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近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年度会议,刷新了不少公众的认知:除了传统认知里的涉农高校,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设有相应的农学专业或研究院。
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与涉农高校的农科专业有什么不同?他们该如何上接国际农科前沿、下接地气?这些问题成为本次年度会议嘉宾、专家关注的话题。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刘承芳介绍,北大对于现代农学院的定位是重点培养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与发展经济、智慧农业、食品安全与健康四大学科交叉的农业科学研究与人才。北大现代农学院则希望充分利用北大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新农村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核心技术、骨干人才、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孙法军在视频致辞中说,当前全国有农业科技人才12万人,但是,农业人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结构、质量、层次不尽合理等情况,尤其是在加快推进农业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从研发跟踪、技术追赶、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创新引领、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多方力量的加入。
“对兔的基因编辑已经处在世界前沿,对猪、各种大小鼠新型实验动物模型创制,都形成了新的科研团队。”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孙博兴介绍,该校正加强遗传育种、胚胎工程、分子营养专业与传统畜牧学科的交叉融合。
我国的草种子进口曾高达95%,饲草和牧草的进口依赖度达65%,这对于中国畜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卡脖子”的问题。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李春杰说,草业是兰州大学唯一的涉农专业。该校从国家战略和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种业振兴出发,新建一个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强基班。
据孙法军介绍,当前初步统计,国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0多所综合类、工科类甚至师范类院校都开设农业类的研究院,名称各不一样,都与创新有关。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现代农业研究院,南开大学设有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知名大学将围绕国家农业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领域,集中打造多学科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在,不光农业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三农”产业新业态也发展迅猛。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陈建光说,在新农村,手机是“新农具”,空气是“新农情”,数字是“新农资”,直播是“新农活”,农民是“新网红”。“男耕女播”,男的耕作,女的直播;男的下地能弯腰,女的上桌摸鼠标,“腾云驾物”,腾的是云计算,驾着“物产”来卖,已经在浙江很多地方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课题需求从哪里来,绝对不是在实验室和办公室憋出来。”孙法军表示,涉农院校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组织校内专家通过“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渠道,多往田间地头加工企业跑一跑,多跟基层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农业企业家、农机推广人员及广大农村群众交朋友,及时了解“三农”的卡点、堵点和难点问题,一定要到实践中去找问题,提出课题立项需求,深入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示范推广成熟技术和解决方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介绍,贵州省没有独立的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农科肩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的目标与定位是培养能吃苦、学习、创造、奉献,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拔尖创新人才。
海南热带农业学科非常特殊,是从一棵“橡胶树”培育出来9个一级学科。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院长缪卫国说,海南热带农业学科建设是应国家战略而生。现在,我们不仅对橡胶树,对整个热带作物都有深入研究。
当然,综合性大学办现代农学院、农科专业和农业类研究院,有着政策、生源、师资与资金等诸多优势,但是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会的院长、专家梳理的共性问题是,现在综合性高校实行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书院制,对农科未来冲击较大,如何留住招进来的学生不转入其他学科、专业,高质量培养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需要科学谋划,下“真功夫”。
“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挑战和机遇都是非常大的。”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建议,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首先要构建联盟高校交叉协同和创新合作的“新机制”。在办学路径上,各联盟高校应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探索适合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科布局方面,根据学校优势学科和地方农业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资源配置上,实现师资、科研设备、实践基地等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共同努力,形成交叉协同和创新合作的新机制,共同应对农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要开辟农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吴健说,联盟高校要共同探索创新高等农林教育办学模式,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前沿和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并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组织跨校联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第三,要创新农科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的“新举措”。吴健建议,联盟高校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地融入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之中。此外,联盟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农科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