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和孟小冬,一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充满了戏剧性。
1919年,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一个小跟班,偶然一次,他陪黄老板去看戏,12岁的孟小冬饰演压轴大戏击鼓骂一个老生,完美扮相,扎实的唱功为他赢得满堂喝彩。杜月笙有心结识,马上命令手下准备花篮,迫不及待的赶到了后台的化妆室,此时的杜月笙,已经是个有家室的成熟男人,可是初见孟小冬,却不想让这个混迹江湖的32岁男人有些紧张,竟不自觉的给一个12岁的丫头鞠躬行礼,尚不经人事的孟小冬,当时只觉得好玩,不曾想眼前的这个男人会是自己日后所依靠的枕边人,从那以后,杜月笙成了孟小冬的超级戏迷,只要有时间便会去看她唱戏。
尽管杜月笙心仪孟小冬已久,而且凭借他当时的势力,只要他想要的女人,没有抢不到手的。但是对于孟小冬,他没有使用黑帮的那套,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甚至从来没有表露过自己的心迹。当时花季少女孟小冬已经心有所属,那个人就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梅兰芳,冥冥之中注定有一段情。1926年,梅兰芳与孟小冬应邀参加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克敏的50大寿,席间两人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一个是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阴阳颠倒。戏里两人打情骂俏,眉来眼去,迷们都疯狂。于是,有好事者极力撮合二人。因为多次合作,梅兰芳和孟小冬早就日久生情,相互爱慕,于是两人并没有反对,很快亲事被提上了日程。
孟小冬的父母得知后极力反对,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夫人,他们不同意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做妾,担心孟小冬嫁到梅家会受到两位夫人的排挤欺压。为了打消孟家人的顾虑,梅兰芳的好友上门游说,他们告诉孟小冬的父母,梅兰芳虽然有两房夫人,但是大夫人多年病重,命不久矣,将来孟小冬直接顶替大夫人的位置。而且梅兰芳的伯父没有儿子,所以是肩挑两房,孟小冬嫁过去不是妾,而是正房夫人。
听他们这么一说,孟家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为了避免和二夫人起矛盾,梅兰芳单独在外面租了一套四合院,以供孟小冬居住。婚后梅兰芳将孟小冬金屋藏娇,不愿孟小冬再登台演出。虽然对舞台有所眷恋,但为了梅兰芳,孟小冬选择了隐退。婚后的生活虽然有点平淡,但总算甜蜜。
如果不是后来的一桩杀人案,恐怕孟小冬会一直待在梅兰芳营造的温柔乡里。有个戏迷得知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醋意大发,于是趁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摸到孟小冬的住处,准备手刃情敌,结果误杀了梅兰芳的好友张汉举,逃跑时被赶来的警察击毙。第二天,这个戏迷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上,这件事给梅孟之恋带来了阴影。因此,梅兰芳回到了二夫人的身边,开始刻意疏远孟小冬。如果这件事儿是梅孟决裂的开始,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30年,梅兰芳的养母去世,孟小冬身穿孝服前去吊唁,结果被二夫人拦在门外。当天前去吊唁的皆是圈内好友,二夫人故意刁难,出言羞辱,最让孟小冬绝望的是,自始至终,梅兰芳不曾为她说过半句话。梅孟就此决裂,孟小冬一度消沉,极端的时候甚至想就此了却残生。
亲人哀嚎,父母跪地,为了逃避他离开北京,寄居在天津的亲戚家,过着吃斋念佛的日子。好友劝他要离也要走法律途径,离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当初不明不白的在一起。如今再不明不白的离开,实在不是孟小冬所为。于是孟小冬连续三天登报离婚启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至,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明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方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朋友介绍上海有个女大律师,找他肯定能妥善解决。孟小冬没有直接去找这名律师,而是先找到了结拜姐妹姚玉兰。姚玉兰当时已经是杜月笙的四太太,得知好姐妹遭遇不幸,经姚玉兰牵线搭桥,杜月笙准备亲自解决这件事儿。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机会来了。其实就杜月笙当时的地位和权势来说,离婚这等小事儿,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出面。不过,既然是心爱女人,孟小冬所求之事,他无不尽心尽力。
当天晚上,梅兰芳家中的电话突然响起,杜月笙直奔主题:梅老板,这事要真闹起来,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不如我来做个和事佬。梅老板,就拿个三万五万的算作离婚补偿,从此脱离关系。你看如何呀?梅兰芳自知理亏。连声答应:好就按杜先生说的办,给4万。杜月笙说,梅老板爽快啊,这样,4万我杜某先垫着,以后梅老板方便再还给我。梅兰芳无不感激,因为对于当时的梅兰芳而言,4万并不是小数目,立即兑现的并非易事。
可见杜月笙做人,可谓滴水不漏,他之所以垫付,除了看透梅兰芳一时拿不出外,也想早点把钱给孟小冬,以免节外生枝。杜月笙对孟小冬如此用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明眼人当然也包括四太太姚玉兰和孟小冬本人,姚玉兰有意撮合二人一次,孟小冬受邀来上海剪彩,期间都住在姚玉兰的府中。有一天,姚玉兰要孟小冬陪她一起睡,两人说说话。没想到,半夜姚玉兰出去,进来的却是杜月笙。这一晚,孟小冬没有反对,乖乖就范。从那以后,孟小冬就留在了上海,和杜月笙开始了同居生活。
1937年卢沟桥事变,杜月笙带着全家逃到了香港,孟小冬因眷恋父母,没有跟去,一个人回到了北京。相隔两地,杜月笙从没有忘记孟小冬。第二年,杜月笙安排心腹将在北京孤苦无依的孟小冬接到香港,他希望孟小冬能在自己身边常住。不过,几个月后孟小冬还是离开了香港,一方面,无名无份,长期同居恐怕会引来闲言碎语,而且,杜月笙此次在香港只是临时居住。另一方面,在香港期间,杜月笙忙得团团转,她不想影响他的大事。据说,孟小冬去香港的时候只有一个皮箱,回来的时候却有五个皮箱。其实不难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孟小冬长达七年时间没有唱戏,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所需从何而来?
可想而知,乱世之中,一个男人体贴入微,护她周全,很难说这不是爱情。与杜月笙在一起的时候,孟小冬从未要求过什么名分,并不是杜月笙不愿给一份婚姻的承诺,而是深知孟小冬的为人。从前与梅兰芳在一起的时候,她多么渴望一个名分,却求而不得,再到杜月笙的时候,她宁愿没有任何名分也不愿意做妾,所以两人,就这样保持着十多年的同居关系。如果不是杜月笙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恐怕他们会一直保持着这种关系。
1950年,杜月笙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他自己可能也深感时日无多,所以必须要将身后事处理妥当。当时,过年形势紧张,他准备带全家逃往法国。当管家正在统计护照的时候,孟小冬说了一句,我跟你走,算丫头还是女朋友?曾经无数次他想给她一个名分,都被她婉言拒绝,如今她主动提出,大概是放下了前尘过往。因为孟小冬的一句话,杜月笙毫不犹豫的给了他一个盛大的婚礼。
婚礼当天,所到宾客无一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是此时的杜月笙已经病得起不来了,自杜月笙生病以来,孟小冬一直悉心照料,如今结了婚,更是衣不解带的在他身边侍奉汤药。1951年8月4日,缠绵病榻的杜月笙精神略有好转,与其得意门生陆京士商讨自己后事,主要有两个遗愿,其一是希望移灵到入殓自己着长袍马褂;二是希望能落叶归根,将其遗骨葬故乡上海高桥。8月6日,根据杜月笙所提出的原则起草的三份遗嘱,一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表白心迹;一份训勉子孙后代;一份则为遗产分配;十万美金被分为多份,孟小冬分得2万美金。三份遗嘱拟定好后由陆京士宣读遗嘱内容,杜月笙全部同意。
8月10日,杜月笙突然在枕头下一阵乱摸,摸出一个叠起来的手巾,交给身边的陆京士,里面有7000美金,留给孟小冬3000,其他交由姚玉兰分配。这是杜月笙最后的遗产,从财产分配可见他对新婚妻子孟小冬的不舍和怜惜。这对于无儿无女的孟小冬来说无疑是不够的,可回头想一想,如果不是那场迟到的婚礼,孟小冬可能正如杜家人所言,一个子也分不到。由此可见,杜月笙处处在为孟小冬打算,交代完这些事后,杜月笙再次陷入昏迷之中。稍有好转,他便特意嘱托好友多多照顾子女和孟小冬。
8月16日下午四时五十分,杜月笙病逝于中国香港,终年63岁。8月19日,杜月笙入殓,蒋介石为其颁赐挽额“义节聿昭”,后由姚玉兰携子女将杜月笙的棺材运至台湾。27日傍晚杜月笙的灵柩运抵基隆码头,杜氏家属与洪兰友、陶百川 等好友共三百余人一齐在码头迎接并祭奠。灵柩暂时放置于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后葬于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出麓之西。
杜月去世后,孟小冬一个人留在了香港。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就是不唱戏。因为杜月笙,曾希望他不要再登台唱戏。他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是在他的60岁大寿。从那以后,孟小冬再也没有登台唱戏,或许这是他能给杜月笙唯一的诺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