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985这个概念还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985计划提出后的一段时间,它的影响力也尚未显现。

那时,大学生的未来是预设好的,因为毕业包分配。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曾经,每个人都被贴上了“农民”、“工人”、“干部”的标签。

农民只能在地里劳作,无法离开农村,辛苦一年可能还欠着集体的债。

工人每月能领到几十块的“巨款”,但受身份限制,农民永远无法通过招工变成工人。

同样,工人在工厂再出色,也不可能晋升为“干部”。
户口上的“身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能将户口迁入大学,享受城市户口的“商品粮”。

毕业后,自动变身“干部”,真正实现命运的转变,犹如“鲤鱼跃龙门”。
那时的大学,不受教育部统一管理,而是隶属于各个部委甚至国企。

大学生被视为部委或国企的储备干部,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相应单位。
例如,许多顶尖工科院校曾属轻工部,毕业后直接去汽车厂、器械厂担任管理和技术岗位,一进厂就能坐办公室。

而财经类院校则隶属于财政、税务系统,毕业后直接进入各级财政、税务机关。

如今众人争抢的公务员职位,当年他们一毕业就能轻松获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公务员身份就已稳固。
但聪明的你可能已经发现,这种方式容易形成“山头”和“集团”,院校越来越封闭,基础研究无人问津。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重点院校归教育部管理,一般院校归各省教育厅管理。

98年,分配制度成了过去式,自主择业成了新潮流。
同样是98年,985计划横空出世,一批高校脱颖而出,资源倾斜,风光无限。
科研,往往就是烧钱的游戏。

爱迪生能试两千多种材料找到钨丝,如果他是个穷光蛋,可能试到二十多种就放弃了,因为没钱了!
从那时起,985成了好大学的标志。
那么,985现在还有什么用?
一是科研优势。

985高校有钱、设备好、名气大,老师牛,搞科研更容易出成绩。

二是官场跳板。

各省对985毕业生有“选调生计划”,选拔到组织部、两办等部门,重点培养,日后可能成为领导干部。

比如清华博士,几年内就可能当上副县长或副市长。
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啥了。
教育部接管、取消分配、扩大招生,三板斧下去,“实利”减少,“虚名”增多。
但“虚名”也有用,它是能力的体现。
在当前就业市场,拿出985毕业证,基本能证明四点:
一是智商在线,逻辑、推理、观察力强。

二是定力十足,十二年寒窗没走歪。

三是沟通无障碍,能听懂、会提问、理解回答。

四是对变化适应快,换环境、换老师、换教材都能应对。
具备这四点,工作不会太差,团队里不会拖后腿。985里也有废物,但比例小。
因此,像华为这样的名企,还是偏爱985毕业生。
在这个世界,能力证明来之不易。

“985毕业”这个标签,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