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与你有关”互动现场

“只与你有关”艺术共创展正在韩建美术馆举行,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1月26日。

展览试图探索在这个时代,艺术与个体、艺术与空间的可能性。展览跳出传统艺术区,希望艺术连接更广大的区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韩建美术馆地处房山,是京西南第一家当代艺术美术馆。展览得到了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房山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房山文化与旅游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的大力支持,展览由北京臻时真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这是一场将解读权还给观者,让绘画回归视觉、最终抵达人心的纯粹之旅。

在策展人许立看来,艺术是这个时代最后还能忍受孤独的存在,是以“人为”唤醒“人性”的独特方式。有能量的艺术家可以启发人们以不同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观看自己,实现灵性的复苏和内心的安抚。而陈雷、康乐正是具有这种能量的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相对》

布面丙烯与综合材料

186x223cm

2024

展览展出了陈雷“人之相”、“静物的静”、“十二生肖”三个系列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他2024年创作的奇幻肖像系列。陈雷出生于1969年,1992年参加首个广州双年展,成为最年轻的优秀奖获得者,同他一起获奖的有冷军、曾梵志、张晓刚等,他们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一代。陈雷的作品关乎童年、记忆、友谊,关乎宇宙中美好的事物,他自称想用“不那么文雅的颜色”自由地表达,在天真绚丽之下又经常透出一丝触动人心的复杂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果》

布⾯油画

100x120cm

2024

康乐是带有哲思的生活观察者。他不拘泥于细节,在排列、空间、结构间精致地游走。康乐钟情于反复观看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却不为主题所累,画面整体看似不着痕迹、不费力气,细品之下,笔触却变化无数、暗流涌动,在最简单的事物上做最复杂的处理。康乐善于从一切视觉门类中吸收养分,并广泛吸收东西方艺术大师的创作精髓,虽然主要以油画作为创作媒介,作品却极具东方文人气质和禅意。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康乐2023年-2024年的最新创作。

受访者:艺术家康乐、陈雷

采访者:策展人许立

康乐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林》

布面油画

120x160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林中漫步 》

布面油画

120x160cm

2024

许立=许:康老师,这两幅画是有什么联系吗?

康乐=康:一个是2022年的,一个是2024年的,其实我画的时候它俩是一个相同的构图原则而已,横线、竖线、一些点状物,从画家角度来讲,它是一种语言练习。这个母题好像是有联系的,但是一个场景更接近,一个场景更远。

许:昨天一个朋友来看这两幅画,感觉空间特别的深远,她离得非常近去看,都想要伸手去摸一摸,好像有一个很远的地方。

康:这跟它的主题有关系,树林本身就是深的,再加上它有一个遮挡关系,你看树的底部是高低不一的,它会暗示你一点一点的往远处去,它不是用体积用明暗光影来塑造,是靠点的穿插。其实国画里边有,国画讲穿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甜》

布面丙烯

50x60cm

2023

许:您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自于哪儿?

康:我有随手拍照的习惯,走哪儿我有感觉就会拍,然后回来以后翻一翻觉得这个场景挺好的,我会体会它,当然画出来可能跟那个图片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比如说我现在把图片给别人看,别人也认不出来了,改动特别大。我画上这块颜色,然后我会停下来,我再画一块颜色,再停下来看,看颜色之间的关系,我要判断它能不能待得住,如果待不住就继续改,一个点儿的高低大小深浅,我都会去判断合不合适。

许:我能说您是一个在画构成的画家吗?

康:一定是,而且这个是核心。主题好多时候其实是一个借口。或者说,我是以日常体验为入口,去贴近绘画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问候》

布面油画

50x60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叠》

布面丙烯

50x60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光》

布面油画

60x80cm

2018-2024

许:您会彻底放弃主题,进入纯抽象吗?

康:也许可能得好多年以后了,至少现在让我去纯抽象,我还没有充足的理由,我觉得我好像还是进入不了那个状态。

我得有一些承载物。一个对象就是承载物,我得把这些形式的东西附着在对象上,或者说对象给我提供形式,然后把这些形式进行自己的一种组合。组合的过程其实是抽象的,点、线、面、色块,这些东西它并不指向任何现实的对象。这样理解的话,具象和抽象也可以是绘画过程的不同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白》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24

许:最近对您有影响的艺术家是谁?

康:最近的拉乌尔·德·凯泽,比利时艺术家。他徒弟你肯定认识,图伊曼斯。国画的也有,中国的就太多了,像弘仁、龚贤我都很喜欢,还有倪瓒。

许:倪瓒的东西我能从您画里看到。

康:都是老师,都画得很好,都是可以吸收的。但是我可能有一个点,就是我吸收营养现在越来越多的不是靠绘画,是其他的门类。雕塑也好,手工艺也好,包括非洲那些木雕,还有挂毯,只要是跟视觉相关的,我反倒容易吸取。

因为绘画其实是一个艺术家消化之后呈现的,你去直接学习绘画,很容易进入一个样式的模仿,但是如果你从雕塑、从造像、从建筑、从手工艺等等里边学,反倒天地更广。

许:包括欧洲那些玻璃,中国的漆器,很多东西它其实都是视觉。

康:对,你看它多好看,它颜色的和线条那种感觉特别好看,所以说画家应该打开一点。视觉相关的其实都是很好的营养,尤其对于艺术家来说,他可以打开得更大更自由一点。

许:您对起名墙有期待吗?

康:有,我觉得那个挺好的,有观众写“游泳的斑马”,我就想不到他还有这个意向,就特别好,我觉得这些都是诗,我的期待就是大家能够创作,大家都进入创作状态,而不是说光画家在这创作,表达的权力或表达的能力,每个人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果实之四》

木板油画

22x30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果实之五》

木板油画

22x30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食物》

木板油画

22x30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荷花》

木板丙烯

22x30cm

2023

许:您觉得当代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范式和样板吗?

康:有,当代艺术有时文本比绘画本身重要,解释比画面重要,思想比感受重要,这其实有点问题的,理念概念先于感受了,这就是当代艺术的问题。

许:那您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康:我也很难讲。我不知道,我觉得这事其实是别人说的,比如说别人觉得这人还画了几张好画,我觉得就够了,我就满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旅途No.3》

布面油画

‍40x50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丛》

布面油画

‍80x120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专访

许立=许:我觉得您的画有一种很奇幻的感觉。您整个系列是提前构思好的,还是画的时候是很随机的呢?

陈雷=陈:有一些构思,大前提是有一个反复思考和推敲的过程,有一些预谋,但是面对纸和画布时更多的是一种随机的态度,我还是相信直觉,用直觉来解决问题,画面的偶发效果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因为悲伤所以盛开》

布面丙烯与综合材料

120x120 cm

2023

许:我特别想知道您画一个画儿的起点是哪里?

陈:很难说,大致来自脑中浮现出了某些有意味的画面,然后会勾一个小草稿,但是不会特别地反复推敲或者精益求精,有一个粗略的框架,就开始上画布画,很多内容是通过一个线索再找到另一个线索这种方式催生出来的,过程里充满了未知的偶遇和刺激。

其实画画你最终希望的是在画布上产生一种惊奇,那种很意想不到的感受,甚至是狂喜,很多东西就来自这种随机性,通过随机性达到超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人之相系列

许:哪幅画带给过您意想不到的狂喜?现场有没有?

陈:哪幅画?没有……也可能有,有时候在工作室画得来劲,会很自然地跳起舞来,会感知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无比的自在,那或许就是一种狂喜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那些甜蜜的⽇⼦》

布面丙烯与综合材料

166x126cm

2024

许:您这个系列作品颜色总体上比较艳丽,视觉冲击力比较强,这是您喜欢的一种方式吗?

陈:对,这是我喜欢的方式。因为我们都受过很多色彩训练,学过各种色彩知识,其实到后来就是想把那些优雅的条条框框给抛弃掉,完全用直观的感受去用色,我也想看看那是什么效果,不用那么考究。

许:这个系列其实有很强的符号性,图腾性、几何性,您是怎么想的?

陈:我想在这种二维平面里面,很主观的再加入一个空间,增加一个结构,它看似好像跟画面上具体的花啊鸟啊,是不相干的,但我又想让它们共存。具象和抽象能够很和谐的并置在一块儿,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仿佛走入了视觉的迷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野花下》

布面丙烯

150 x 180cm

2024

许:您的画里经常有动物形象,蛇、鸟、猴子……有什么寓意吗?

陈:我没有特别的寓意,“只与你有关”,我觉得每个人可以在里面看到他愿意看到的寓意。

这对我可能也是一个谜,我也会反复看自己的作品,就是想去试图了解自己——为什么要画这个东西,是被什么触动,它来自哪一段视觉记忆——也好像在剖析自己,我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的,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

许:您在梦里面见过这些画面吗?

陈:有些画是,我有些作品就完全是来自于梦里面的幻觉。

22年疫情期间我的母亲去世,为母亲处理后事及办理各种繁琐的继承手续,让我在长沙断断续续待了四个多月,我独自住在母亲留下的老屋里,这房子也是我从小住的地方,我努力不去触动记忆中的任何东西,每天看电影、喝酒、读书、通过手机关注世界,不和朋友往来,有时白天睡觉,有时深夜还在街上游荡……日子过得心乱如麻。我买了些厚棉纸和颜料想画点什么,可能唯有绘画此时可以安抚一下我失魂落魄的状态,但也不知道画什么。

一个炎热的中午,我躺在母亲睡过的大床上,奇怪的梦见了小时候住在楼上的两个女孩,那是一对姐妹,我们是邻居但从没说过话,相遇时姐姐永远板着脸,妹妹偶尔会露出微笑。在梦中我看不清她们的表情,她们的眼睛似乎不断变化,像各种符号一样变化……醒来后我觉得无比惆怅,不是因为她们,而是被那种强烈的人生虚空的感觉攫住了。

用梦中两个女孩的形象,我很快地画了两张画,分别是《穿橙色上衣的女孩》和《有仙人掌和喇叭的女孩像》,画中她们的眼睛被符号化了,一如梦中的情境,这增强了某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我决定延续下去,又画了更多类似的人物画。

许:这实在是一种特殊的创作经历,难怪您的作品常有一种超现实感,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总结一下您这个系列的作品吗?

陈:潜意识、梦境、一点点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人和物、人和自然、人的纠结……这些可能就是这批画的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穿橙⾊上⾐的⼥孩》

纸上丙烯裱于木板

120 x 90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有仙人掌和喇叭的女孩像》

纸上丙烯裱于木板

120 x 90cm

2022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雷

“毫无疑问,绘画应该是一种思考的艺术,艺术家通过不断地自省和自我否定来进入更深的层面,没有什么安全地带,日常平地皆绝顶……

在极端理性和极端感性的两极之间工作是有趣的,绘画既可以是实验室严谨的科研工作,也可以是情绪的出口和传递者……

在这个诡异多变动荡不安的世界,通过绘画去寻找一种永恒和平静的力量,得到对存在的感悟,就是绘画的意义。

大卫·霍克尼 :“你能学到技术,却学不到诗意。”

技巧不重要,你自己的技巧很重要。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这是艺术自信的基本点,彻底打开自己,就能在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绘画行为逼迫艺术家调动全部的感知力,找出潜意识里的视觉形象,自己的生活经历、看过的书和电影、听过的音乐、沉思、幻觉……经过沉淀然后转换出来构成一个场景,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过程。

梦境与现实、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回到过去重新见证历史、多维时空、内心的冲突……拆解和组合这些元素,找到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以戏剧性的方式去体现人类生存的复杂性,绘画永不无聊。

在精神上可能是个悲观主义者,在肉体上却应该尽量做一个乐观主义者,不管怎样,虽说人生凶险残酷,但你依然可以尽量选择不成为受害者,活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毕竟我们在过的是一个独一无二、永不再来的人生。

从远古原始阶段开始,绘画就是人类感知自我和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现在依然如此。”

—— 陈 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乐

“我的绘画源自日常体验。那些平常、简单、浅显、直白的事物,在专注的观看之下,也会变得神秘而又深邃。我沉浸在这些引人入胜,意味深长的时刻。绘画于我,像是生活的回声,或者世界的倒影,里面有自然的启示,和恒久、普遍的微妙情感。

显现、遮蔽、构建、破坏,伴随我创作的过程,不确定,是绘画给我的珍贵礼物。每张作品最后的样子,更像一个悬停而非结束:它像果实的滋味,难以用语言形容。绘画不必成为意志的附庸,绘画只是呈现自身。

绘画如此具体、直接、朴素,微不足道又扣人心弦。今天用数码工具画下的线条,所呼应的,仍然是史前洞穴里的神秘图像,沧海桑田,我们的热情不改。

绘画是诚恳、自然和沉默的,绘画也只是一些涂抹的痕迹,使它饱含深意的,是人和人,人和世界的联系。因此,对观看作品的每个人,我总是心怀感激。”

—— 康 乐

关于策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 立

“立即艺术”主理人、媒体人、文化学者、艺术创作者

“如同这个世界,在轰烈后终要回归日常一样,经历了纯粹观念和哲思的抽象艺术之后,全世界范围的架上艺术开始走回“具象”。这不是市场的推动,而是这个时代大众情感的选择。

这次回归没有回到文艺复兴的古典,没有回到印象派的浪漫,甚至没有回到表现主义的狂放,它仍然在向前走。当下的具象艺术在不写实的大前提下,追求着笔触的极致精准,细腻谨慎、丝丝缕缕地融入个体的主观情感。

如今,人们坐在家中,貌似可以触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远方,貌似可以读到历史里任何一个深度,貌似可以推开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大门,但真的如此吗?人们被电子设备、新的视觉形式、商业模式反噬、戏耍、消耗。在拥有最大可能的假象下,自我内心实则不断蜷缩,自我领地不断缩小。

如果有什么能填补这样的空洞,那应该是艺术。”

——许立

购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