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毛主席看到后多加赞赏,吩咐尽快给他安排工作。这张伯驹是何许人也?所写挽联又是什么内容呢?
正文:
1、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家境殷实,是袁世凯的表亲,因而自小就一直和京城名贵们厮混。
张伯驹先生
在1916年,张伯驹迎娶了李月娥,这场门当户对的婚姻成为了一连串的灾难开始。张伯驹和李月娥没有感情基础,他们之间的婚姻是家族政治所强行安排的结果。张伯驹是官二代,李月娥则是高官千金,两人完美匹配,让其他人称羡。但是,这场婚姻却注定了不幸和绝望,在很短时间内就名存实亡。
他们虽然有着共同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却没有情感基础让他们在一起。张伯驹的兴趣爱好与李月娥没有共同之处,他们之间的交流也相当有限。这让张伯驹对李月娥不感兴趣,他们结婚后生命力也十分脆弱,不久后便冷淡无感。
婚姻的破裂最终以李月娥染上病离世而寿终正寝结束。当时李月娥在天津,而张伯驹在北京,两地的距离十分短,但他并没有离开北京去看望自己的妻子。张伯驹与李月娥之间没有爱情的存在,让这段婚姻注定宣告失败。
虽然张伯驹的第一段婚姻已经以失败告终,但过着单身生活的他并没有独自一人。他的身边早已围绕着小妾邓韵绮,她是有名的歌姬,比起发妻更加漂亮,而且还温柔体贴。邓韵绮在张伯驹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张伯驹的日常起居。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这个再美好不过的情侣关系同样宣告结束。邓韵绮开始对张伯驹失去了感情,爱上了第三者。自此以后,便不再像当初那样对这个家庭抱有热情。张伯驹对邓韵绮的好感也开始荡然无存,在这个女孩身上找不到任何他曾经喜欢的闪光点。
1928年,这两个人分道扬镳,终于办理了离婚手续,结束了他们之间的这段情感关系。
很快,张伯驹又和苏州女子王韵缃坠入爱河。虽然不久之后王韵缃为张伯驹生了第一个儿子,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却愈发冷淡。最终不欢而散。
在上海,担任盐业银行总稽核的张伯驹遇到了他人生里的最后一个女人,也是他最爱的女人——潘素。
张伯驹与潘素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和浪漫主义色彩。潘素是一位出身清高,风华绝代的女子,而张伯驹则是一个身家巨富,独具才华的大家公子。他们的相遇犹如一场奇妙的命运安排,两颗注定相遇的心在那一刻放下隐忍,深深相爱。
然而,他们的命运并不顺遂。潘素年幼失母,被继母拐卖到青楼,深受苦难。而张伯驹则先后三婚都以失败告终。当他遇到潘素,心中已经充满了生活的苦闷和沉重。他在潘素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来,一些被忽视或放弃的情感在潘素的触碰下重新燃起,让张伯驹冲破一切障碍,寻求他人生中真正的爱和一份心灵的归属。
两人之间,爱情和信仰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元素。他们同样热爱着书画,同样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婚后法师为彼此分别取了法名。他们不仅是情人,更是灵魂相认。“慧起”和“慧素”,这两个法名象征着慧心,这才是爱情真正的根源和意义:让彼此的心灵相互启迪,相互陪伴,在平凡的日子里一起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成长。
张先生和夫人潘素
2、民国第一收藏家
那个时代的公子哥大都喜欢舞文弄墨,张伯驹也不例外。加上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感兴趣,酷好收藏,是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许多国宝纷纷流落至外国人手中。张伯驹对此极为悲痛,倾家荡产地购买各类国宝文物。
一次,张伯驹听说恭亲王奕欣之孙爱新觉罗溥儒将要出售《平复帖》,立刻上门求购,但溥儒出价20万大洋,这在当时可是笔天文数字,并且绝不还价。即便是家庭富裕的张伯驹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请鼎鼎大名的书画家张大千出面,看能不能降低点价格,但溥儒依旧不让。这可急坏了张伯驹,要知道那《平复帖》可是九大镇国之宝中的一个啊!这样级别的国宝岂能摆在外国的博物馆里。
张伯驹时时盯着这件宝物,一刻也不放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溥儒母亲去世急于安葬,急需一大笔钱,遂将《平复帖》以4万大洋卖给了张伯驹。
而张伯驹为了收购《游春图》更是倾家荡产。当时《游春图》的卖主出价八百两黄金,刚刚斥巨资购买了其他藏品的张伯驹囊中羞涩,四处借款,依旧不够,便狠下心来卖掉了自己在北京住了数十年的豪宅,又反复讲还,苦苦哀求,终于得以将《游春图》收入囊中。
3、誓守国宝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声名显赫,家境优渥的张伯驹不免被无数双眼睛盯上。
1941年的夏天,上海市区里传来了一个的新闻:著名的收藏家、上海盐业银行经理张伯驹被人绑架了!消息传来之后,整个文化圈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担忧之中。毕竟,张伯驹以其卓越的鉴定技术和收藏眼光,成为了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指路明灯,其一手收藏的文物珍宝更是几乎无人能及。而现在,这位博物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竟然遭到了绑架,使得众人纷纷猜测,这究竟是一个谁在针对张伯驹,还是单纯为了抢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绑匪的身份终于在警方的严密追查下浮出水面:汪伪“76”号汉奸特务。为了钱财,这些团伙成员不惜绑架人质作为勒索手段,而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所绑架的目标,竟然是张伯驹这样一个文化名人。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据传绑匪向张伯驹的家人发出了300万元的赎金要求,要不然张伯驹便性命不保。可是,张家的财产几乎全部转化为珍贵的文物收藏品。如此一来,要想筹集300万元的巨额赎金,唯有将珍贵文物变卖出去。
就在张家陷入绝境之时,张伯驹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他表示绝不会让家里的这些珍贵文物被卖掉来筹集赎金,甚至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因为在张伯驹的眼中,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富有和身价,还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传统。
对于一个拥有这样重大文化责任的人来说,放弃这些文物,就等于放弃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是他不能承受的风险与责任。
张伯驹深知为了救出自己,深爱自己的妻子很可能会多年来辛苦得到的收藏变卖成钱,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于是张伯驹向绑匪提出要与自己的妻子潘素见面,绑匪不愿意,张伯驹因此开始了绝食。
于是,绑匪只好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在与潘素见面时,张伯驹深情地向太太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说应该尽全力保护文物,即使自己被杀,也绝不能卖出《平复帖》。
那一刻,张伯驹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无数文化爱好者的心声,他的言行成为了一种真正的文化信仰,是对于文化精神的最大鼓励与证明。
在见面中,张伯驹向潘素表达了他对于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忠诚和坚定。潘素深知她丈夫的爱好和理念,于是坚定地表示,她要保护好所有的收藏品,绝不会拿出价值三百万的赎金来危及到他们二人珍藏已久的文物。
绑匪看到张伯驹和潘素夫妇的意志坚如钢铁,便知道他们已经无法得到三百万的巨额赎金了。经过一番考虑,绑匪最终答应了40万元放走张伯驹。
4、无偿捐献
作为一位收藏界的大亨,张伯驹花费毕生精力珍藏各种文物和艺术品,成为了中国收藏界的绝代奇才。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竟然将自己千辛万苦所得的珍品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这个惊人的决定在当时还被广泛地传颂,人们对张伯驹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举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敬意。
为了表彰和奖励张伯驹的这个壮举,政府决定给予张伯驹20万元的奖金,以示敬意。但是张伯驹婉言谢绝了这份奖金,他告诉政府,自己是出于爱国敬业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而做出了捐献的承诺,并不需要任何表彰和奖励。
张伯驹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挚爱和责任感,展现了一个伟大收藏家的风范和品格。
5、与陈毅的情谊
1957年春季,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一场明清书画作品展,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家的关注。其中,陈毅元帅也是这次展览的参观者之一。他对于展览中的稀世珍品赞叹不已,心中感叹这些文物的珍贵和不易得到。
当陈毅得知这些展品都是张伯驹自己购买,捐献给国家后才能展示的时候,他对这位拥有如此高度文化素养和艺术眼光的收藏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于是,陈毅决定破例邀请张伯驹到政府家中做客。
两人相谈甚欢,交流不光限于书画艺术,还涉及到了其他各种文化领域,如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等。在交谈中,两人表现出了同样强烈的兴趣和知识渴求,讨论的话题从来不会结束。
从此之后,陈毅和张伯驹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成为了相当要好的朋友。时常在一起喝茶、谈天,分享自己的各种感受。陈毅也对张伯驹的人生提供了许多帮助。
6、挽联被看
1972年陈毅元帅离世,作为好友的张伯驹题写了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来到追悼会现场后无意中注意到了这幅挽联,边读便念,连声赞叹。于是向陈毅的妻子张茜询问这张伯驹是何人,在了解到张伯驹是陈毅的生前好友,同时是为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后,立刻告诉周总理要赶紧解决张伯驹无户口,无工作的问题。
总而言之,张伯驹既是位风流才子,更是有胸怀、有气度、有担当、有格局的收藏大家,如其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