位的政务服务事项4009份提交材料清单,池州市核查申请材料3553项,黄山市经梳理直接取消证明事项338项。各地市对全市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大起底”逐一核查,开展“大扫除”,实现底数清、清单明。

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确保风险可控也考验着部门智慧。“以往企业在办理融资等事项时,往往需要前往多个部门,分别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而现在,一份信用报告,就可以代替40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马鞍山市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科科长周锋说,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企业的产业政策、奖补兑现都可以快速实现。

为了确保信用报告的准确性,马鞍山市持续开展“双公示”专项治理,信用承诺、合同履约、联合奖惩执行结果反馈和五类行政管理等信用信息按数据标准报送,做到应归尽归。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周锋惊喜发现,马鞍山市的城市信用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以12个月平均信用指数来看,曾经排在全国100名开外,在2024年一度进入了全国前10。“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现在看来确实要这么改。”周锋笑着说,部门在改革中也有了“获得感”。

“00后”汤新宇在2024年7月被调到铜陵市住建局的办事窗口工作,“一开始很担心来窗口办事的人很多、工作量大,也担心窗口的工作繁琐不能把事情办好”。让汤新宇没想到的是窗口办件量并不大,“很多人都习惯了网办,其实很多工作是在网上进行的。”

汤新宇点开网上“铜陵市无证明城市助手”,演示了如何在后台查询企业员工的社保缴费记录。“以前是企业要去社保部门开证明,现在不用他们跑了,我可以直接查询到相关数据,不仅方便了企业办事,我办件也更快更安心。”

提高效率、办得安心,是许多窗口工作人员的共同感受。

“工作量大大减少了,也提高了安全性,之前就曾遇到过假的户口本,让窗口人员都捏了把汗。”长期在窗口工作的马鞍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综合业务部主任万霞说,“无证明城市”建设后,办事群众只需要刷个脸,所需信息和材料几秒钟就能全部调出,工作人员也不用再把材料拍照、下载、提交到系统里,材料真实性、规范性、完整性也得到了保证。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证明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深入人心,也让许多部门主动思考,还要怎么做、群众还需要什么?

邻近江苏省南京市的马鞍山市,一些部门负责人在看到“双城”生活的群众和企业存在一些办证不便的困难,便积极探索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开展数据共享。

马鞍山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俞洋说,马鞍山市和南京市两地数据局针对相关证件异地换发不便的问题,经过多轮协商,创新性地在原有“跨省通办”系统增加“材料远程自助上传”功能,建立相关事项收件、初审互认互信机制,实现企业群众从“异地办”变为“本地办”,并可在相关自助设备7×24小时提交办件材料。

“不光是省内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我们也在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协调这项工作。”谢静说,马鞍山市与南京市已经统一了28项市级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名称、流程、申请材料清单、审批时限等办事标准,通过数据互通、证照互认等办理模式,实现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记者手记

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永恒的初心

拿个档案袋装上各种材料去服务大厅办事,在服务大厅取号一等就是小半天,为了办一件事奔波于不同办事窗口……这些,是你我或多或少都体验过的办事经历。也正因此,繁琐证明、循环证明、“奇葩”证明屡屡被群众吐槽。

2024年,在安徽采访“无证明城市”建设过程中,记者看到许多办事新场景:用“证照库”代替“档案袋”,用部门“协同办”代替群众“来回跑”,用证明“免提交”代替材料“不可少”。这项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在看到许多办事群众的笑容、“点赞”,听到窗口工作人员说“很方便”后,观察到政务服务中心排队现象变少后,答案不言而喻。

多年关注采访优化政务服务的过程中,记者用报道见证着改革的步伐。

2014年,安徽率先在全国建立并运行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晒出政府权力“运行图”;2017年,安徽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试运行,推动“一张网一扇门,群众办事不求人”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手机端“皖事通”App;2021年,安徽加强数据共享破解遗产继承“自证循环”;2024年,安徽公布实施权责清单“全省一单”,统一省市县乡四级的权责事项,对齐各个事项“颗粒度”。

这些,都成为安徽2024年全面建设“无证明城市”的基石,而在驶入改革“快车道”之时,仍有许多必不可少的力量支持。

不断更新的政务理念,是这些改革的“方向盘”。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在深化。

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是这些改革的“发动机”。记者看到了只要能让群众受益就坚持把改革推进下去的领导干部;看到了长年累月扑在创新一线的民警,成功研发相关智能化系统并推广至全国;看到了一些说着“不理解”的部门工作人员,仍然加班加点梳理出几千项服务事项;看到了与办事群众换位思考的窗口首席代表,主动思考哪些事项可以用告知承诺代替登报声明,让群众办事更方便一些。

各个部门的便民探索,是这些改革的“加速器”。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开发的“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让异地办事的群众扫一扫“电子营业执照”就可以使用。在合肥市蜀山区税务局“智慧微厅”,税务工作人员对纳税人进行“一对一”的线上指导,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办税难题。在铜陵市政务服务中心,无人智慧警局、微车管所、政务服务直通车等设施设备,不断提高群众办事效率。

当改革探索形成合力,助推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时,记者也能感受到,面对改革中的新思路、新事物,仍然有一些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在踌躇。有的也许是不太习惯跳出工作“舒适区”,有的也许是仍然保持着一些思维惯性,有的也许是担忧步子迈得大了会带来一定的工作风险。

但也有采访对象在交流时说,判断一项改革的方向对不对、能不能做、要不要做时,其实很简单,就看是不是能让群众办事方便了,能让百姓受益。事实上,从1978年的小岗村“大包干”改革探索开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改革的初心。安徽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也许基因传承的答案就蕴藏于此。

人们期待的改革,正是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作为记者,也十分期待能在一线采访中、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能看到更多让百姓受益的新举措,感受到更多部门把群众利益放心上,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不熟悉现代化手段的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坚持人民至上,共享美好生活。(记者周畅 潘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12月31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