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决心放在刘春和这个角色身上,他的肢体语言和台词表现真实地令人难以置信。这种现象级表演在影片中有着强烈的存在感,近乎完美,但影片最终的效果却并非完美,还是存在一些观感上的遗憾之处。
读娱 | yiqiduyu
文 | 零壹
《小小的我》豆瓣开分7.4,下降后基本稳定在7.2,与《送你一朵小红花》持平。
关于影片本身,我们先说结论:《小小的我》最大的亮点的确就易烊千玺的表演,其作为演员的努力程度和表演效果超过他以往所有作品,即便说触及到影帝级别也并不算夸张。
除此之外的部分偶有佳篇,但整体呈现出一种拧巴和零碎,有一种强行商业化、大众化后的割裂感。此外,电影过于强调主演表演而并不能在视听、叙事等其他层面给以足够的支撑,也让表演本身的效果有所折扣。
所以私以为,豆瓣7分的评价恰到好处。这是一部自带话题、观感质量在水平线以上的佳作,但并不算无可争议的好片。
但《小小的我》这部影片,从影片和导演的艺术表达、易烊千玺的演员生涯、市场宣发三个角度,都有不少话题可说。
1
好表演,但只是半部佳片
作为一部以脑瘫患者为主角的故事,《小小的我》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是站位上的“平视”,影片完全从主角刘春和的视角出发,去体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和澎湃的生命力,他的情欲和自毁,他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倔强追逐。对刘春和丰富内在的塑造与其外在身体的艰难处境形成极为激烈的对比,也构成了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初感受。
影片的风格是“半纪录片式”的,除了春梦、蜕变、生死之间的三场“梦中戏”外,导演在视听语言的使用上相当克制,影片将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刘春和自己,通过他独角戏般的强力输出形成让观众无法忽略的情感震撼,并由此深刻体验到主角的处境。
此外,《小小的我》和《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同类型题材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两方面:其一是对家庭关系的呈现。从叙事的分量而言,影片事实上的女主角是外婆,第二女主应该是母亲,而非大众讨论中周雨彤所饰演的雅雅。外婆和母亲的性格、对待苦难的态度在差异之中存在着共性,这种深层的矛盾形成了刘春和家庭的底色。
亲子之间的家庭关系在影视剧里往往体现为不计代价的情感,一种最为纯粹的付出和正面情感的门面。但事实上的家庭关系里,却往往呈现出对最亲近之人的残忍——为什么许多人态度最恶劣的一面,发过最大的火几乎都给了亲人?为什么亲近和爱,有时会体现为对亲人的控制欲和强烈的不信任?这些问题其实揭示的是这种极为紧密的关系很大概率的“两面性”,其实就是“人非圣贤”,以及“论迹不论心”。
《小小的我》故事一开始外婆和母亲的相互诘问,以及刘春和回想起的躲在行李箱里偷听到父母的“背叛”,本质上都是对家庭关系复杂一面的直面。这也构成了影片对人性的底层看法——不要去神化任何一种关系。意识到“母亲不是神”,并不意味着对亲近关系美好一面的否认。
其二是不回避情欲的表达。周雨彤饰演的雅雅与刘春和之间的感情戏在微博上得到了最大的关注以及质疑。有观众反问这段关系的必要性,描写刘春和追求男欢女爱的必要性,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是《小小的我》的最大亮点。
有评论说周雨彤这段擦边,其实非常好笑。 《小小的我》当然要突出刘春和对雅雅的欲望,因为这恰是导演核心表达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笔者认为影片的尺度其实已为商业市场做了牺牲,影响了表达的完整和力度。
影片对刘春和这一群体的核心理念是平视和正视——脑瘫患者仅仅是行动不便,并非是智力低下,他有着和你我一样的所有作为一个人的需求,包括生理上的、社会价值上的。这些需求如何解决是另一个问题,大众要开始的第一步是不应该是去“无视”他们,永远理所当然当做这些需求不存在。我们作为生理上的正常人,不应该只是用“米面油”的施舍态度去看他们,而是应该去直视他们作为与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本质的客观存在。
亲子关系和情欲都是导演最为擅长的部分。杨荔钠导演此前的三部曲《春梦》《春潮》《春歌》(后改名《妈妈!》公映)三部影片都是母女关系,《春梦》里已经重点关注了“被忽视的性欲”,而《小小的我》对于母女关系的表达,在《春潮》和《妈妈!》里也有更深刻的表达。
但这些导演擅长部分的综合,并没有将《小小的我》真正推向佳片。回到开头所说的缺点之一是“拧巴和零碎”,本质上就是因为杨荔钠导演似乎在“春三部曲”的文艺片式切入和商业片表达之间举棋不定。
影片将大量篇幅留给了易烊千玺的刘春和,但又试图在其中塞入母女、情欲、社会等角度的表达,但在叙事上缺乏这种全面而不失焦的功力。这致使除了刘春和、外婆、母亲之外,电影的其他社会人物都近乎脸谱化、工具化,这也使得影片的主题表达缺乏力量,只能依靠易烊千玺个人的表演独秀来完成叙事和表达。
并且与“春三部曲”不同,《小小的我》所面向的观众群体是更广泛的,对于票房回报的需求也是更明确的。 这很可能是影片缺乏一个更深刻、更强有力结尾的原因。 影片通过一张通知书将情绪最终收敛到“治愈”,其实让整部影片的气质更加庸常了一些。
在写信投诉公交司机时,刘春和说写了就是结果,其实已经表达出对于“结果论”的反抗,但影片最终仍然不得不以世俗意义的成功结果来完成叙事,反而削减影片的力度。换言之,如果刘春和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内心充盈,考不上重点大学,又会如何呢?影片所呈现出的他对爱和理想的追求,这一过程本身其实也是价值本身了。
2
一路进击的易烊千玺
在跨年夜和元旦分别拿下1.4亿、9300万后,《小小的我》目前已经累计4.9亿元票房成绩。灯塔专业版显示,这使得主演易烊千玺作为男主角的累计票房达到了194亿元,已超越王宝强的193.33亿元跃居中国男主演票房第五名,仅次于沈腾、吴京、黄渤、张译这四位票房大哥了。
因为易烊千玺自带的巨大流量和网络舆论对于流量的自带争议,《小小的我》在网络中收获的评价是极度两极化的,不乏有价值的讨论,但也有一些荒谬的角度,说这是“消费”底层人士。
按这些网友的意见,影视届关注底层本身就是错的,演员这个职业也是不存在的。应该找孤儿来演孤儿,找脑瘫患者来演脑瘫,找个创业失败的人来演创业失败,找个准备自杀的人来演自杀,否则就是消费?
对于这种言论无需过多驳斥,回到演员话题来说,易烊千玺从影以来的选择很有特点,除了作为多个主演之一参与的主流大片《长津湖》《满江红》外,易烊千玺个人男主的电影主要是《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和《小小的我》,这四部电影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典型的少年形象,但都是带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边缘化角色,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毁”倾向,人物立体复杂有很强的发挥空间,都是以男主角为明确核心的故事。
这意味着两件事: 其一,四部影片的角色都与易烊千玺本人相当契合,演好了一定会出彩; 其二,这些角色都是剧本的绝对核心,意味着易烊千玺要拿出不逊色于他所合作的周冬雨、刘浩存、林晓杰等不同年龄段演员的演技,甚至一定要在“存在感”上超过这些合作对象,这一切的前提,是对于自己的表演不露怯。
易烊千玺对于这几个角色的完成度相当高。这或许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或许因为他个性的高度敏感,使得其对于小北、韦一航、景浩、刘春和这些身处不同困境的少年有着一种超越现实处境的共情能力,从自我有限的经历中超脱出来进入角色的经历,这是演员能力中关乎本能的部分了。
陈冲在书中曾经回忆过与易烊千玺的合作感受:“易烊千玺让我惊讶。他的个人感情生活是有限的,不知他是从哪里聚拢了这样丰富、充盈和细腻的内心。我只能想象他把所有对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在镜头前一泻千里。”
只从演员表演的角度来说,《小小的我》里易烊千玺的表现近乎无可挑剔。讲《苔》的那一段以及与母亲对峙的那一段都尤其优秀,吃牛轧糖的戏更极为揪心,笔者出场后听见一位老年观众对同伴说:“他演得累,我看得也出了一身汗。”
他显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决心放在刘春和这个角色身上,他的肢体语言和台词表现真实地令人难以置信,让笔者回想起小时候班上一位同样患病的同学。这种现象级表演在影片中有着强烈的存在感,近乎完美,但如上文所说,影片最终的效果却并非完美,还是存在一些观感上的遗憾之处。
3
步步为营的有效宣发
从宣发角度来说,《小小的我》能对标的其实不是讲述病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而是贾玲的《热辣滚烫》。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尽管《小小的我》影片本身未必认同,但影片在映前勾起的最大悬念,就是易烊千玺的饰演的脑瘫患者形象。
所以我们会发现,《小小的我》和《热辣滚烫》一样,在影片上映之前没有任何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刘春和正脸露出,早期海报是扭曲的手和脖子的背影,终极预告片里是刘春和走过各种场景的背影、侧影,但正面镜头都留给了外婆,刘春和仍然没有一个正面镜头。而在影片正式上映后第二天,刘春和的正面造型则迅速传遍了全网。
2025年1月3日,也就是在上映一个星期后,《小小的我》电影团队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出品更名倡议视频,记录了14位真实脑瘫患者发起的针对“脑瘫”俗称的更名倡议,号召大家使用“五慢症”替代“脑瘫”这个对“脑性瘫痪”俗称。
可以说,《小小的我》的宣发是步步为营,没有一步走错的。前期保持住影片的卖点和悬念,除了那张海报之外几乎没有释出任何额外物料,这是“悬念期”。
预售开始后,集中于点映口碑,以及呈现影片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刘春和的背影和肢体形态,以及外婆这一角色身上的喜剧元素,要在保持悬念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大众抛出看点,这是“预热期”。
影片正式上映后,社交网络时代不可能再保持神秘,于是可以放开手脚放出大量影片中关乎演技、情感表达的震撼场面,这是“助燃期”。
首映一个星期过后,大众对于形象的好奇消退,营销号为了吃流量、演员黑为了打击演员开始密集输出各路争议,这时候影片推出公益合作,这是“价值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营销宣发只是手段,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要评价就要看实际的社会影响。从号召大家使用“五慢症”替代“脑瘫”这个对“脑性瘫痪”这个事来看,《小小的我》是真的试图发挥影响力,将流量转化为积极的社会能量,到这一步甚至完成了影片社会价值表达的最后一环,那么又有何不可呢?
THE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