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到冬季,就有不少患者因血压波动来就诊。血压波动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包括损害心、脑、肾等器官、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等。

除气温降低会让血管收缩外,激素水平变化、运动量减少、饮食结构变化等均会引起血压波动。血压波动不要慌,平稳过冬,日常控压别松劲。

干预血压,控制饮食很重要

过去30年中,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上升。缓解高血压症状,饮食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干预方向。

减少盐的摄入量: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建议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可以使用香料、柠檬汁等天然调味品代替盐分调味。

增加富含钾、镁等食物摄入:低钾低镁也是高血压高发因素之一,适当增加钾和镁的摄入可以辅助降压。可多吃富钾食物如香蕉、菠菜、海带、紫菜、芹菜等;富镁食物如坚果、全麦食品、豆类、燕麦及深色绿叶蔬菜等。切忌盲目使用富含钾元素和镁元素的药物或生物制剂,以免造成电解质紊乱。

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到了冬季,食欲增加,进食增多,但摄入过多脂肪和糖分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引发血糖和血脂双升高,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多吃低脂肪、低糖的食物,可选择蒸煮、烤制、炖煮等方式来烹饪食物。

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高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饱腹感,对于减少胆固醇吸收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冬季可多食用全谷物、蔬果等高纤维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胃肠道,直接用蔬果代替米饭的做法不可取。

适量饮水:寒冷的天气会让人对水分的需求感降低,但冬季因室内取暖等原因,空气较干燥,身体水分很容易流失。缺水会导致血液浓缩,进而引起血压波动。故建议每天摄取足够水分,特别是日间尤要注意补充水分。

调整生活方式,多维度稳定血压

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也会引起血压波动。在此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保暖防寒:寒冷天气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老年人或高危患者应避免在早上和夜间气温较低时出门,外出时要穿暖,减少低温接触,降低寒冷对血管的冲击。同时,室内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而引起血压波动。

保持适度运动:冬季可以适当运动,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既能避免寒冷刺激,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长期久坐不利于身体健康,但也不要过度运动。从统计数据上看,早上是心脑血管意外出现的高发时段,要避免过早外出运动,可以多选择室内运动。

保持良好情绪:冬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会加重负面情绪,包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社交回避等,而情绪波动也会造成血压波动。要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并适当放松,可以通过冥想、阅读、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门诊上有患者因血压波动而产生心理压力,对此不必过于慌张,调整心态并跟着医生的步调积极应对即可。

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助于恢复体力,还能保持血压平稳。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血压波动。睡眠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否则昼夜节律紊乱,日夜颠倒、影响作息,也会造成血压波动。

合理用药:服用降压药务必遵医嘱。每个人的血压状况、身体机能以及对药物的反应千差万别,因此降压药物的种类、剂量调配以及服用时间,需医生依据个体特质定制方案。切忌盲目跟风,轻信病友的用药“偏方”,擅自更换药物或增减剂量。

传统观念认为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不少中药或中成药有一定升压作用,盲目大量进补不仅会造成血压波动,也会给肝脏和肾脏造成巨大负担。

警惕多病共存: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病共存的情况会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此外,也要注重并发症的管理,比如靶器官的情况,包括心脏、肾脏、大脑等。血压波动也许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务必引起重视,避免拖延,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只要科学管理,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样能够稳定血压,平稳过冬。

(作者分别为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全科规培基地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