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的告别》依托于画面进行叙事,声音作为强有劲的辅助,给你呈现出一个极其贴近自然环境的空间,在一帧帧中感受到人物情感的缓缓流动,似河浪声,波动拍打到河岸,冲击着你的内心世界。孤独、绝望,封闭、禁锢,徘徊、挣扎,缠绕其中,久久不能停歇。共鸣的不止白牛与方圆,还有能够体会到影片内核的受众。
该片讲述了先天聋哑人方圆的父亲方路军因犯杀人罪被警察通缉,警察上门调查,引出方圆一家三代人的离散命运的故事。华北平原的方庄村,先天聋哑的方圆与爷爷相依为命。消失十多年的父亲方路军,因杀人逃逸被通缉。梦幻的白牛载着方圆的记忆追溯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在华北平原大张旗鼓。妹妹的意外死亡,父亲的精神失常,母亲的改嫁。方圆游走在现实与支离破碎的记忆中,种种情愫交融在一起,缓缓地流淌着...
影片聚焦于一个被时代肢解的普通家庭,以隐忍克制的笔触描绘生死离别的伤痛,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由于故事对社会变迁的隐射藏得较深、落笔较淡,观众很难感知,遂容易读解成导演的过度自我表达。当妹妹失足、父亲变“神经”后,电影里的母亲也选择了出走,而这个出走仅仅是为了生存,最后镜头聚焦在这位叫彩霞的母亲身上时,不禁感慨,一年到头了,终于在银幕上看到真实的乡村母亲的形象。“劳碌一生却不被看见”,人和牛根本没什么分别嘛,生存困境才是电影的内核,个人的悲剧往往缘于经济因素。
因为聋哑无声,电影纯靠着视听来讲故事,人眼牛眼、人声羊叫、知了时钟,质感出色而且极其厚重,叙事转换和蒙太奇运用太棒了,既不突兀也不隐晦,都能看明白时空上的变化与衔接。无声处听惊雷,虚焦摄影,镜像隐喻,诗化叙事,镜头语言,影像技巧,像水一样融合,像风一样无痕。处处伏笔都有着清晰的对应。最后那声妈和牛的哞同声转镜,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像在心灵里炸出了轰鸣,泪水像崩裂一样残忍地溢出,足以名流影史。从孤单的三环外郊外影院出来,寥寥数人的天空下,坏掉的影院暖气出风口,黑夜里的白噪音,像电影内一样摄人心魂。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极少的对白、浓烈的情感、诗意的影像语言,节制有效的剪辑,书写了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悲剧,这些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以新闻的形式从我们眼前一闪而过。隐秘的童年往事,残忍的记忆拼图,如沟壑的家庭裂痕,似剜心的生命创痛。想不通的疯,遗弃了时间;受不了的逃,抛却了骨血。而无言无语的他背负一切,只能在黑白的蒙太奇监控里觅得色彩,只敢在噬人的枯井深渊里迸发未亡人的悲鸣。他无能为力地洞见一切,如孤岛上,那只白色的牛。
整个影片处于一种沉寂的风暴里,从桌上滚落即将坠落的鸡蛋,晴空里突如其来的闪电,工厂中红底白字的标语,沉默的耕牛。而永远走不准的手表撕裂时间,在恍惚一瞬中回到过去,串联一个家庭两代人先天与后天的多重悲剧。“告别”不断上演,“最后”一刻迎接重逢,情绪高涨时戛然而止,仿佛传来阵阵沉痛的无声回响。导演的视听风格强烈,精简的对白呼应主角的失语,密集嘈杂的环境音反衬主角的失聪,大量的固定镜头与浅焦摄影营造隔绝于世的凝滞状态,监控视角在新颖之余同样产生间接观察的疏离感。
过往是一身透汗的闷热,是挥之不去的牛虻,是时针分针的滴答声,是一切被凝固在时间迷宫里悔恨与遗憾,是啃食心灵的黑色蚂蚁。失语的设定可以理解成与过往记忆对话的无能为力。湖南企发文化王老师说,随着机械的轰鸣,人——这一自然造物被重新装点排列,和他们任何有价值的同伴一起,被分类,被流转。这似乎是一次无力的控诉,不是吗?主人公甚至无法发出有音节声响,像温顺的牛羊一般任人宰割。自然是无声的,自然悲痛不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