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逼我造芯片,我就逼你去挖矿,
寇可往,我亦可往,可谓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新年刚开始,2025年1月2日,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美国发起了两份制裁,
直接将全球局势拉入高能模式。
这一切发生得干脆利落,不禁让人拍手称快:新年开门红,真是大快人心!
制裁名单出炉:美国六代机之路被掐断
仔细一看制裁名单,所有人都明白了:中国这次下手的是美国军工的命脉!
28家美国关键军工企业被列入管制名单,从航空到船舶,从雷达到芯片,几乎覆盖了美国所有的高端装备研发力量。
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公司:通用动力、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科技……一个个名字响当当,军工领域上演了“团灭”。
网友建议,在这基础上,还可以再细化,出台商品管制目录,分类、并且编号,制裁的公司也分类编号。
都是美国头部军工企业,哪怕只针对它们长期对台军售这一点,再怎么制裁也合情合理。
尤其是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这不仅是制造战斗机、战舰的核心企业,业务涵盖航空航天、战斗车辆、武器系统、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和船舶建造等领域,更是美国军工系统的顶梁柱。
将这样的企业拉入制裁名单,显然是要直接卡住美国未来军工发展的“脖子”。
这还没完,名单之外,中国还进一步强化了对镓、锗、锑等战略资源的出口管控。
金属镓是氮化镓雷达的基础原料,而锗则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等核心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此前扬言靠回收LED灯和电子废品解决原料短缺问题,现在看来只能捡垃圾当“战备资源”了。
打击军火巨头背后的小算盘
美国军火工业长期以来既是美军全球扩张的“发动机”,也是美国政府对华施压的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多项敌对行动,比如支持某南岛政权通过巨额军购拉拢美国政坛势力,为候任总统特朗普站台。
中国显然是看准了这一点:既然你用军火公司挑衅,那我就直接反击,让这些军火巨头为美国的对华政策付出代价。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已经摸清了美国对华制裁的“上限”。
从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发动关税战、供应链战、科技战,但五年下来,中国不仅挺过来了,还逐渐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力。
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准备好以“雷霆之势”反击,让美国军工巨头尝尝失去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滋味。
制裁的杀伤力有多大?
对美国军工企业来说,这次制裁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从材料到关键技术,美国军工的很多链条对中国都有较高依赖度:
镓、锗、锑等稀有金属,中国是全球主要供应国。美国要替代这些资源,不仅需要时间,还会带来巨额成本。
很多高端军工器件的加工环节也需要中国的设备支持,比如涡轮叶片、耐高温合金等。通用电气此前就因为涡轮叶片产能不足,不得不放弃向印度出口F404发动机。
中国的制裁必然导致美国军工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像洛克希德·马丁这样已经“压榨”了供应链的公司,未来恐怕只能在生产和研发之间痛苦抉择。
这一轮制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从202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发布多轮对美制裁,范围逐步扩大,从特定高管到整家企业,再到军民两用技术出口。
这一系列动作直指美国军工企业的痛点,目标非常明确:限制对手,增强自身。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一方面加快军工产能,密集发布新型军事装备;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制裁和技术管控逐步削弱美国的军工实力。
可以说,这次制裁不仅是一次反击,更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后的“阶段性宣言”。
美国军工的寒冬将至?
这次制裁虽然不会让美国军工巨头立刻“趴窝”,但一定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深远影响:
研发进度拖延:材料供应不足,替代成本高昂,美国的六代机、电子战系统等研发计划必然受阻。
全球竞争力下降:在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复杂的今天,缺乏中国的支持,美国军工的成本和效率将进一步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内部矛盾加剧:美国军工巨头在美国政坛的影响力巨大,但他们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又无法摆脱。这种“既想制裁中国又离不开中国”的内部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结语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军火公司这么赚钱,制裁有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制裁不仅能增加对手的成本,还能从根本上影响其未来发展。
这次制裁还让我们看清一个道理: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武器对抗,而是工业能力、资源分配和组织效率的较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