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4年本报多版面多角度报道了返乡创业青年、驻村第一书记、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等,将关注点对准广袤的乡村大地,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和美的乡村振兴图。

青年返乡创业有作为

青春因奋斗而美丽,故土因耕耘而肥沃。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为家门口的父老乡亲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曹晶晶,当过近10年农业财经记者,做过农业集团公司运营总监。2022年8月,她回到了老家涡阳县,创立了安徽蜜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零农残草莓的培育和种植,所生产出来的草莓质量能达到出口级别标准。曹晶晶不是单打独斗,公司有一个“8090”农业创业团队,成员中有海外留学硕士、返乡创业青年,还有懂行的技术专家,平均年龄28岁。“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草莓零农残,并将这项技术推广出去,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端农业芯片,从而不被日韩卡脖子,实现科技兴农的抱负”。

2016年7月,采矿专业大学毕业生韩明应聘到淮北矿业集团,但几年后便辞职与妻子携手并肩回到涡阳县创业,如今公司有种植基地5个,面积300多亩,克拉香草有180多个品牌,种苗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生长在宿州市埇桥区解集镇清泉村的李家强,从小就被父辈告知到城里发展才算“有出息”,“跳出农门”才算“时髦”。但他最终还是决定返乡创业。2020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家强入驻宿州鞋城产业园创立宿州卓奕箱包有限公司。2024年公司年产值预计4000万元。

这一年我们还跟进报道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旭东,阜南王家坝阜南红亮箱包返乡创业青年王恒亮的儿子王超前,作为农三代、创二代,他们立足乡村,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继续前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专家(博士)服务团进村赋能

“请大家放心,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拍照的。今天是我第一次来,以后我还会经常来”。第一次来到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关王庙村和种植户们交流时,专家(博士)服务团成员蒋磊用最通俗的“农村话”拉近了和种植户的距离,详细了解了当地草莓种植、病虫害防控、农药施用以及包装销售等情况,全面解答了大家的困惑。临别时,他留了微信二维码给所有人 “有问题随时找我”。

“要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培养农业人才。基层农科院所普遍缺人才,要想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至关重要”。蒋磊说,高校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才和办学资源优势,以校内外博士、行业专家团队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多种校地合作形式,实实在在深入田间地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全力配合地方发展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和内涵建设,为服务团“结对服务”的开展提供保障,推动高校真正做到助农兴农。

今年5月,团省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省中安振兴公司(建投公司)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了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活动。截至目前,先后组织江南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农业领域企事业单位青年专家(博士)140名,参与对接活动268人次,服务创业企业387个、创业需求395个、创业青年383名。

选派干部驻村帮扶见成效

“人生不应该只有城市的霓虹,还应该有乡村的月光”。三年前,黄山学院旅游学院教师方敦礼主动请缨来到祁门县金字牌镇继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从原本“遗留问题多、能人回村难、产业发展慢、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弱、发展动力缺”到如今“干群团结、村美风正、产业兴旺”,方敦礼带领工作队用三年时光绘就继光村的新图景。“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亦是我的幸运和荣光。”驻村归来,方敦礼感言。

从事残疾人就业工作20余年,安徽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招就办副主任章翔于2021年6月来到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刘伏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三年,他坚持沉下心驻村、俯下身振兴,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抓党建,千方百计谋产业,倾力为民办实事,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带来的这款农家菜籽油色泽金黄......”日前,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中,来自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联丰村的“90后”村支书——“小鲍书记”正在为大家介绍本地“土特产”。

这场由团池州市贵池区委联合区青年创业者协会带来的贵池区乡村振兴线上推介会暨青年创业直播带货活动,将镜头聚焦全区各类农特产品,邀请了如网红村干部“小鲍书记”等一众青年主播,以线上直播带货的方式拓展当地农业产品的产销渠道。主播们在镜头前热情讲解,与屏幕前的观众积极互动。近年来,我省各级团组织通过持续开展电商培训、青年创业等系列活动,搭建青年电商学习交流平台,一个以青年为主体、以电商为载体的乡村振兴新生态正在逐步构建。

乡村文化同样需要振兴,青年也积极参与其中,青阳县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是以宣传、推广青阳腔为主业成立的地方国企,现有主要演员十余人,除三位非遗传承人外,其余全是“90后”“00后”青年演员。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六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传唱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除演绎经典剧目外,该剧团还围绕“脱贫攻坚”“廉政”等新时代主题,结合地域特色及乡土故事,创造出一批以《凤出青阳》《拆墙》为代表的现代小戏,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5年,我们将继续通过报道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故事,宣传展示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成果。

(记者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