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常见的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都是高压线凌空,高架耸立。而在长三角地区,有一段特高压交流环网线路,却是深埋于地下,且线路还从长江底穿江而过。

截止到去年10月,这条输电线路已经送电超过了1000亿千瓦时。相比于常规的输电线路,埋在地下的输电线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从江底穿过而非空中横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看,这段交流环网线路的起始点是哪里吧。

淮南到上海的交流环网输电

该线路起自淮南,经过南京、南通等地,终点在长江南岸的苏州和上海。而后从苏沪一带经浙江,再经过皖南,将线路对接到淮南,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线路分为北环和南环两大部分,属于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长三角是国内经济比重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电力需求相比于其他地方也更多。

所需大部分电力,都是像西电东送这样的外部电力。因此,该交流环网输电线路,是整个华东特高压网架的主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该线路主要是从外部输送电力到长三角地区。但是线路本身的架构和修建模式,跟传统的输电线路并不相同。

具体来看,北环线路也就是长江北岸的工程,从南京连接到南通以后,南通成为北岸的引接站。位于长江南岸的苏州,则是另一个引接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间这段,正是需要跨越长江的区域。按照常规的思路,过江的线路,在两岸设置高架,将高压线架设起来即可。

如果线路过长,也可以在江心设置一两座高架,只要让线路顺利通过长江上空区域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此前施工的时候,抛弃了这种常规的思路,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把输电线路埋设在地下。尤其是过江的区域,在长江底下挖隧道,将线路架设在隧道的管道里。

都不用仔细计算,这种挖隧道埋入地底的方式,成本肯定高于常规的架设模式。为什么不用常规的方式,偏偏要用这种方式呢?这种方法具体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埋入地下的气体绝缘输电线路

还在2018年8月,淮南经南京到上海的这段工程,就已经贯通完成了。这里面的贯通,也专门指穿越长江的隧道也完工了。

该工程的名称,当时叫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建成并于2019年9月正式运行后,就叫苏通GIL管廊。其实从名称中的“管廊”就能看出来,设施的一部分是在地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该设施的关键并非“管廊”,而是英文名“GIL”。该英文简称,翻译成中文叫气体绝缘输电线路,也可以叫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

设施的主要特点,是在地下隧道里铺设封闭的管道,输电线路就架设在管道之中。这种传输设备,是专门针对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传输特点而设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和传统架空线路的区别在于,传统输电线路,容易受到地形和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地区是高原或者多山地貌,高架设施在构筑的时候,技术难度大且成本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多风的地区,台风天气或者暴雪天气等气象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架空的输电线路。像2008年冬天南方的低温冰冻灾害,就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

而把输电线路埋在地下的管道里,地形和气候因素将不会再影响到输电。此外,相比于在地面设置高架,地下管道还能有效节约空间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输电本身的角度看,地下管道输电,可以减少电磁的干扰和影响,故障率相比于传统的模式也比较低。在维护的时候,相比于高空维护,管道维护要更方便一些。

从上述几个有点看,地下的输电模式确实优于常规的高空输电。不过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就呼之欲出了:既然新方式这么好,为什么不大规模采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点不少,然而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首要的缺点就是成本高。该模式并非简单的把线路埋入地下,需要挖建隧道,同时绝缘设施也要达标。

设置高架和挖隧道的成本对比,显然前者的成本更低一些。就以苏通GIL管廊工程为例,光是挖过江隧道的工程,投资就高达47.63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如果将这种输电模式全面铺开使用,成本就要翻着倍的往上涨了。除了成本之外,这种地下输电的模式,实际也会受地形和地表因素的影响。

像山地地区,在地下挖隧道难度很大。再比如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在地下挖建大型的隧道,也会影响到地表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是采用常规的输电模式,还是采用地下的模式,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考虑。苏通GIL管廊工程,之所以穿江底而过,就是综合考虑后的结果。

江宽、成本高、影响航运

南通位于长江北岸,苏州和上海位于长江南岸,而这里的江面,相对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可是相当宽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里是长江口,江面的宽度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上。即便是江面最窄的地方,它的宽度也达到了惊人的5公里。

想象一下,在5公里宽的区域设置高架线路,中间线路凌空的部分过于长,因此中间也得设置高架,才能将高压线架设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中间的高架,势必就得设置在长江中。正式施工前的测量,这样的高架塔一座还不够,至少需要两座才行。

每座高架的高度,至少要达到450米以上。这么高,它的基座势必就要又大又深。经过测算,一座高架光是基底的面积,就相当于27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整个施工过程,都是在长江里进行的,建设基底的过程很难,需要的混凝土至少要20多万立方米。无论是成本还是施工难度,都是不可承受的。

还有一项最关键的因素,这里是长江口,每天过往的船只数以千计,实际上每天过往的大型船只超过了3000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江心旷日持久的施工,对航运和周边的港口乃至整体的经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即便是建成了,由于这是输电线路,未来这一地区的空域,也会受到线路的影响和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综合江面宽、成本高、影响航运和经济等因素,最终选择的方式是地下模式。

钱七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率领的专家组在施工之前,对整体的情况进行了充分论证。负责工程的国家电网公司,最终决定挖建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江靠盾构机

既然采用地下模式,规划中的隧道长度为5468.5米,隧道的直径可达12.07米。隧道施工,自然又要用到盾构机。

这一工程使用的盾构机为“卓越号”,该盾构机隶属于中铁十四局,大直径盾构机是根据工程实际量身定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穿江施工的过程也很难,最深的地方,达到了78.4米。在这么深的地方施工,来自上面和四周的水土压力更是惊人。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就要承受10公斤的压力。

在国内建成和在建的穿江隧道中,它的深度和压力都是最高的。而且在长江底施工,地质条件更是相当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的透水性、石英含量和密实度都很高,而且地底下还有很多有害的气体地层。富含沼气的地层,长度达到了1780米。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施工难度和风险都很高。为了克服这一个个难题,采用的盾构机的刀盘,前端的密封设计压力达到了最大。既可以顶住压力,也能在高压状态下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开始后,每天的掘进速度为13.05米,整体工程只用了419天就全面贯通了,这一速度创造了国内掘进速度的新纪录。

施工后的监测也表明,隧道的沉降和隆起,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不超过1厘米。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渗漏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程推进的很顺利,而且在施工期间,还接待了5600人次到施工现场参观。无论是质量还是管理以及建设进度,都属于行业内的标杆。

隧道的贯通,也意味着输电线路的设置可顺利推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电超1000亿千瓦时

工程于2018年完工,2019年9月,苏通GIL管廊开始运行。截止到去年10月份,通过管廊送电超过了1000亿千瓦时。

这意味着,整个华东地区接受的外电能力更多更强。充足的电力保障,满足了本地区的电力需求,同时也实现了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一交流环网线路,可以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压和频率稳定支撑,电网系统整体的故障率也降低了。

最重要的是,地下输电设施,技术上的进步,为下一步在别的地区的输电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电力需求的角度看,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需求越大。而这些地区偏偏建筑物密集,采取何种输电方式,往往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考虑。

苏通GIL管廊工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未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在技术和经验上,就有更多的参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特高压交流电的输送,还是GIL这种输送方式,未来在各地的建设需求中,都会更多的应用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已完成的工程,就是最好的标杆。那些技术细节和经验,更是宝贵的教材数据,对下一步类似的建设和施工,意义都是相当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