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这是我们小时候就开始背的《二十四节气歌》。背着背着,岁月在指缝中流淌;背着背着,我们早已过了花甲,步入老年。在时光长河的缓缓流淌中,岁月的指针悄然拨至公历2025年元旦这一崭新的刻度。2025年的元旦,是农历甲辰岁的腊月,腊月里的节气是小寒和大寒,过了这个腊月,不管是公历还是农历,便“小寒大寒又一年”了。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当晨曦初露,暖金色的光轻柔地洒在窗前,似是为新岁铺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锦缎,满含着憧憬与希望。我静静地伫立,目睹着窗外城市渐渐苏醒,心中默想:这是新的开始,是岁月长河中又一个熠熠生辉的起点,街头巷尾弥漫着新年伊始的气息,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许,那是生活在这特殊日子里赋予的独特光彩。我漫步其中,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仿佛它也在低语着新年的祝福。然而,我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后天的小寒,那个即将携着凛冽寒意与古老诗意降临的节气。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小寒,单是这两个字从唇齿间轻轻吐出,便似有丝丝凉意渗出,仿若能看到天地间阳气潜伏、阴气盛极,万物在寒冷中悄然蛰伏,等待春之生机的画面。它是冬日乐章中的一段冷峻旋律,虽寒气逼人,却有着别样的静谧与深邃。“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在这寒意料峭之时,喜鹊们已感知到阳气的萌动,开始辛勤地垒筑新巢,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做准备,这是生命不屈于严寒的生动写照,于冰天雪地中孕育着希望的火种。
“谁道梦中犹识路,剧怜寒尽不知年”。看着眼前的景色,无形中浮出以前的片段。记忆中的小寒,总是与故乡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紧密相连。彼时,天寒地冻,大地一片银白素裹,屋舍在皑皑白雪中显得格外安详。家中的炉灶里,柴火噼啪作响,火舌欢快地舔舐着锅底,母亲忙碌的身影在温暖的光晕中穿梭,为一家人烹制着驱寒的热食。那蒸腾的热气弥漫在屋内,模糊了窗户,却清晰了家的轮廓。一家人围坐于桌前,饭菜的香气与亲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驱散了周身的寒意,让心在这小寒之日也暖烘烘的。而如今身处城市的喧嚣繁华之中,小寒的氛围被高楼大厦与车水马龙稀释,但那份对节气的眷恋与敬畏依旧深深扎根于心。小寒过后,就到了“腊八”,自然会让人想起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将红枣、桂圆、莲子等食材精心熬煮,它们在锅中翻滚、融合,散发着甜润的香气,飘向四方,沁人心脾。每一勺腊八粥入口,都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与传承,亦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味。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小寒过后,大寒接踵而至,仿佛是冬日奏响的最后强音。大寒,寒之至也。年轻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数九寒天,此时的寒冷也达到极致,风如刀割,冰棱悬挂在屋檐之下,宛如水晶帘子,折射出清冷而坚毅的光。但如今却是“大寒岁底庆团圆”,在这严寒的岁末,却有着最为热烈的人间烟火。上学、打工以及出差在外的游子们归心似箭,奔赴家乡,只为那一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在寒风中摇曳生姿,似是在热烈欢迎新春的使者。家家户户门前那大红的春联,是春节的独特符号,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新年愿景。当大红的春联贴上家门,喜庆氛围瞬间拉满。“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笔锋游走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望,承载着团圆、兴旺与幸福,岁岁年年,传承着华夏的温情与文化。
“小寒大寒又一年”,这句古老的节气歌谣,宛如岁月的轻声叹息,又似是对时光流转的深情告白。它见证了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的轮回交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敬畏之心。在这小寒与大寒的更迭之中,我们感受着寒冷的磨砺,也体悟着生命的坚韧;我们于冰雪之下期盼着春的消息,于岁末之际回味着往昔的酸甜苦辣,又满怀着对新岁的憧憬与热望,踏上时光的新旅程。可不是吗,就连窗前那株腊梅也着急慌忙的凑起了热闹,那梅花悄绽出瘦枝逸影,傲立霜寒,点点繁花如绯云栖于梢头。风过处,暗香幽浮,丝丝缕缕萦绕鼻尖,不由得让人心间顿生欢喜,想是这凌霜之梅,守着岁月的寂寞,方酿就这满枝芳华,于清冷间予人一抹绮色,叫人怎能不爱?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每一个节气都是岁月的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刻在华夏大地的记忆深处。它们是自然的韵律,是生活的节奏,亦是我们灵魂深处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脐带。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聆听小寒大寒的风声雪语,去触摸岁月长河中节气的脉搏,方能知晓,我们不仅是在经历时间的流逝,更是在传承一份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基因,续写着属于我们和这片土地的温暖故事,岁岁年年,永不停息,那就叫作:
小寒大寒又一年,霜风拂鬓意阑珊。
旧符新桃催腊尽,且待春归暖人间。
牛家强先生
【作者简介】牛家强,字呈心,号望草舍主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协会理事、安徽诗词学会文艺部副部长、淮北市书协副主席、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在书法篆刻领域有一定研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篆刻作品展览”、“甲骨文书法展”、“安徽省第一、二、三届篆刻作品展览”等数十次大小展览并获奖,2014年评为“书画界最具贡献人物”,多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若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