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全

黄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区,建区仅四十多年。黄岛区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区划调整,一次是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并,另一次是和胶南市的合并,现在的黄岛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无论是人口数量、区域规模或经济总量,都和老黄岛区不可同日而语。

老黄岛是当地人独有的概念,它指一座岛屿,当年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岛屿的西北和西南方向,分别修起两条拦海大坝,原来四面环水的孤岛成为连通陆地的岛屿,这座岛屿是老黄岛区党政机关所在地,也是当时的全区行政商务中心。

老黄岛建区初期,岛上人口稀少,岛内有一条贯通东西的崇明岛路,道路中段两侧,分布着几家百货店、五交化店、粮油蔬菜店及土特产店,这些商店多数是平房建筑,沿路一字排开。每家店铺店面不大,前面设置着玻璃柜台,后面是商品货架,玻璃柜台内及货架上摆放着为数不多的商品,供顾客选购。

人流和商业是相互成就的,反之亦是。由于岛上居民少,购买力低,商店里不敢进更多的商品,只是卖一些易销的大路货。因此那个时候商店里物品单一,好多商品在岛上买不到,需要时只能坐船到青岛市区购买,老黄岛的商业只能满足简单的消费。

随着老黄岛经济的发展,岛上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湾港等国家重点工程在黄岛建设,带来了人流和物流,迫切需要大型商业设施,区政府决定在岛上建设百货大楼。老黄岛属山地丘陵地势,高低不平,当时岛上基本布满了建筑,只有在岛屿中心地带闲置着一片低洼地块和水塘,百货大楼就建在这片低洼的地块之上。

百货大楼是一座三层建筑,门头上方是一个斜坡式倒三角结构,使用了当时流行的玻璃幕墙装饰,采光好,室内通透,整栋建筑设计大气,造型别致。当时岛上还没有几座像样的建筑,百货大楼完工后随即成为老黄岛的新地标。百货大楼的开业,标志着老黄岛商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营业场所从原来的低矮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厅,商品实行分区销售,品种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商场还经常举办有奖销售活动,每到这时商场里人山人海,争相抢购,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消费场景。

当年的“晨光园”综合商品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晨光园”综合商品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黄岛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区政府在百货大楼旁边,规划建设了一处高规格的综合商品市场。那时,我在老黄岛区政府办公室财贸科工作,全程参与了市场规划和建设。当时市场建设由区工商局牵头,初期把水塘里的水抽干,雇用车队用风化砂填平,在回填的地面上建起了四列门头房,两列相对门头房之间的露天部分,用石棉瓦搭起拱形棚顶,既可遮阳,又能避雨。市场大门是牌楼式建筑,用红褐色大理石筑成,牌楼的门楣上书写着“晨光园”三个篆书字体,简洁大气,引人注目。

老黄岛时期的电影院也是聚集人气的地方。那个时候,电影院是国有经营,票价很低,老百姓都可以承受,逛商店、逛市场过后,很多人选择就近看一场电影。因为全岛只有一个电影院,每逢有新影片上映,售票窗口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有时为了看上头几场电影,不得不从别人手里高价买票。电影开演后,影院门口经常还聚集着大量无票人员,流连徘徊,久久不肯散去。

老黄岛尽管地域较小,是一个袖珍型城区,但同样有充满城市烟火气的繁华商圈,成为岛上居民消费娱乐的聚集场所。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岛新行政中心南迁,老黄岛人口减少,消费力下降,盛极一时的老黄岛商圈不再繁华,在许多老黄岛人心中留下不小遗憾!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