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参加了一档叫《因你而异》的节目,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他的一些观点:他提到对于在这个时代中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青年有深刻体会,认为时代特别需要具有建设性的年轻人。所谓建设性,即年轻人行走于世,能感知众多问题,但感知问题不是为了抱怨,因为抱怨只是情绪宣泄。他觉得每个人都应积极面对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出建设性努力,而非仅抱怨,毕竟抱怨无济于事。
然而,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其言论翻来覆去就是让年轻人不要抱怨,去解决问题,好似是指责年轻人不够努力那一套。梁教授的论调与过去常说的“不要抱怨大环境” 如出一辙。近年来这类话听得少了,并非傲慢的人少了,而是他们被大环境 “教育” 了。而梁教授身份特殊,既有体制内的安稳,又能写书讲学获利,可谓进可攻退可守,通常不会遭受社会的冲击,大环境虽影响其上限,但动摇不了其基本盘,因此被认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无法理解年轻人 996 的痛苦以及收入微薄的无奈。所以,他不懂或不愿懂年轻人抱怨的真正原因。
年轻人抱怨的多是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生活难等问题。一谈及这些,常有长辈说过去更苦,指责年轻人不懂珍惜。但实际上,年轻人抱怨多,并非是被惯坏了矫情娇弱,而是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背后的回报率越来越低。比如公务员考试,编制有限,报名人数和竞争却逐年增加。各行各业皆是如此,资源有限,内卷严重,回报率持续走低,上升通道不明朗,年轻人既不满现状,又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抱怨几句也属正常。
以吴柳芳为例,她从小刻苦训练,试图拼搏美好前程,却四处碰壁,但她未抱怨,而是努力改善自身境况且坚持做慈善,可她得到了什么呢?当抱怨的人增多时,应思考社会是否存在问题。指责年轻人抱怨的人,往往曲解了年轻人努力无回报的牢骚。梁教授演讲中还举了个例子,一位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在上海当教师的同学,因关注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辞去工作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自己生活变贫穷。
这名老师固然高尚值得学习,但说句不利于团结的话,这就是有关部门在该问题上的责任缺失。长辈们常是如此,自己造成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责怪年轻人,号召个人牺牲,只讲格局奉献,不提回报,既不做大蛋糕,又不改分蛋糕规则,还把难题推给年轻人。长辈们总预设年轻人的人生路线,对不按路线走的年轻人视为叛逆,他们不理解、推卸责任都不要紧,关键是只提要求,无实际帮助关怀,这只会引起年轻人反感。
此外,梁教授另一场演讲建议年轻人减少欲望,给自身做减法、给社会做加法。但年轻人已狼狈不堪,还减怎么减,减掉早饭、午饭、晚饭吗?真正该做减法的应是处于红利期的梁教授们,建议其带头少领工资退休金,给年轻人减减压、少交点社保。社会需要有建设性的长辈,而非抱怨年轻人、碰瓷年轻人的老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