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天津外国语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非遗传播中心”成立仪式暨政校企协同推进非遗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非遗传播中心主任余江致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袁世军,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处处长孔卫锋出席并讲话。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处处长孔卫锋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院长马兰州共同揭牌。成立仪式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鹏主持。

2021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天津外国语大学以天津市委宣传部与天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国际传媒学院)为依托,贯彻“新文科”理念,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融,借助学校外语和国际化优势,聚焦非遗,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多向发力,并广泛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持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非遗传播研究与实践,积极助力我国国际传播,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和获得广泛赞誉的成果,也俨然成为了“新文科”天外特色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实践非遗文化传播,围绕中国非遗文化这一精神富矿展开探索,先后申报获批了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3个省部级社科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4个中国学研究中心(海外)、1个省部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近年已投资1200余万元建成17个实验室,为非遗传承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022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成立非遗文化传播实验室,并入选天津市首批社科实验室,2023年该实验室被评为天津市四全科普品牌,受到到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关注。

学校探索“文学+非遗”“语言+非遗”“新闻+非遗”“数字媒体技术+非遗”“艺术+非遗”等模式,加强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提升非遗国际传播效能。2019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入选共建新闻学院后,以部校共建融媒体工作室为主体在津云等平台发布作品,并建有“风雅天外”公众号,先后发布相关音视频、图文等各种形式的作品100余部,已影响人次100余万。其中《“忙趁东风放纸鸢”——非遗守艺人翟寅教你做风筝》《天津非遗传承人“神刀许”夫妻:同心协力扬剪纸》《剪纸非遗有传承:津娃们的剪纸》《墨上花开·杨柳青》《天津智能大会上的非遗》《眉剪下的汉文化艺术:访纸板画发明人郭其元》等多个作品被多家知名媒体转载,部分作品入选2019外交部天津推介会。

教师积极投身非遗传播研究,先后承担非遗相关各级各类项目近1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6项;出版非遗相关著作近10部;在《求是学刊》《文化艺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教学科研成果奖近10项。

其中,余江教授主编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丛书,2018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外宣国家平台资源库“中华文化走出去资源普查汇聚系统”,2022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3年获天津市第十八届社科优秀成果奖。2024年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该丛书以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版本对40个(截至2019年12月)中国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项目的入选概况、项目的历史承传、项目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丛书出版后,20余家国家级、天津市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非遗传播中心的成立是对天津外国语大学近年来落实“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一次成果展示,是我校在文化领域善做善成的具体体现。天津外国语大学还将进一步在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紧扣非遗文化这条主线,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践行中文化对外传播中取得更大成就。(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