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涵养乡村文明、提质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向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乡村教育发展支撑体系有待完善、教育帮扶模式亟须优化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培养重镇,以高质量师范教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是师范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以高质量人才疏浚乡村教育振兴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师范院校要聚焦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不断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乡村教育振兴培养高质量的未来教师。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学生坚定教育理想。教育理想主要聚焦解决“爱教育”的问题,是支撑教育工作者奉献教育的内驱力量。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师德模范的表率作用,宣传推广优秀乡村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典型事迹和优秀案例,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开发教育家精神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教育理想,激发其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动力与激情。
强化乡村情感联结,帮助学生厚植乡土情怀。乡土教育情怀主要聚焦解决“爱乡村”的问题,是教师选择长期扎根乡村的情感基础。师范院校要将乡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与培养体系中,在教材建设中引入乡土优秀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创建有利于学生与乡土社会良性互动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乡村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感受乡土文化气息,了解风土民情,深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领悟,帮助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不断增进学生与乡村教育、乡土社会的情感联结。
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强化专业技能主要聚焦解决“善教学”的问题,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师范院校要以“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强师计划”等为抓手,结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实际打磨一批“金专”“金课”“金教材”,优化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与公共通识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教育实践,搭建培养面向未来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训平台,为学生走进课堂、站稳讲台创造良好环境;推动评价机制改革,借助新技术探索构建基于人工智能识别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倒逼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鲜活的动力源。

以高水平科研激活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乡村教育要提质增效,离不开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驱动。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要立足师范院校教育科研的优势与特色,在坚持用高水平中国特色教育理论阐释中国乡村教育实践、引领乡村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强化乡村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迭代升级,反哺乡村教育。
深化科学研究,构建乡村教育创新理论体系。充分盘活学校科研资源,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为导向组建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从乡村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乡村教育发展实践路径等多层面开展科学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为乡村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促进乡村教育科学共同体学术交流,搭建乡村教育科研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一线教师深入乡村开展科研,丰富乡村教育研究理论视域,合力构建推动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创新理论体系。
锻造智库品牌,提升乡村教育研究咨政效能。明确师范院校教育及相关学科智库在高校智库建设矩阵的鲜明特色定位,着力打造适应高校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组织体系;优化乡村教育智库成果评价机制,对被采纳或获批的乡村教育智库成果采取持续跟踪与评估,推动实施、完善和可持续利用,鼓励科研工作者将智库文章、调查报告、发展规划等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不断提升乡村教育研究的咨政效能。
依托高校综合优势,以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系统创新发展,也需要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支撑助力。师范院校要发挥综合性办学优势,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提供强劲的科学技术支撑,让高校科技成果优先造福乡村。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文化新形态,以数字技术宣传推广乡村教育振兴新样板,为乡村智慧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集聚强大支撑动能。

以高品质教育汇聚乡村教育振兴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必先扶智,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健全常态化教育合作机制,创新数字化教育帮扶模式,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做好帮扶统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充分发挥师范院校附属中小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辐射作用,主动承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以点带面为乡村教育培训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打造精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及优秀研究生支教团队,鼓励师范院校银龄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组建巡回指导专家团驻校诊断与指导,实时开展异地教研活动,通过多层次覆盖、长短期并举的培训资源汇聚,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强化科技赋能,不断创新数字化教育帮扶模式。支持乡村学校提质信息基础设施,以高效率数字联结为基础,提升乡村教育振兴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乡村教师数字技术素养,推动教师主动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更新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观念。借助高校联盟、在线教育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等,助力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乡村教育数字化格局,为乡村学校师生及更广泛的乡村人群提供多学科、宽领域、高品位的知识学习平台,提高乡村整体知识素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深化地域合作,持续健全帮扶合作机制。强化校际合作,依托师范教育协同提质等专项计划,加强师范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跨区、跨校合作,促进师范类高校抱团发展,提振基础薄弱地区师范院校的影响力与品牌力,增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造血能力”;深化校地合作,面向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开展合作办学,为共建学校提供教师交流、教研互鉴、资源共享等支持;丰富帮扶形式,创设教育振兴基金等多途径帮扶机制,进一步增进乡村教师职业获得感和荣誉感,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安心专心投入乡村教育,共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学习时报》2025年1月3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时报》2025年1月3日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乡村发现转自:学习时报)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