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抗战剧里,“鬼子”形象相对单一、刻板。
他们大多是凶神恶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脸谱化形象。
穿着统一的军装,留着小胡子,嘴里喊着蹩脚的中文:
“八格牙路”“花姑娘的有”。
表演较为模式化,侧重于外在的凶狠展现。
内在的性格刻画较少,观众一看便知是反派,少了几分回味。
在众多演员中,有一位堪称“鬼子”的代表。
他所塑造的反派形象,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其演技之精湛,让观众仿若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目睹着日军的暴行与狰狞。
可惜,他本人却经历了极大的痛苦。
01
方化 1925年生于东北。
他的原名叫方德海。
他出生时,正是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
他家境贫寒,是家中长子。
父亲满心期望他长大后能从商,给贫困的家庭带来转机。
为此将他送进大连商业学堂。
彼时东北已为沦陷区,学校被日本人把控,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教官非打即骂,调皮的他没少受拳脚之苦。
这也让他对鬼子的丑恶嘴脸有了切身体会,同时掌握了较为地道的日语。
因不堪忍受校园排挤,他遗憾退学。
1944年,他前往长春投奔亲戚。
考入日本人开的影视公司“满映”,做着录音科助理的打杂工作。
直到日本投降,他的人生才迎来转折。
他转身投入八路军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幕后逐步走向台前。
1947年,《松花江上》开拍之际,急需一位能演日本人的演员。
导演金山偶然瞧见正在与人争吵的方化。
他那股子凶狠劲儿瞬间吸引了金山,当即决定让他出演。
起初,方化内心是抵触的。
毕竟要演绎自己痛恨的鬼子形象,但考虑到这难得的机会,他还是接下了角色。
为了演好,他对镜反复琢磨鬼子的神态、动作。
还自学日语,力求每个发音都精准。
影片上映后,大获成功。
他塑造的形象逼真至极,观众甚至以为是请了日本演员。
这个角色让他正式开启了演艺生涯,与“鬼子”也结下不解之缘。
02
1955 年,他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巅峰之作 ——《平原游击队》。
在这部片子中,他出演的是“松井”。
这是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既狡猾又残暴的“中国通”。
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他下足了功夫。
从上学起,他就目睹了日教的丑恶嘴脸和姿态。
于是便把脑海里他们的丑态描绘下来,挂墙上逐一揣摩。
还特地为这个人物写了“人物传记”。
他买来一只老鹰和一只猴子,每天观察它们的神态和动作。
将鹰的犀利、猴的机警融入角色。
影片中,松井的形象令人胆寒。
刚出场时,他身着宽大厚重的军装,手持日本军刀。
铁青色的脸,饿鹰般的眼睛,想要吃人的恐怖神情。
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手下交流、审问村民时,他的眼神咄咄逼人、疑虑重重,时而伪善,时而凶狠。
那要吃人的目光让观众切齿痛恨。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
他凭借这个角色荣获文化部最佳表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此后,“松井”成了抗战片经典反派。
那句 “一个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台词。
而他更是被民间封为“鬼子王”。
可惜荣誉再多,他的生活并不好过。
走在大街上,经常有人对他指指点点,甚至恶语相向。
骂他是 “汉奸”“卖国贼”。
仿佛他在现实中也是那无恶不作的日寇。
菜市场买菜,摊主认出他后,故意抬高菜价,缺斤少两。
还冷嘲热讽:“演鬼子的还在乎这点钱?”
孩子们也受大人影响,跟在他身后喊“大坏蛋”。
外界的针对,让他苦不堪言。
在特殊时期,他更是因这些反派角色遭受冲击,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
艰苦的环境下,他干着繁重的农活。
虽然身心都很累,但从未放弃对表演的热爱。
夜晚,他在昏暗灯光下,对着镜子练习表情、身段。
回忆过往角色,琢磨表演技巧,期待重返舞台。
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翻拍《平原游击队》。
导演遍寻全国,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松井”扮演者。
49岁的他再度出山,重现经典,让观众再次领略“鬼子王”风采。
时光荏苒,他步入了晚年。
虽已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但眼中对表演的热忱依旧炽热。
彼时的他家喻户晓,也扭转了观众的看法。
可内心始终有一个遗憾。
而这个遗憾,被姜文给弥补了。
03
从影多年,他从未间断过拍戏。
可始终没有演过正派角色。
他希望在演艺生涯末期,能塑造一个正面形象,为自己的表演之路画上圆满句号。
1994年,姜文筹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邀请他出演一位老将军。
这一邀请让他激动不已,表示即便没有报酬他也会出演。
甚至还为此整了容。
后来还是在姜文的再三劝说下,他这才领了酬劳。
可惜,世事无常。
拍摄时,他的身体就已经很疲惫了。
可为了角色,他忍着难受,出色地完成了表演。
影片中,他饰演的老将军威风凛凛,眼神坚定而睿智,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风范。
他身着军装,身姿挺拔,与往昔“鬼子”形象判若两人。
让观众看到了他驾驭不同角色的深厚功力。
遗憾的是,电影还未上映,他的病情急剧恶化。
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他被多种病痛折磨,身体每况愈下。
家人心急如焚,劝他住院治疗。
他却因高昂医疗费拒绝,不想给家人增添负担。
1994年11月7日,他在北京离世,享年69岁。
他的儿子方子丹,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对电影满怀热忱。
他目睹父亲为表演奉献一生,深受触动,决心踏入影视圈,延续父亲的梦。
初入行业时,方子丹从基层干起。
跑龙套、做场务,在各个剧组摸爬滚打,积累经验。
他勤奋好学,向资深前辈请教。
钻研剧本创作、镜头运用、演员调度等知识,凭借努力逐步崭露头角。
2010年,姜文筹拍《让子弹飞》,邀请方子丹担任副导演兼制片主任。
他深知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
筹备阶段,他与姜文反复探讨剧本,挖掘深度,为影片注入思想内涵。
选角时,他凭借独到眼光,挖掘有潜力的新人,为主演搭配默契配角。
拍摄中,他把控每个镜头,协调各方,确保拍摄顺利。
《让子弹飞》上映后,票房口碑双丰收。
方子丹也凭此片在电影界站稳脚跟,后续参与多部佳作,成为备受瞩目的电影人。
方化若泉下有知,定会为儿子骄傲。
方化的一生,是为艺术献身的一生。
他在艰苦岁月中摸爬滚打,从底层一步步成长为备受赞誉的演员。
尽管因角色饱受误解与磨难,甚至在生命尽头都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但他对表演的热爱从未熄灭。
他用精湛演技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鬼子”。
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铭记历史。
好在在去世前夕,他也成功圆梦,没有遗憾离世。
他的儿子,更是继承了他的遗志,在圈里稳扎稳打。
他们父子二人,一个在前用表演震撼人心,一个在后用创作书写传奇,共同为中国电影注入了心血。
方化虽已离去,但他的作品永存。
他的精神激励着后辈不断追求卓越,传承艺术之火。
让我们铭记这位 “鬼子王”,铭记他为中国电影付出的一切。
也期待更多像他和方志丹一样的艺术家,为时代留下不朽篇章!
看完记得关注(@壹号信封)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参考资料:
老“松井”“反角王”方化 _中国绿色时报电子报. 中国绿色时报.
为了演正面角色不惜整容,“鬼子王”方化,成名背后的痛苦. 腾讯网.
方化的女儿方苓娟:我父亲演了一辈子坏人,但他真的是个好人. 搜狐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