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了,粟裕有战功”。
一句话,保无虞,“淮海战役第一功”,毛主席记了多年,“癫狂”如林彪,对粟裕才能也非常欣赏,称其“打尽神仙仗”。
就连叶剑英,也对粟裕“疼爱有加”,在1976年毛主席病重之际,,着意提醒“嘴巴闭的紧紧的,眼睛和耳朵张的大大的”。
何出此警醒?又有什么用?
“谦虚”
粟裕年龄小,本事却大,长相秀气,看起来像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实际上,特别会打仗,生不逢时多见世人之感慨,可生与战乱时的粟裕,真切发挥了最大价值。
能骑善射、爱开车、会带兵,很罕见的代表,严却不厉,只用实力讲道理,实践乃最好老师,同事缓则圆,越是大战,粟裕越能沉住气,越是不占优势,粟裕越是能赢得漂亮。
1940年的黄桥战役,面对5倍之上的兵力,战争号角吹响前,粟裕该干啥干啥,茶余饭后甚至还和当地农民唠嗑,以静制动,胜利,是板上钉钉。
生活中,粟裕更是幽默随和,与秘书相处的如同朋友,爱开玩笑,也爱分享生活。
外出遇到的兴奋事,回去后总要和秘书说,若秘书不在身边,打电话也要说,以去参加叶剑英80岁大寿为例,到家已经八点多,粟裕还是高高兴兴的给秘书打电话,细致分享这一天的自己都经历了什么,包括见了谁,宴席上大家又开了什么玩笑。
对粟裕,叶剑英有“保护”之情,1976年,属颇不平静,事情太多,粟裕就在北京西山军委住地住了下来,好巧,恰在叶剑英住地附近,交流比较方便。
秘书说,混乱时局中,叶剑英提醒粟裕要将嘴巴闭紧,用眼观四路、用耳听八方,粟裕得以保全,而两人,同为革命效力,交往也颇多,兼具情谊与道理。
1975年秋,粟裕曾奉命去拜访叶剑英,舟车劳顿,出门前,叶剑英执意相送,粟裕觉得不妥,按职位,叶剑英在自己之上,可一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将军,怎能不送一送”还是出了门,距高官只差一步,怎到最后关头,莫名阴差阳错?
“不在乎”
有功,功在战争时期,也在动荡之时。
叶剑英能够稳定大局,粟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非居功,而是实情,昔日华东统帅,影响力不可小觑。
要功劳有功劳,要能力有能力,为何第一大将粟裕就是上不了更高一层的台阶?
很反常的行为,党内多人对粟裕的能力都是认可的,更高职,不是担不起,只是不想要。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追求不同,粟裕不在乎名利,若是计较,昔日也不会谦让司令与元帅,是真不在乎。
国民党因利相聚,个个只怕贪的少了,我党众将领,也有“害怕”,不过与国民党却是截然不同的,怕职位太高,怕为革命奉献太少。
南昌起义的时候,陈毅恰在武汉,着急忙慌的追大部队,到了南昌,晚了一步,接着追,日夜兼程,终于找到了起义部队,是个贤能,短期内安排的工作却只是一个团的指导员。
害怕陈毅心中有芥蒂,周总理还亲当说课,谁知道,陈毅根本没放在心上,只美滋滋陷入自己终于追上武装队伍,官大官小,不影响斗争,与朱德默契配合,终于将部队带上了实井冈山,为下一次的成功,保驾护航。
陈毅是满不在乎,粟裕的体现,是谦让。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的1945年,起初挑中了粟裕当司令,升职了,是好事,粟裕不觉得,仔细分析,主动进言,推荐张鼎丞担负这个位置,自己当个副司令就好。
类似事例我党内存在太多,也不敢想,副职竟也能成香饽饽。
“奇怪的骨灰安葬地”
徐海东,两次请降,第一次,不幸负伤,医院住了一个月,拄着拐棍去了部队,知其心切,急在想为组织出力,却出现尴尬一幕,因不知其何时出院,组织临时安排了一名新团长。
局面有些尴尬,徐海东直接“自降身价”,提出要去当副团长,一次不够,1934年竟又请辞,要将军长的位置让给程子华,自己去当副军长。
高风亮节者聚堆,胜利是早晚的事,而人之一生,有相聚,就会有分别,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死别。
1984年2月5日,粟裕光辉的人生之路划上终点,两个月之后,楚青偕同子女神秘奔赴东台三仓,将粟裕的部门骨灰安葬在这里,还特意在墓穴的周围栽植了7株松柏。
是何用意?真相与一场战役有关。
七保三仓,虽非大战,对粟裕却意义非凡,实现了他在苏中建立根据地和“家”的战略构想,让党政军机关有了个家,再迎敌人残酷扫荡时有一个立命的根本。
不可小觑的意义,代代相传的影响,“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成了流传在三仓的民谣,部门骨灰安葬在此,也证明了粟裕的不忘初心。
将军虽逝,音容笑貌却不敢忘,戎马一生,兼具文武,有胆有识,对得起党,也对得起家,更难能可贵,分得清也摆的正革命与恋爱的位置,对其而言,楚青是家属,更是同志和战友,如此粟裕,怎舍得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