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的西岳庙
在西岳华山脚下、华阴岳庙街东端,有一座被尊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
金瓦红墙、亭台楼阁、宫苑殿宇鳞次栉比,一股皇家的威严气势扑面而至,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朝圣之心油然而生……西岳庙,犹如一位历经风雨沧桑、沉稳内敛的慈祥长者,将岁月沉淀的故事悄然收藏,只等有心人前来探寻。
“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也。”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为祭祀华山神,在秦岭黄甫峪口处修建了一座庙宇,赐名“集灵宫”。后来,东汉桓帝刘志认为“望祭”更能体现皇家威仪,便将集灵宫迁至现址,后改称西岳庙,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圣地。
“西岳庙建筑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层层递进,是一座规模壮丽、庄严肃穆的宫殿楼阁式古建筑群。其气势和‘颜值’酷似北京故宫,因此,被赞誉为‘陕西小故宫’。”西岳庙讲解员石静介绍,西岳庙历经汉、魏、隋、唐及宋、元、明、清等朝代兴建整修,形成了今日重城式“日”字结构、六进院落格局。
漫步在红色高墙和金黄色琉璃瓦的殿宇之中,让人感受到的是皇家建筑的气场和历史文化的沉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占地186余亩,分为外城和内城,呈现出一种“门中门”的建筑模式,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御书楼等主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在参天古柏掩映之下,飞檐高耸,斗拱密布,气势恢宏,颇有“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之美,饶有园林之趣。据相关文献记载,汉代以来,或求雨,或避灾,或祈福,历朝皇帝亲至华山祭祀,来过西岳庙的皇帝共56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别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岳庙的恢弘壮丽景象,还与乾隆皇帝有关。”石静说,西岳庙经历朝重修增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被地震所毁,后又于1563年、1601年两次重修,修复震前庙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陕西大旱,陕西巡抚毕沅奉旨祈雨,甘雨连降三天。毕沅奏请赐书以昭岳神降雨之功,乾隆“自掏腰包”从内务府拨银20万两“敕修西岳庙”。在此大修之后,殿寝、楼阁、堂廊等建筑增至220余间,形成了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也达到了建庙以来的顶峰。
在西岳庙博物馆展厅内,记者见到了被清初学者朱彝尊推为“汉隶第一品”的《西岳华山庙碑》。据了解,此碑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个字丽婉多姿,原碑毁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目前所见之碑乃清代嘉庆年间钱宝甫摹刻“高仿”残碑。
“御书楼内乾隆御笔‘岳莲灵澍’卧碑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像这样满载历史印记的石碑雕刻,在西岳庙还有很多。这里不仅承载着独有的山岳祭祀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宗教神秘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它还是一个千古名碑荟萃绝唱之地。”西岳庙文物管理处文化产业科科长王飞玉告诉记者,庙宇内保存的华岳庙碑、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五岳石残碑等,记录着皇帝们对西岳华山的顶礼膜拜。万纽于瑾、李商隐、李攀龙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赞美之辞,为这座庙宇注入了文学的光辉。
历经沧桑巨变,西岳庙亦是多灾多难。自晚清以后,西岳庙地位更是逐步衰落,一度被西北军驻防,充作兵营和医院。20世纪70年代末,西岳庙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对石雕、石刻、古建筑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有序修复。1988年1月,西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全面整修西岳庙,先后拨款4500余万元,按照从乾隆时期流传下来的岳庙全图碑,一期工程修复了中轴线上的五凤楼、万寿阁、寝宫等建筑;二期工程对复修建筑进行了全面彩绘,修复了西岳庙广场、新建了古文化一条街。渐渐地,西岳庙开始恢复了往日生机,重现了庙宇宏伟之气势。
“西岳庙不仅是华阴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骄傲。”王飞玉说,进入新时代后,西岳庙的辉煌与厚重、光彩与文明,正在悄然绽放,成为万千游客探寻历史文脉、感知文化魅力、领略古建之美的文化新地标。
来源丨渭南日报
记者 丨吕佳 彭一鹏
编辑丨肖叶
初审丨张伯阳
终审丨杨宇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