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防诈骗指南

赶紧转给爸妈

不透露

不点击

不轻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老年人由于防范意识薄弱、信息获取相对滞后等原因,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小编特此梳理了几类“诈骗重灾区”,整理了一份防诈骗指南,大家赶紧转起来,提示爸妈做好安全防范!

1

虚假投资理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群体或热衷投资、理财、炒股的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骗取信任

首先,诈骗分子通过多种渠道锁定受害人并骗取其信任。锁定受害人的方式包括通过社交软件寻找受害人并建立联系、发布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网罗目标人群、通过婚恋交友平台确定婚恋关系骗取信任等。

洗脑诱导

在获得受害人信任后,诈骗分子采用冒充投资导师、金融理财顾问,或谎称有特殊资源可获得高额理财回报等方式,引诱受害人加入“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直播课、接受“股票大神”投资指导。

收割跑路

随后,诈骗分子将诱导受害人在其提供的虚假网站或APP上投资,前期小额投资试水可获得返利,一旦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后,就会发现无法提现或全部亏损,并被诈骗分子拉黑,且虚假网站、APP无法登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编提醒

不随便加入来历不明的QQ群、微信群,不要轻信陌生人发布的“发财”信息,不相信投资小、回报快、收益高的承诺,切勿相信只赚不赔的“买卖”,不要被暂时的高利率迷惑。

关注国家反诈中心政务号,搜索“投资理财诈骗”详细了解相关反诈案例。

注意保护好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下载“国家反诈”APP并开通预警功能,遇到96110(反诈专线)打来电话及时接听。

2

冒充公检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造成的损失金额往往较大,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谎言威胁

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名下银行账户、电话卡、社保卡、医保卡等被冒用,或者身份信息被泄露,或者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以此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管,进而实施诈骗。

骗取信任

为增加可信度,一些诈骗分子会向受害人展示虚假公检法网站上发布的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为远程获取受害人手机上的个人信息,诈骗分子常常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

操控转账

模拟虚拟办公场景,让受害人深信不疑,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使用远程操控系统在受害人无感知情况下将钱转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编提醒

公检法机关办案应当面向涉案人出示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QQ、电话、传真等形式办案,更不会在电话中通报当事人涉及的罪名。

电信公司、社保中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之间不会相互转接电话。

公安机关不会发送任何网页链接要求涉案人员进行个人信息或资产认证,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逮捕令、通缉令等法律文书。公安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更不会让公民提现转账汇款。

3

冒充抖音客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视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刷抖音”也成为了许多老年朋友的日常消遣娱乐的方式。但是,在记录美好生活的同时,骗子也悄悄盯上了抖音,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伪装身份

骗子冒充抖音客服,声称受害人开通了“抖音直播会员”服务,如不关闭将连续12个月每月自动扣费五六百元,扣费失败甚至会影响征信。

诱导入坑

骗子引导受害人通过QQ、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金融客服专员”线上关闭此服务,以“核实账户”“验资”为由要求受害人将银行账户内的资金或在网贷平台上申请的贷款转入指定账户之中。

实施诈骗

“客服专员”以指导操作为由,诱导受害人下载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随后,以“操作失误”“审核失败”等理由,诱骗受害人不断往指定账户转账,直至掏空其钱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编提醒

抖音不存在直播会员,更不会自动扣费,官方客服不会主动联系受害人。

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无论是银行还是个人都无权删除和修改。凡是接到自称能消除不良贷款或不良征信的客服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相信对方的任何说辞。

坚决不通过陌生方式做任何有关财产方面的处理,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如遇可疑情形,请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咨询。

4

养生保健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保健品非药品,不能包治百病”的观念已广为传播,但不少老年人仍频频陷入保健品诈骗的“泥潭”。作为咱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代言人”,小编更是要着重讲一下这类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线下“体验”

骗子会在广场、小区等老人聚集地组织老年人“体验”某类保健产品,或通过“听讲座送礼品”的模式,同时给老年人灌输所谓的“养生理念”。

线上“关怀”

骗子以“关怀”为幌子,通过嘘寒问暖、赠送小礼品,甚至升级为拉老人进微信群,通过“打卡”活动,以线上红包为诱饵等手段,逐步获得老年人的信任。

夸大功效

一旦信任关系建立,他们便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健康领域,夸大保健品疗效,甚至虚构治疗案例,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编提醒

老年人不要轻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天上掉馅饼的免费午餐,不要轻信不明对象及可疑信息,要对高息产品提高警惕。

遇事保持冷静,多调查、多思考,面对陌生人不轻易相信、不盲从,个人信息要保密。

心态乐观、积极,科学养生,看病、买药去正规医院和药店。要提高法治意识,平时可以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标语等,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防骗能力。

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家庭成员应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以降低老年人的被骗风险,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晚年生活环境。

常回家看看

讲讲防骗知识

帮助老年人有效识骗、防骗

让我们共同帮助老年人

守好每一份养老钱!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