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度日益完善,刘邓两位领导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如何为第二野战军的三个兵团挑选合适的司令员。
那时,一纵队的司令员是杨得志将军,他的能力和资历有目共睹,在晋冀鲁豫兵团司令员的位置上,他本应是当仁不让的人选。但遗憾的是,由于组织安排,他当时并不在岗。
抗战胜利后,中央定了个战略:“北进南守”。为此,从刘邓首长那调了四纵和一纵去东北,但四纵因计划变动没去成。
当中央通知不用去东北时,杨得志已率一纵上路。于是上级改派他们到晋察冀根据地。当时聂帅急需这样的纵队,特别是杨得志经验丰富,他肯定不会轻易放人。
虽然一纵返回了晋冀鲁豫军区,但司令员杨得志被聂帅留在了晋察冀,且发展顺利,后来升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接下来,我们谈谈二、三两纵队的司令员。
1945年底,晋冀鲁豫新增了第六、七、八纵队。后来,一纵和七纵合并为杨勇任司令的纵队,八纵与四纵合并为陈赓将军指挥的纵队。因此,杨勇也成候选人,六纵司令先是王宏坤,后换为王近山,他也是候选人。
有人或许会问其他纵队的情况?其实,要么纵队司令资历尚浅,如秦基伟将军;要么已被调往他处。因此,符合要求的也就这几位了。
陈赓虽在刘邓麾下,但解放战争时他常由毛主席直接指挥。这是因为陈谢大军原本就为保护中央而设,最初计划是调他们去陕北保卫毛主席。
陈谢二人在晋南大有作为,毛主席觉得他们去陕北会受限,且他们在晋南的行动对陕北也有好处。因此,当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时,陈赓和谢富治也接到命令,前往豫西。
后来,由于距离原因,陈谢两人改由中央统一指挥,形成一个战略整体。陈赓将军虽谦逊,但他们的实力与地位,都足以被称为“陈谢大军”。
毛主席对陈赓有着绝对的信任,他曾打算组建豫陕鄂野战军,并想让陈赓担任司令员。虽然这个计划没实现,但这足以说明陈赓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除了上述几人,郭天民也符合职位要求。他曾任四纵副司令员,但并非刘邓大军的元老,而是从晋察冀调来。因此,大家或许能猜到他被淘汰的原因。
他没被选上,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加入晋察鲁豫军区太晚,资历浅。兵团司令得让人信服,所以多选老将。排除了郭天民后,刘帅又把王近山将军的名字去掉了。
王近山将军打仗是把好手,能力出众,但和战友相处却不太行。落选后,他去找邓公,邓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这一致命缺点。
他作战勇猛,立下赫赫战功,资历深厚,但不擅长与同事团结!这是个大问题,王近山将军知道原因后也释然了。最后只剩三位司令员,分别来自一纵、二纵、三纵。
按资历算,杨勇将军本应最不可能被剔除,但他也是后来加入的,并非和两位首长从根据地一起出来的。毕竟,129师大部分是红四方面军改编的。
陈锡联和陈再道都来自红四方面军,而杨勇则来自红一方面军,四十年代才到晋冀鲁豫根据地。按理说,他应最先被排除,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纵队司令中,他最先被刘帅选中。
杨勇在战场上能力出众,经验丰富,性格沉稳,不像王近山将军那样急躁。在其他方面,他与另两位将领相当,因此刘帅立刻选定他担任兵团司令员。
杨勇崭露头角后,陈锡联和陈再道成为备选。二野的“三陈”中,除陈赓外,他俩能力相当,资历也不相上下。因此,刘帅决定根据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来做选择。
陈再道早期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在刘邓两位首长心中地位颇高。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紧接着就是鲁西南战役,蒋介石不惜重兵,调集三师一旅围剿我军。
敌军企图彻底击败我军,双方在战场上迅速交锋,引发了著名的羊山集战役。敌方主将是宋瑞珂,深得陈诚信任,也受蒋介石器重,能力出众。刘邓两位首长不敢大意,派出2、3纵队迎战。
军事指挥交给了陈再道,但战争并不顺利,首战就失利了。这主要是因为羊山集地势高,难攻打,而且国民党军早已设好防御,准备充分。
后来,陈再道多次发起进攻,但都未成功。战场僵局连毛主席都知晓了。陈再道部损失惨重,刘邓决定换陈锡联指挥,最终在他的带领下赢得了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