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潮,岁月如流,2024年的时光已化成万般滋味,丰盈了我们的记忆。文学是人类经验和情感的容器,是彰显人类精神原创力的重要方式。长篇小说是文学之重器,长篇小说表现时代的力度,探究历史的深度,篇幅容量的长度,体恤世道人心的温度考验着作家创作的综合实力,奔涌着当代文学大河的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交织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厚的时代内涵,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宏阔的能量场域,长篇小说如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多维度、新形态的展开?拓展长篇小说叙事的新空间,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变化新挑战,作家们要深入新时代的生活,不仅发现社会表层的变化,更要从人们生活境况的变化,洞悉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深入时代的内在结构中,触摸到文学人物、艺术形象与时代的血肉联系;长篇小说直面社会现实时,不回避困境与问题,才能获得探索中真实的发现,刻画出人物生命的韧性,成长的弧光,通过人物的追求和命运折射出时代发展和时代精神。
数智技术、传媒技术的快速演进,拓宽了文学发展空间和传播途径,网络文学进入新的融合发展阶段,AI写作犹如“技术鲶鱼”搅动文学生态,提醒我们在新维度上思考文学独特的价值,如何保持文学的原创力?长篇小说是特别呈现文学魅力的文体,又是特别挑战阅读时长的文体。如何汇聚艺术真实的力量,触动当代读者的心弦?这也是不同代际的作家在新媒介、新技术的文化生态中,投入长篇创作时,需要面对的课题。50后,60后作家保持着稳健的续航能力,70后、80后、90后作家表现出新鲜的创作活力,在2024年度都有长篇新作,他们勇敢地走出写作舒适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抚慰人心的文学作品。
乡村发展中的精神之变
刘庆邦的《花灯调》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老藤的《草木志》等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作品,打开了当代作家观照现实社会生活的视野,以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探索和提升了长篇小说聚焦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主要人物犹如一棵树的骨干,只有骨干立起来了,才撑得起满树繁花。刘庆邦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在山村深入生活中,当他遇到那位驻村书记,她带领村民不懈努力的精气神,让他发现自己心里的“主要人物”就在眼前。《花灯调》的女主人公是来自检察院的驻村书记,她带领干部和村民凝心聚力地奋斗,在高海拔贫困村实现了全面脱贫。人们在面对贫困与富裕、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命题时的观念变化与心灵成长,正是这部长篇的着力点。小说并未流入概念化图解政策,而是深入挖掘人的变化,写出人的精神之变,行为之变,形象之变,从世事人情细微处入笔,描绘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作家要有广阔且柔软的心灵、强大的共情能力,去理解他人的选择,有勇气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80后作家马金莲亲历了被贫困和艰辛折磨的日子,也亲历了个人与山乡发生巨变的日子。她的《亲爱的人们》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全家两代人的人生经历为叙事主线,聚焦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人物命运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展开宏阔又纤微的文学场域。80后青年舍娃的故事反映了乡村青年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挣扎和探寻,马金莲用理解的目光深入舍娃的内心世界,他面临的“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也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这部时间跨度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丰厚作品,表达着马金莲对故土乡亲的深情和理解。《草木志》关注乡村里的家族关系与人际关系,做好人的工作,理顺人际关系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重要基础。小说在内容与写法上求新求变,既以植物为章节,又以花卉喻人,植物与人物关联密不可分,为人物塑造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看取生活和描写现实,拓展了更大的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都是关键词。作家观察当下社会的发展,创作出综合性与独特性兼备的作品。杜阳林的《立秋》通过主人公凌云青的形象对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是从四川乡村走向城市的现代创业者,小说描摹人物走进时代大潮中,不畏艰难执着打拼的追梦历程,既有个体经验的书写,也是对特定时代风貌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展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新时代初期,近二十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巨变。相对于凌云青创业的豪情,王端午的身上凝聚了普通打工者的喜与忧,他走出山乡,辗转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打工,王十月的《不舍昼夜》叙写了普通人在命运起伏中的追光而行,在时代发展中的个体成长。李修文的《猛虎下山》叙写了面临工厂改制的震荡中普通工人的传奇经历,以隐喻的方式容纳了作家对于历史、现实和人性等诸多问题的独特思考。
故土赋予了作家生命的滋养,文学的灵感,作家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着对故土乡亲的深情和理解。县城是一个奇妙的存在,融合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点。张楚在县城的怀抱里长大,他的《云落》以写实手法展露县城的日常生活,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潮流里前行,爱与痛、相聚与离别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上演,一个个人物的磁场组成了县城的网络,生成了时代生动而精微的面容。作家对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怀有感情,“那种爱是发自肺腑的、特别平静的爱。可能是我在创作《云落》时一种长期的心态。”。鬼子的《买话》以现代的眼光,以城市与乡村人际交往,重新审视乡村生活。吕新的《深山》以叙写中国北方山村农民的生活日常,多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呈现了村民的生存之道和抵抗命运的勇气,他们的人生体悟和精神思索。正是作家投入的真情实感,让人物栩栩如生亲切可感,小说具有一种迷人的及物性与在地感。
时代变迁里的人间烟火
“中国式现代化”显然包含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以当下的目光回眸历史,从现实的心跳中,感知历史的余温,又从历史的纵深体察现实的复杂。如果说《人生海海》讲天下事,《人间信》写的就是心里事。”麦家如是定义他的最新长篇《人间信》,小说以‘我’为中心和视角,讲述一个家族四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命运颠簸起伏,父子矛盾的核心情节,亲人之间的爱与恨,麦家写出了普通人在尘世浮沉中的自我救赎,人性在各种磨砺中的底色,一封人间信,寄与人生的山高水长,带着疼痛中的温暖,困顿中的希望。格非的《登春台》聚焦于普通人的情感命运,叙写了不同年龄段的四个主要人物在时代嬗变中的命运史。作家以简约、抒情的诗性笔调描摹出当代人面对欲望、情感、命运与生存困境的心灵动图,以同情悲悯的眼光观照广阔的社会人生。
他是谁?“和这间房子一样,属于历史的残余。前者是显学,他则是秘辛。”他小时候长得像洋娃娃,被叫成“热尼亚”,成年步入社会后,也被称为“瑟”,背井离乡、历尽沧桑之后,他变成”爷叔”,在舞场上他是神龙不见首尾的“老法师”。他是王安忆的《儿女风云录》中的主人公,他凭着舞蹈的一技之长,舞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映射出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瑟的命运转折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长恨歌》中王琦瑶的起伏人生构成一种互文关系,跨越近30年间,王安忆一次次对上海历史再回首,《考工记》《一把刀,千个字》《儿女风云录》,带着丰富阅历的眼光切入人生经验中的复杂状况,解读上海的性格、气质和表情,为长篇小说如何写出时代跨度和历史纵深,作家如何保持丰沛创造力提供了值得研究的范例。
犹如王安忆的小说之于上海,《璩家花园》更加明确了叶兆言之于南京的意义。这是叶兆言十四部长篇中体量最大、年代跨度最长的作品。他以说书人的沉静口吻,讲述两个家庭,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让读者目睹了主人公天井及一众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命运起伏,通过标志性历史阶段中百姓的日常生活,见证了当代重大历史时刻的轮番登场。作家以时间来结构全篇,但并不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而是采用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双线并行的方式,显现出叶兆言对70年间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书写,被誉为写出了一种去熟悉化的历史才是真实丰富的。
张炜的《去老万玉家》打开十九世纪末的历史场域,与辛亥革命前时代巨变中的青年对话。小说以青年舒莞屏深入万玉大营之旅为发展线索,以现实主义的细致和深邃描绘出丰富的历史图景,呈现世纪末青年在时代旋涡中的生命历险:他从热血沸腾的轻信,到深陷险境后的觉醒,选择义无反顾地冲破罗网,这是他历经生死走出迷途的成人礼。小说是开放式的结局,走出万玉大营的舒莞屏真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大潮。张炜在贴近历史的基础上,在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以雅致和诗性的语言描绘出时代嬗变中的青年成长史,半岛海图志。张炜以大胆的人物设计,塑造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形象,运用丰富的文学经验突破固有小说类型。邱华栋的《空城纪》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怀想和文明对话,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采取了石榴籽般六个部分的结构,讲述汉唐之间西域地区六座古城的故事,让千百年时空里的人和事连缀成了可以穿梭往返的世界,古城的故事都延伸到了当代,远古精神充沛的底气矗立起来,描摹出历史小说的质感,让读者听见穿越时空的西域盛歌。刘醒龙的《听漏》从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的故事中,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展现当代人物刻骨铭心的情感和传奇身世。
类型题材新变丰富网络文学
面对数智技术、文化业态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学创作队伍以更丰富的创作素材、更多的创作方向,面对新科技的冲击和挑战,原本的类型题材生发着内外部的新变,丰富着网络文学的版图。作品类型中融合创新,现实题材、传统文化题材和科幻题材成为创作热点。2024年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评选首次把网络文艺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纳入评选,三部网络文学作品《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我们生活在南京》首次获奖。
麦苏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桃源村的七年巨变,传神地塑造了以驻乡青年为主体的新乡村人物群像,他们不断接力奋斗,让百年桃源村从被扶贫对象到脱贫典型,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碳烤串烧的《中原归乡人》以高泉村在二十年间变革发展为故事主线,讲述了村里年轻人发展农家乐、研学游、直播带货等特色产业,实现自身创业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两部作品都以乡村日常生活的扎实细节,叙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主题。
卓牧闲的“警务小说”《滨江警事》围绕基层警察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展开,主角是性格坚韧、正义感强的青年警探,他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案情,还需要处理与同事、朋友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小说从开阔的社会层面,展露当代警察在执法工作中的鲜活形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只有真正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麦苏多次实地走访体验生活,对新时代中国乡村变革深入观察,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人物感同身受;卓牧闲多年来与公安系统的民警常有联系,积累了充分的素材,他们都以平实风趣的笔触展现时代变革中的人物成长,不是拔高人物,设置主角光环,而是贴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不回避前行路上的困顿,才给现实生活中与光同尘的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深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丰富经验。银月光华的《大国蓝图》、人间需要情绪稳定的《一路奔北》、大姑娘的《沪上烟火》、烟波江南的《无字之书》等书写时代大潮中的行业发展、人物成长,成为聚人气、有影响的精品佳作,代表着现实题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入生活的网络文学力作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实时读者互动和日更高强度写作是网络作家的创作模式,推陈出新是网络文学吸引更多读者的创作路数。《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一部蕴含深厚人文情感的硬核科幻小说,天瑞说符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构建了现实与未来交织的“双重南京”,用无线电技术串联了两个时空,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为现实背景,两个中国青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拯救行动。杀虫队队员的《十日终焉》的完结直播共吸引166万读者线上观看,成为现象级网络小说,融合了悬疑、推理和游戏元素,讲述了被困在名为“终焉之地”的一群人,每隔十天就会经历一次生死轮回的冒险故事,不仅呈现了复杂的智力博弈,还深刻探讨了人性、生存和命运等主题。这两部作品通过紧张的情节,鲜活的人物,让读者在追更阅读中思考个体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骁骑校的《下一站彭城广场》围绕着一座古城,三个历史时期,一群勤劳善良的人展开:彭城市中心的城下城博物馆是个神奇之地,有人去过之后就能穿梭于古今,奇思妙想与扎实细节的结合将彭城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人文气息的世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对彭城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的描写也充满了魅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有代入感和共鸣。远瞳的《深海余烬》讲述了主人公周铭穿越成为幽灵船长邓肯,在浓雾弥散的世界中探索深海秘密的故事。小说融合了科幻、克苏鲁、蒸汽朋克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神秘的世界,获得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科幻网络小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