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V记录号
中国人确实聪明一点没错,但是大多数用在了“自欺欺人”上,这种聪明不要也罢!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假俄罗斯商品泛滥成灾,且主要瞄准中国消费者。
这些所谓的“俄罗斯原装进口”商品,实际上多为伪劣产品,靠虚假的标签和包装蒙蔽消费者。
而与此同时,缅甸的电信诈骗团伙也专门针对中国人,依靠诈骗手段大量骗取资金。
这两种现象,乍看之下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若从“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角度进行剖析,我们不难发现,背后深藏着一种更加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特征——那就是中国人之间的互害、竞争与缺乏信任。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市场上虚假商品泛滥的根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和集体意识。
1. “专骗中国人”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
无论是假俄罗斯商品的制造商,还是缅甸电信诈骗的策划者,专门针对中国人的策略并非偶然。
中国消费者常常抱有一种对外国产品的“盲目崇拜”,尤其是对“俄罗斯制造”这种具有神秘感的标签充满期待。
这种消费心理让不法分子抓住了机会,通过伪造俄罗斯商品的外包装和虚假宣传,迅速获得中国市场的青睐。
然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深层的“窝里斗”文化。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内部竞争”的氛围,许多人在同胞之间产生了互相竞争甚至互相排挤的心理。
这种心理根植于历史背景中的“自我防卫”机制,尤其是在中国长期的封闭与战乱环境下,许多民众对外界的事物怀有理想化的幻想,而对内部的同胞却往往缺乏信任。
这种心理的后果之一便是,对外来商品的盲目推崇和对自我商品的轻视,导致不法分子得以利用中国人对外国商品的崇拜来加剧内耗与相互剥削。
2. 商家与诈骗者的“狼性”欺骗
“专骗中国人”不仅仅是由于消费者心理的盲目,背后还暴露出部分商家与诈骗团伙在经营和行为中的“狼性文化”。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商家与诈骗者为了快速获取利益,毫不顾及社会道德,利用了中国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和内部竞争。
换句话说,这种行为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一种通过“坑同胞”来达成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文化体现。
从假俄罗斯商品的销售来看,这些不法商家往往针对中国消费者的某些心理漏洞,采用低成本的伪劣商品和虚假的广告,明知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具有较高的期待,但仍然推销这些不合格商品。
这不仅是市场行为的畸形发展,更是一种利用消费者内心不安与自我满足感的深层次剖析。
而在缅甸电信诈骗的情境下,诈骗团伙的成员往往以极低的成本,利用中国人缺乏辨识力的弱点,通过各种伪装和诈骗手段,使大量中国人上当受骗。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自己人”极端的不信任和社会文化中的“坑害”心理的体现。
3. “窝里斗”现象的根源:集体心理和社会环境
“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中国传统的集体文化和历史环境中。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长期处于生存竞争压力下。在这种环境中,“敌人”往往不在外面,而是来自内部。
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常产生尔虞我诈的行为。
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在同胞之间进行互相压榨和自私竞争。
这种集体心理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信任度。
虽然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国逐渐走向全球化,但这种“内斗”心理依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从个人消费到社会互动,很多人习惯性地怀疑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当利益冲突加剧时,彼此之间的信任更为脆弱。
结果,不法分子便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4. “窝里斗”现象能破除吗?
要从根本上改变“窝里斗”的文化,破解中国人互害的困境,首先必须从教育和社会机制入手。
教育层面应注重培养公民的集体责任感和相互信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消费者需要具备更加敏锐的辨别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跟风和轻易相信虚假信息。
其次,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和法制建设,尤其是在跨境电商和网络诈骗领域,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打击力度,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
企业和商家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建立更加透明和诚信的市场环境。
“专骗中国人”的现象,揭示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文化问题——“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
无论是市场上的假俄罗斯商品,还是缅甸电信诈骗,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中信任缺失和自我竞争的心理。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交织作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集体责任感,才能逐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建立更加健康和有信任的社会环境。
- END -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为 防 止 失 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