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覃美玲:一口哨,一院子,一辈子
覃美玲,女,1971年12月出生,湖南石门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坚守乡村教育27年,在石门县所街乡添坪小学担任中低年级复式教学老师。曾获常德市“山区红烛奖”和石门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覃美玲在给学生上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宛俊余 摄
【日志】
2024年12月27日,周五,晴。
今天放学后,在福建当兵的侄儿趁着休假过来看我。我砍了兜白菜,煨了点腊肉,就着腾腾热气,和他边吃边聊。平日冷清的校园一下子增添了不少暖意。
侄儿小时候也是从我们这个学校走出去的,他感慨,这么多年了,我一点都没变。我笑了,岁月催人老,我怎么可能没变?要说唯一没变的,可能就是20多年了,我一直在这,脖子上还挂着哨子,人和心都不曾离开过这个院子。
学校院子不大,一栋教学楼、一间公厕、一块放着一张乒乓球台的活动用地。然而就是这个小院子,承载了我所有的青春年华。角角落落里,都依稀留有我奋力拼搏的影像。
2000年左右,学校因生源不足和老师福利待遇的问题,同事要求调走。2002年下学期,学校由小学降为村小;2010年下学期,村小变成了教学点,老师也只剩下我一个人。
这些年来,我带的学生最多时有35人,一般都是28人以上,到2020年下学期学生人数就再也没有上20人了,今年更是只剩下6个孩子。但无论孩子多少,只要有孩子来,我就会坚守好岗位,尽好人民教师的职责,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在家门口有书念。
由于是中低年级复式教学,我每天在同一个空间里管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二年级的两个孩子上文化课时,我就让幼儿班的4个孩子自己做手工;二年级的娃自己做题目时,我就给幼儿班的孩子讲故事,启迪他们的思维。经过多年的操练,我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切换角色,让每个孩子得到针对性的教育和照顾。而我脖子上常年挂的口哨,是我最亲密的“助教”,也是孩子们最熟悉的“铃声”。
我是个有想法就落实在行动上的人,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们打好基础。所以,我带着他们准确、熟练地掌握拼音,让他们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课外书,在阅读中识记常用汉字;用加减笔画、形近字比较、同音字区分、猜谜语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识记汉字,增强趣味性。对于学龄前儿童,我有意识地带着他们搭积木、观察图形,让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我们用小棒子摆房子、树、船、花等各种图形,丰富想象力。
我爱孩子们,但我不会表达,只会把爱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琐事里。天热了,每天早晨我会提前烧好足够的开水凉在那里;我的抽屉里总有一个电吹风,孩子打湿衣服或者尿裤子了,我给他们及时清洗干净;年龄小的孩子不适应在校午睡,我就抱着他们哄睡。当然,如果孩子有坏脾气,我也绝不会隐瞒和放任,我会和家长沟通,也会不厌其烦地耐心引导。
这些年来,虽然只有我一个老师,但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生的家长给了我莫大的体谅和支持。
在我们学校是没有食堂的,老师中午要帮孩子们热饭菜。2019年,我患上了骨性关节炎,上课时站不起了,我就用椅子撑着,辅导学生时就坐转椅。家长们知道了,一致决定轮流到学校给孩子做午餐,减轻我的工作量。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这一路走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我个人遇到什么困难,家长们都会全心全力帮衬,让我感怀在心。
常有人问我,一个人守着这个院子,不觉得孤单和乏味吗?说实话我真没觉得,好像也习惯了。和孩子们长期相处,尽管有些许烦恼,但更多的是他们用童趣填满了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很满足和享受在这个院子里发生的一切。
每逢送孩子们离校时,看到太阳无声无息地在校门口的山头滑落,晚霞映红西边的天空,我心中总会泛起暖意:我又何尝不想把自己的余热继续撒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呢?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整理)
来源:湖南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