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就业口袋博物馆”正式“开业”。学校将行业发展前景、地方就业机遇等“打包”成一个个口袋式的展品,等待同学们“探囊”求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就业服务模式。这提醒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各地各高校当持续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就业育人实效。
以数智技术为抓手,搭建“定制化”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支持。高校就业服务一直面临着学生对就业服务智能化和便捷性要求高,学生成长数据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海量就业信息不能得到及时传递和有效利用等问题。数智化时代,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数据快捷传输和运转,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国家人才网、“国聘行动”等,均为国家层面用数智化赋能就业服务的新举措。在此背景下,不少高校也纷纷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满足学生需求的“定制化”就业服务平台,使就业服务高质量规模化供给和大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打造“定制化”就业服务平台,可以精准管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成长档案、精准评估和助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精准匹配就业信息供给和学生需求、分析并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等,从而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
构建“就业育人”全链条机制,全过程接续式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就业育人”贯穿大学的招生、培养、就业、管理、服务全过程,让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充分参与,把高校的就业育人目标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家庭期待和个人发展相结合,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保障。高校构建“就业育人”全链条机制,需要多部门协同,全程有序推进人才培养;需要校内外联合,拓宽课堂教学空间;需要家、校、社联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从入学到毕业,接续式做好职业生涯指导、能力培养和就业帮扶。
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方协同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受国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复杂。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却又面临着“招工难”,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与能力并重为培养目标,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优化就业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和岗位探索体验机会。通过校企、校地深度合作,把产业真实项目引入学校,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哈工大的“就业口袋博物馆”正是通过引领学生“浸润式”感受就业文化、“交互式”探索行业发展,激发了学生就业的内生动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需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且不断创新,为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助一臂之力。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3日 第02版
作者:周晓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