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相融,报纸见证同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河畔,冬日晴朗,漫步在华政园里的老建筑之间,回味一所大学的悠悠历史。2025年新年伊始,新民晚报“夜光杯校园行”活动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在格致楼的连廊里,一块块展板呈现着这所政法大学的育人历程,吸引着市民和师生驻足。

一张老照片定格了华政大学生为六旬女士耐心解答赡养问题的普法画面,这是1983年新民晚报头版上的一篇《街头“法律顾问”》的图文报道;聘请33位法学界、金融界、教育界专家担任兼职教授,1994年华政大胆改革的消息也登上了头版;设立法学博士点、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培养实务能力的卓越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开班等法治实践随着时间线展开。韬奋楼的双休日讲坛、食堂里搭帐篷挑灯夜战的司法考试自习宝地、原创话剧《雷经天》开启沉浸式课程,一则则新闻展开,呈现一座法治文化浸润的校园;从1986年国际司法培训班开班,到陆续开办国际司法研讨会、国际律师培训、成立自贸区研究院、与香港律政司签署合作协议等,近40年来,华政不断探索和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呈现新民晚报上的华政法治育人办学历程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冬日暖阳下的开放校园拥抱着每位来来往往的人,27栋历史建筑和建筑里的校史展、临展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家相遇,在地的体验又不断续写新的故事……“邻居”刘奶奶是新民晚报、更是“夜光杯”的老读者,她说展板上熟悉的老版式令她怀念起昔日岁月。华政研究生金轶乐观展后也很感慨地说:“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到洞察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论,从散文随笔到诗歌故事,新民晚报令我感受到深深的文字魅力。而新民晚报上的华政故事,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随着华政长宁校区融入上海“一江一河”不断开放校园,大学与城市发展相融迈出了同频的步伐。“开放和创新是上海海派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华政园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曾开创先河,百年后再来品味仍能感受到创新的激情。”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虞潇浩说,华政正力推法学教育改革,强调实践导向的育人机制,并紧密连接社会经济发展创新育人内容,以促进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栏目编辑: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