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Nutrition)是研究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营养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抗营养素等成分)在机体里分布、运输、消化、代谢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必需营养元素 (essential nutrient element):生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所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等。”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代谢与食物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营养学的历史的研究,可以知道营养学的发展脉略。
古代东方
智人从东非大草原走向全球的过程中,通过尝试逐渐分清药物和食物的区别,将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均归于药物,能饱腹充饥,对身体有益的动植物均归于食物,因此在医学史上有“医(药)食同源”的说法。
当人类成功的可以制造并保存火种之后,由茹毛饮血的生食转变为熟食,极大地减少了细菌和病毒对身体的影响,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的目的是确定“百草”是否有毒、是否可以作为食物;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帝著书《黄帝内经》,书中记载了食物的核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就是说,3000年前的祖宗认为谷米必吃,水果配合吃,肉类增加一下口味就可以了,各种蔬菜就是补充能量的食物,这些都一起吃,所以就合适人体了。总的来说是四份素,一份肉。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比例,符合自然的法则。
相传在商代,伊尹精通烹调,同时善于配制各种汤液治病,自古就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之说,姜桂即是调料,又是发汗解表、宣通阳气、温胃止呕的佳品。此时中国传统营养学已经初具雏形。
至周代,据《周礼·天官》所载,食医位居疾医、疡医、兽医之首,可见当时朝廷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和治疗问题。食医是指专门负责王室贵族的饮食管理和营养保健的医生,是我国最早的宫廷营养医生和食疗营养师。食医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在御医中地位最高,尊为上上医。
这标志着中国传统营养学已形成制度,比西方营养师早了2000多年。
唐代名医孙思邈还明确提出了食疗的概念,他认为食物的功能用来吃饱那就是食物,如果用来治疗疾病,那就是药物。
到1616年左右,李时珍等医学名家,确立了食物另外的研究,就是关于食物温、热、寒的分类。《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1578年著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食疗的高峰。
古代西方
在古代当时人们主要是根据经验和观察来判断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比如用海藻治疗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用宝剑淬火用过的含铁的水治疗贫血等。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清楚其原理和机制。
当我们把视角专享西方,在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识到膳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的法则:“把你的食物当药物,而不是把你的药物当食物。”就是提出了多吃食物少吃药、提前预防疾病为主的医学思想。确信健康只有通过适宜的饮食和卫生才能得到保证。
今天我们可以了解到海藻致治疗甲状腺,是因为海藻中含有碘。而动物肝脏中含有维生素A对于缺乏维生素A形成的夜盲是有效果的。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从化学和生物的角度来研究食物和营养的关系,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营养素,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及它们在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一些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比如脚气病,佝偻病,坏血病等,以及通过补充营养素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
·拉瓦锡,他在1783年发现了氧气,以及呼吸和燃烧都是氧化的过程;
·李比希,他在1842年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以及食物的热值和人体的热量消耗的关系;
·芬克,他在1912年发现了维生素,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营养学起源以1900年发现碳水化合物开始,并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中国很早就有营养学的意识理念,例如中国的饺子制作原料和蒸煮法就是在保证多种营养齐全不流失的同时符合色香味俱全内涵的中国饮食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代营养学的机体生理营养健康观念逐渐影响和改变着需要健康人们的生活饮食观,毫不怀疑地说它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巨大。但营养学的发展应用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此才能体现出其影响力。以下内容为当代营养发展简史具体内容。
到了20世纪,营养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了专门的学会和期刊,也开始制定一些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和膳食指南,以指导人们的饮食选择和健康管理。
近现代
美国在1943年就首次提出了基于能量需求的营养素供给量的标准。同时,营养学也开始涉及到更多的领域,比如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植物化合物,益生菌等,以及它们与慢性疾病,免疫力,衰老等的关系。
营养学也开始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先进的技术,来揭示营养素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比如白藜芦醇,它是一种存在于红酒中的植物化合物,被发现可以延缓衰老,抗癌,保护心血管等。
中国营养学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从20世纪初到1923年,我国营养研究最早始于医院及医学院。主要由当时的齐鲁大学进行山东膳食调查,以及大豆产品的营养价值研究,协和医院的对荔枝进行了分析,国内的营养学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受到了国外的影响,也受到了国内的战乱和落后的制约。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从1924年到1937年,主要是由一些国内的医学院和科研机构的人员推动营养学的发展,比如吴宪,他是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内开展了大量的营养素分析,营养调查,缺乏病研究,也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营养素供给量建议的人。这个阶段,国内的营养学研究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也开始与国外的营养学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第三阶段,动荡时期,从1938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学术机关不稳定,设备简陋,图书资料不完整,人员不整齐。在这样的条件下,1939年中华医学会提出我国第1个营养素供给量,中国人民最低营养需要量建议。1945年,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此后由于时局动荡,经济衰退,人心不定,直到1949年没有什么太大的成果。
第四阶段,发展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营养学会进入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1952年出版第1版《食物成分表》 ,至今已更新多次。1956年创刊了《营养学报》。1989年提出我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