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功调动了国军33个师,减轻了山东和陕北的压力。
为了更好的支援大别山前线,根据中央的指示,刘邓大军的“老家”晋冀鲁豫边区,调来了新组建的十纵和十二纵,送来一批新战士和伤愈病痊的指战员,还带来了大批弹药、药品和银圆。
第十纵队是由冀南军区独立第四旅、第五旅及三个独立团与原高树勋将军起义部队于1947年9月1日合编组成,司令员为王宏坤,政委是刘志坚。
在组建第十纵队时,中央军委的要求就是在一个月内作好政治、军事、干部、资金方面的准备,然后携带物资及护送新战士前去大别山。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在后方刚刚做完阑尾手术,他自告奋勇,担任了这个新组建纵队的司令员。
十纵下辖第二十八旅、二十九旅、三十旅,共19800余人。其中第二十八旅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旅长是杨秀坤,他原本就是活动在大别山区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的旅长。
1946年国民党军围攻中原时,他带领第二旅在王树声带领的左路军编成内向鄂西北突围。
到达鄂西北后,任鄂西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开展游击战。在强敌追剿下,经过长期转战,东去皖西,伺机北上豫皖苏。
但部队在信阳越过京汉路后不久,就遭到了国民党军整八十五师攻击,部队被打散,杨秀坤带领余部继续东去,在皖西坚持游击活动。
在游击活动中,部队经常遭到土顽武装与国民党军袭击,最后仅剩下20多人,仅有的一部电台也被破坏,与上级失掉联系。
杨秀坤只得命令部队分散隐蔽,他在地下交通员帮助下,辗转潜入武汉,接着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被安排在太岳军区工作。
这次王宏坤点名让杨秀坤担任主力二十八旅旅长,就是看中他有这么个经历,熟悉大别山的情况。
第十纵队于11月底进至大别山,在光山县何畈与刘邓大军主力会合。
十纵来到大别山时,正是敌人开始“围剿”大别山的时候。
为了调动敌人,减轻敌对大别山我军的压力,并扩大中原解放区,刘邓命令十纵跨过平汉路,挺进鄂豫交界处的桐柏山区,开辟桐柏根据地。
12月3日晚上,十纵开始向桐柏山区进发。
十纵刚出发不久,国民党军汉口指挥所就接到了便衣侦察的报告:有支解放军队伍从宣化店与周党畈之间向西挺进。
国民党军汉口指挥所立即派出飞机侦察,证实了这一消息。敌经分析判断,这支解放军很有可能准备经由信阳与武胜关之间的柳林突破平汉路,前去桐柏山区。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十纵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利的态势。
国民党军立即紧张地调兵遣将,汉口指挥所向指挥“围剿”大别山的白崇禧做了报告,同时建议:
为消灭企图向桐柏山逃窜之敌的目的,以整十师由罗山县向柳林以东急速开进,向该敌右后背猛烈攻击;
以刚到信阳的整二十师迅速开往柳林以西,,堵截敌人的去路,并与整十师前后夹击,包围并歼灭之。
白崇禧又将这个情报及时通报给国民党军信阳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
汉口指挥所与张轸仔细研究了整个战斗部署,为了增加胜算,紧急命令整编第五十六师和整编第五十二师参与伏击,对十纵实施围追堵截。
此战,国军用于围攻十纵的兵力多达四个整编师、五万余人。
张轸,河南罗山县人,生于乡绅家庭,曾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1926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年底已升任第十八师师长。
当时十八师党代表及团长周保中、程烈等人都是共产党员,张轸对他们印象极好,因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时,他并没有为难这些共产党员,仅是把他们“礼送出军”。
抗战时期,张轸在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任一一○师师长,在台儿庄大战中,完成任务出色,并能主动出击,甚至一度阻断了进攻台儿庄日军的弹药供应,他因此战功升为第十三军军长。
1942年他出任入缅远征军第六十六军军长,但在六十六军中,师、团长大都是黄埔系的,张轸指挥不灵,战斗失利,使六十六军遭受重大损失。
战后,张轸被撤职,并险遭军法审判。他只好回到了家乡,另图发展。
在抗战胜利前,他又拉起了4个游击纵队。但这些队伍很快被调往新疆,他也因此又进官场,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7年,张轸任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兼河南省主席。
杂牌出身的张轸此时刚任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几个月,亟需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因此布置好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圈套,就等十纵来钻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