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旭的草书作品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不仅因为其在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于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精湛的技艺。作为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的成员,周建旭在书法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肯定。
他的草书作品,以其行云流水的笔触和富有节奏感的布局,展现了草书独有的灵动与生命力。草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要求书写者具有极高的控笔能力和对字义的深刻理解,周建旭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无疑是出色的。
作品中的每一个笔画都透露出力量与美感的结合,他的笔法既有传统的根基,又不失个人的风格。在草书的创作中,周建旭能够做到在快速的书写过程中保持笔画的精准与结构的稳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周建旭的作品在国际大展上的多次入选和获奖,也证明了他的书法艺术具有跨越文化和国界的普遍吸引力。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周建旭的草书作品是专业技艺与艺术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成就激励着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去探索和创新,推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草书作品的艺术特色
周建旭的草书作品,如同他的笔记中所描述的,充满了变化和对比。他的作品在形态上或凝练敦厚,或萧散飘逸,展现了草书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他的笔触在浓墨与干墨之间转换自如,既不失神采,也不失力度。落款和小字的排列形成了与正文的大小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书法创作的思考与实践
周建旭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情与文的统一,力求一次完成作品,充分调动创作情感。他认为,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必须来自经典,强调传承的重要性。在他的书法实践中,点画技法和结字方法是基础,而章法布白则是提升作品艺术性的关键。
草书的学习与创作
周建旭深知草书学习的难度和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他认为,草书的形态结构是其易读性的反映,而轻重、大小、开阖等关系的协调共生则能创造出审美的境界。布局的得当不仅能够带来韵律感,还能产生空间纵深感,这是草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周建旭的草书作品和他对书法创作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欣赏草书的新视角。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是对当代书法创新的探索。在他的书法之路上,周建旭始终保持着“跋涉者”的姿态,不断吸取传统的营养,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通过他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草书的魅力,以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深远意义。
以下是他在完成这幅画之后所做的一段笔记,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思想:
此作品以元人吴镇的《题草亭诗意图》为题,采用横批的手法,力图一次完成,充分调动了作者的创作情感,达到了“情与文”的统一,书写的节奏与书写的节奏一致。
整篇文章或凝练敦厚,沉重如崩云,或萧散飘逸,轻如蝉翼,时而点画汇聚,密不透风,时而零零落落,疏如走马,笔含浓墨时,墨有神采,笔不轻滑,墨干时,笔杀纸,起止有形。
落款是用两行小字并排排列,形成一块,与正文形成了大小对比,形成了一大块,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两个印记之间隔着一段距离,形成了一种红色和黑色的对比。
总之,此作品的创作意图在于,在作品中呈现出各种形态层次间的反差关系,并使其协调一致,使其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创意,在写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众多的书体中,草书是最能抒发情绪、抒发情绪、发泄心中块垒的一种,因此,许多书法家都将其作为主要的攻击手段。但也正因其外在快捷方便的外在表现,使其学习和创作更加困难。
多年来,本人在书法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这上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中,不管是点画技法,还是结字方法,章法布白,都必须来自于经典,如果没有传承,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学好草体,必须明确地了解草体的构成要素。
点画要细,用笔要到位,这是一个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在书写草书时,点画和连写大都是瞬时完成的,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将心里的想法通过手中的笔表现出来。
与点画技巧相比,书法的形态结构才是反映其易读性的关键。草书的第一条法则就是“没有章法,就没有章法”。
其次,书法作品中的轻重、大小、开阖等各种关系的协调共生,可以创造出无限的韵律,创造出一种审美的境界。
布局是欣赏者的首要视觉感受,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字体的大小,正反,粗细,飘逸,墨色的干,湿,浓,淡,空间布白的虚实,开阖,种种矛盾的对立并存,构成了草书的起伏结构。
一幅布局得当的草书,除了有韵律感外,还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
书法是很困难的,而草书就更困难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书法的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跋涉者”,唯有不断的吸取传统的营养,才能离完美越来越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