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力学的课堂上,全体同学都齐刷刷地抬着头认真听讲,讲台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马娟。
谈及为什么能做到几近百分百的课堂抬头率,马娟笑了。其实她的诀窍很简单,就是在课堂上雷达式地“扫描”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超强链接”,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常常在欢快的氛围中便掌握了课程要点。
课堂上的“热腾”只是马娟教师生涯的一个缩影,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马娟同样倾注了无数心血,十八载初心不改。
马娟(前排左3)与师生的合影
魅力课堂 欢声笑语源自师者匠心
马娟的课堂氛围总是既欢快又轻松,每当在课堂上讲到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时,她就会寻找一位走神或者坐在后排的同学来回答,因此同学们都说马娟老师就像雷达,上课要“scan”他们一下,如果这位同学答对了她会不吝夸奖,甚至偶尔也会开个玩笑或者非常夸张地开心一笑;答错了也不责备,而是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回答,并通过“很好”“非常棒”这样的夸赞来鼓励这位同学,有时还会俏皮地对同学扮个“鬼脸”。
“我对学生没有苛责,也没有批评,只是想尽量确保学生能跟上我的课堂节奏,比如《理论力学》的逻辑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零散、繁琐,可能一次课没理解,后面就跟不上了。所以我每次上课都先回顾上一讲的几个关键点,确保同学们心中概念清楚,再开始讲新的内容。”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常说听马老师讲课,瞬间就能进入课堂状态。
由于有专业建设和科研发展任务,如今马娟的授课课时要求并不如刚留校时那么多,但是马娟有着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站好讲台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和基础技能,只要有时间,我还是会给本科生带《理论力学》”,从留校任教到担任电子机械系主任,从开始的《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到《材料力学》、全英文《工程力学》慕课,再到为学校双创周联系国际学者来校授课并开设全英文国际课程,马娟始终扎根教学一线,深度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深耕讲坛,潜心育人。
“比如今年,课程中简单的内容由年轻教师来讲,相对难的内容由我们老教师来讲,我会在课前告诉年轻老师这一部分应该给学生讲透哪些问题,上课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要保证授课质量。同时我也会听年轻教师讲课,及时指出不足。”对于课堂教学马娟有着自己的思考。
马娟(前排左6)与班级师生的合影
作为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校内负责人,马娟深知专业的悠久历史和其在学校、学院的独特地位,因此她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修订、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本科生竞赛等专业发展建设工作时丝毫不敢懈怠。“我们这个专业是一个老牌专业,从设立之初便是‘机’与‘电’的结合,有结构力学、电子信息、控制系统、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数电、模电课程都是开设的,我们认为这些知识储备对于学生来讲非常必要的,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从本科阶段就把学生带入一个比较深的领域”,在教学方面马娟经验与心得兼具,常常通过超越现阶段教学本身的学生职涯发展规划来思考专业未来发展,“我经常对学生说,只有去深入理解,你才能知道课本上学的是什么,然后再到技术员的岗位上你才能去正确运用这些知识。”
聚焦前沿 全心投入建设重点平台
2006年,拥有多年研究所工作经验的马娟,在导师陈建军教授的指导下,仅用四年多时间便带着校级“学术十杰”和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荣誉提前博士毕业并顺利留在机电工程学院电子机械系任教。
马娟(右)参加学术会议
科研生涯初期,马娟的主要研究是偏向于计算力学的结构分析、优化设计以及可靠性等方面。2009年马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前往德国汉诺威大学进行博士后学习,期间因出色的研究成果被合作导师、德国工程院院士P.Wriggers教授推荐申请洪堡学者并获批。
从德国学习归来的马娟利用丰富的国际化学术资源和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在注重科研育人的同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她带领团队推动了极端工况下AI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叶片热障涂层疲劳寿命预测和三维异质堆叠电子封装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装发预研基金等,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等,共计20余项,成果发表在Int J Fatigue、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学报等国内外力学顶级期刊上。
随着科研的深入和发展的需求,马娟逐渐担负起了更重要的工作任务,在郑晓静院士的牵头领衔下,学校开始了教育部电子器件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申请,作为力学一级硕士学科点负责人的马娟责无旁贷,“真正的国际合作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定要基于实质性的合作,以我们为主,对外强强联合,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事,积极谋求发展,突破瓶颈问题,努力取得一些原创性成果”,于是马娟主动联系德国汉诺威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作为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合作方,并带领团队老师完成了多达160余页的申请材料,前后历时近一年,最终在郑晓静院士的指导和把关下,团队顺利完成了教育部电子器件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申请,实验室由郑晓静院士担任主任,马娟担任副主任。
同时,马娟还带领力学团队参与了陕西省空间超限探测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工作,并担任空间效应分中心主任;共同组织完成了力学一级博士点的申报工作;考虑到结构可靠性研究对机械制造、电子封装领域有重要作用,在郑院士的建议下,马娟牵头在力学一级博士点下面又开设了结构可靠性二级学科点。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同期获批的还有一个工程力学本科专业,正式开始招生后将会为学校的力学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每一个具体的科研问题,要么来自前沿科学问题,一般是别人没做过的,要么是面向国家需求,一般是之前没有攻克或者存在关键技术瓶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固然不容易,但通过做好时间规划,大量查询文献、讨论、尝试……尽自己所能去完成,往往到最后各种困难也都能克服”,提及在科研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马娟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乐观和自信。而她这种永不言弃、一往无前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学生和专业建设小组成员。最终,马娟所在的应用力学研究中心团队也于2023年获得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循循善诱 永不言弃成就向上人生
马娟积极承担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导论课的教学任务,深度参与“名师导航”和“教授开放日”等活动,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马娟为他们细致解惑,循循善诱,“在我们专业的培养目标里有这么一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学生”,对马娟来说,这既是初心也是责任。
对于学生,她一贯采取鼓励式教育,经常给予学生肯定,学生从她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太棒了”“做得非常好”“非常棒”,这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于是“我不会”“我不敢”“我不行”“我不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则是“我试试”“我可以”“我能行”,这种敢于尝试的特质让学生不仅在求学科研阶段,也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机会。如今,不少马娟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进入重点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就职并迅速成长为骨干。
马娟(后排左2)与学生的合影
马娟的第一位研究生周鹏,本科毕业于一所三本院校,基础比较薄弱,硕士期间在马娟的鼓励下,周鹏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从本科阶段的核心教材开始从头学起,当马娟将从德国带回来的一个非均质材料多尺度有限元程序交给他,让他试试用MATLAB重新编写一遍时,他欣然接受,并最终凭借毅力克服很多困难完成了这项任务。周鹏在2011年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发展,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公司的骨干。当马娟邀请周鹏给学弟学妹们写几句寄语时,他毅然写下,“机会每个人都有,但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是有准备的人,愿师弟师妹们都能努力做好准备,脚踏实地,抓住机会,不要虚度在西电的每一天”,这段话马娟也会用在每届新生研讨课的PPT里,因为她相信优秀的学生用多年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总是充满力量、能激励人的。
周昌虎也是马娟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周昌虎在入学后很快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他从来不说‘我不行’‘我不愿意’‘我不想干’‘我干不了’这样的话,我布置的每一个任务他都是说‘我尽力’‘我先试试看’。在2022年毕业后,周昌虎进入中船重工705研究所工作”,谈到这里,马娟充满欣慰,“他近期就要提干了,是同期入职同事中最早的一批,他特意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作为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马娟(前排左2)与学生的合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高中时的马娟便把毛主席这首《卜算子·咏梅》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这首词字里行间的气势磅礴与广阔的胸怀格局一直激励着马娟,“这其中蕴含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质是现在孩子所缺乏的,而在大学阶段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恰恰需要这些。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教学之外,尤其要思考如何正确地去引导学生在精神层面成长、进步,就我们学校而言,发扬‘西军电’的传统与精神,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的使命也是责任。”
学生记者 / 邓晓
记者 / 王 曦
排版 / 白婼鑫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