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家院前边把路引,探望我女儿出南门……”20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露天戏台下,激昂的秦声回荡在整个广场上,台下千余戏迷、观众将戏台围得满满当当。这场由西安易俗社名家名角与青年演员共同挑梁的演出,奏响新年的欢乐序曲,也拉开2025年西安市戏曲进乡村(社区)文化惠民演出的帷幕。
“听说易俗社新年这几天给大家唱惠民戏,咱中午吃了饭就拿了小板凳来街区等,晚了可抢不到好位置。”冬日暖阳下,86岁的吴大爷伴着戏台上演员的唱段,有滋有味地在腿上打着节拍,小声哼唱早已倒背如流戏词,“人家这戏唱得就是好咧!晒着太阳听秦腔,是咱陕西人的幸福。”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高台教化之外,它呈现着中华美学的典范,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是戏曲艺术的根本价值所在和生存发展的社会根基。
深入基层调研,倾听一线群众声音,有计划地在全市开展多样、特色的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记者从西安市文旅局采访获悉,刚刚过去的2024年,西安市共组织戏曲进乡村(社区)演出1700多场次,覆盖全市各区县,共计189个街道。其中,示范性演出3场、戏曲进乡村(社区)1507场、剧院剧场演出65场、易俗社文化街区常态化演出140场。
与此同时,西安市2024年在全市进行了500余场“戏曲进校园活动”,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和青少年文化需求,选择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作品为中小学学生演出,为青春一代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蓝天是幕布,大地是舞台,文艺工作者只有在一线,在百姓中,才能让文艺更有生命力、创造力和无限活力。”看着台下满满当当的戏迷,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
真正把文化惠民演出落到实处。在过去一年,属于西安人的惠民演出,还在这座城市以更多样的方式呈现:开元大剧院中,“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季”活动,让高雅艺术零门槛向大众敞开怀抱;田间地头的村广场上,西演·青年团、三意社、易俗社、周至县剧团等名团的惠民演出,让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底色更加斑斓;社区街道、城市地标街区的广场上,西安市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西安市豫剧团等西安文艺院团,尽显各自特色“绝活”;伴随西安市戏曲进乡村活动实现百分之百的网络直播/录播,就连网络云端,也成为“文化惠民”演出的“新舞台”……
制定详细的演出计划,从区县精细到每个街道,确保惠民演出惠及群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过去的一年,西安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精准对接群众新需求,更新理念、提升意识,在“听民意”“暖民心”的过程中,开辟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融合新空间,让文化与群众、文化和城市亲密无间。
舞台上,锣鼓声仍未停歇。
伴着台上开嗓、台下喝彩,大众共享的演出中,唱出的是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精彩,更以艺近人和的方式,为城市涂抹出绚烂温暖的底色,育人、润心。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