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5,你还追寻爱情吗?

新年伊始,上海书城福州路店5楼馨巢书屋内,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却清一色身着旗袍的女性读者齐聚一堂,围绕张爱玲中篇小说《倾城之恋》展开对俗世婚恋的解读与探讨。

《倾城之恋》讲述了旧派大家之女白流苏与留学海外的新派公子范柳原,从最初并无交集到因香港沦陷而造就了姻缘的故事。一个是传统世家寄人篱下的婚姻失败的女性,一个是醉生于烟柳粉巷的新派公子。原本,他们的恋爱因各有所需保持着距离,而战争让他们之间只剩下信任与依赖,并最终走进婚姻。小说通过对俗世男女婚恋的描写,展现了战争与爱情交织中命运的偶然与必然,以及一个无尽苍凉的复杂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是人的社会,复杂的岂是社会?而是人性。张爱玲的作品,表面上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实际上,这个爱是空虚的、空洞的,顶多只有一点点苍凉的人生的情义。即便范柳原和白流苏最终结婚了,但并不能使“人”变成“圣人”,更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习惯与作风,所以,结局仍旧是庸俗的——现实只能如此!

“年轻时,我们总认为爱情应该像水晶般清澈纯粹,这种大龄男女之间带着算计的推拉实在算不上爱情。人到中年后,反倒不在乎这些杂质了。人生海海,谁不带着杂质与私心!”某位读者有感而发。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在一往无前的逐爱之路上,永远有人前赴后继,勇敢地奔向荆棘与火海。也许将南墙撞遍,也许将佳话成全。而身在滚滚红尘中的绝大多数,却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选择妥协。满身疲惫也好,踽踽独行也罢——生活只能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作品,无疑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经过近一个世纪,《倾城之恋》中,男女之间的调情、算计、欲擒故纵和权衡利弊,当下看来,依然是对现实社会与人性的生动写照,毫无违和感。

用一座城的倾覆来成全一个女人的婚姻,怎不苍凉?张爱玲在冷静地嘲讽爱情本质、剖析人性丑陋的同时,更带着一种懂得的同情与不忍。故事里没有坏人,有的只是芸芸众生之本色面目和被现实世界消解了的爱情的“浮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远,爱情显得尤为珍贵。重温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既是对经典之作的致敬,又是对时代变迁的回味与反思。希望2025,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能力与体验。”

——馨巢书屋创办人 王霞

“一个向往爱并且勇敢行动的人,就是值得被爱的人。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渺小倒也自在。无问西东,去发光、去爱吧!”

——读者 潘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多岁时,对爱情模糊不清且向往,那时读《倾城之恋》,单是人名‘白流苏’‘范柳原’就让我沉醉,加之那个战争年代的背景,爱情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感觉自己被清凉的蓝色包围。四十多岁的我,有了爱人,有了孩子,有了家,生活充满橘色,再读《倾城之恋》,多了一些柴米油盐的视角。那时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同居,会被周围人唾弃,现在的我,会认为婚前同居是对双方负责的行为。《倾城之恋》让我相信,无论在什么背景下,爱情都是永恒的追求。只要相信,就会遇见。”

——读者 李新征

“情感上头时,读一读张爱玲,总能给人当头一棒的冷静,原来‘倾城之恋’是指一座城市的倾覆换来的爱情。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庆幸的是,她不像这世道上的某些痴情女子那般,把男人当作一生的追求。这场战役她赢了,背后是无数的算计和试探,但谁又能说,里面不掺杂几分情真?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和人的联系在战争时期更能体现其重要性。爱与不爱先放在一边,人到天荒地老都是需要和人在一起的。”

——读者 杨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爱玲还是爱玲,虽然白流苏和范柳原成为夫妻,但相处中处处是角逐和对弈。他们俩从上海到香港,辗转上演了一段精致利己、势均力敌的爱情故事。经历试探、猜忌、权衡后,最终在跌宕的乱世成为‘命运共同体’,拥抱彼此。最后,白流苏回到上海,回到家,露出打了胜仗的笑容。爱情、婚姻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呢?”

——读者 何佐伊

张爱玲生平最爱旗袍。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也许,穿着爬满虱子的袍,去感受生命的欢悦,才是一种人生常态,一种匮缺的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馨巢(女性)书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