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蒋介石”,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翻云覆雨、让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手段?还是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的瞎指挥?

对于自己的缺点,蒋介石本人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他在从1918年起就不曾间断过的日记中,一再列出了自己需要克服的缺点,包括暴躁、性急、自负、顽固、浪费、吝啬、好色、傲慢、怨恨、喜欢炫耀财富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要说蒋公最大的缺点,怕就是“日记爱国”、“日记戒色”了。即一边在日记中说为了中国,一边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媾和,然后在日记中再写为了祖国;在戒色方面亦是如此,一边喝完花酒,在日记中发誓再也不喝,一边写完日记接着喝。

蒋介石这样的性格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则是爱之加膝、恶之坠渊。在蒋介石身居高位后,这样的特点愈发显露出来。

但对于这个人,蒋介石却不敢把自己的缺点表现出来,反而从始至终十分尊敬,即使是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可以“为所欲为”之时依然如此。

1、蒋介石的辛酸泪

1、蒋介石的辛酸泪

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历经近两个月苦战,终于攻克南昌城。随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迁往南昌。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显山露水,但在政权和党权上尚不具备优势。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均以其为敌,认为蒋介石“拥兵自重”,是一个新军阀。

在军事方面,蒋介石此时的力量同样很弱。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共有八个军,但只有何应钦的第一军与蒋介石有直接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格来说,蒋介石能够完全控制的部队,只有第一军第一师。要命的是,第一军第一师在进攻南昌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一次老蒋愿意让自己的嫡系部队冲锋在前了呢?其实,这还要从北伐军内部的关系上找原因。

虽然大家同在一面旗帜下,同受蒋总司令指挥,但认真来看,大家还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来、为了利益而来。一块分蛋糕?当然可以!但你让我第一个往前冲?都会掂量掂量,蒋总司令是不是让我当炮灰啊?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蒋介石如果不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派往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方去,就指挥不了其他部队。

虽然实力弱小,但蒋介石的心还是很大的——逐鹿中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民政府。我们都知道:当你的实力与你的梦想不匹配时,你会非常难受。此时的蒋介石也是如此,所以才会在日记中写道,“三年来辛酸泪,时自暗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蒋介石苦思破局之策却不得,而第一师惨重的损失也让蒋介石逐渐明白过来:靠自己是真的不行,得找队友帮忙。于是,他想到了黄郛,“要筹划大事,非膺白兄莫属也”。

2、把兄弟黄膺白

2、把兄弟黄膺白

黄郛,字膺白,他与蒋介石可是旧相识了。

1906 年初,蒋介石肄业于龙津中学堂;同年 4 月,蒋介石东渡日本留学。在这一期间,蒋介石结识了陈其美、黄郛、张群等人。

从日本归国后,蒋介石追随陈其美在江浙沪一带从事革命活动,黄郛则是进入清政府谋了一个差事。1911年辛亥革命时,黄郛与蒋介石一起参加了光复上海的战役,并结拜为异姓兄弟。二次革命失败后,黄郛遭到袁世凯政府的通缉,逃亡日本,后经南洋赴美。

1915 年,护国战争爆发后,黄郛由美归国,在上海谋划反袁事宜。后黄郛定居天津,与北洋政客们来往甚密,并在北洋政府中历任要职。1924年,黄郛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身在南昌、感到危机四伏的蒋介石,两次写信邀请黄郛南下为自己出谋划策。为了表示郑重,蒋介石第二次的信,派了张群亲自去送。黄郛思虑再三,决定南下帮助自己的把兄弟渡过难关。

其实,黄郛对蒋介石的帮助从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开始了,只不过二人都是通过书信往来,极少见面。

但由于黄郛长期在北洋政府供职,当黄郛在张群的陪同下来到南昌时,武昌、九江的国民党党报,纷纷斥责黄郛是北洋政府的走狗,不应该让他待在南方的革命阵营中。气得蒋介石大发雷霆,“黄膺白是我的私人好友,难道我们革命,连朋友也不要了吗?”

黄郛见到蒋介石后,当面向蒋介石献上了“共底于成”的策略,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离俄清党”。

黄郛认为“蒋介石只有改变联俄联共政策,才能在国民党内站稳脚跟,进而问鼎中原”。而蒋介石也被黄郛的一番宏论折服,着手进行“离俄清党”的准备,进而才有了后来的“四一二政变”。

3、蒋介石的“突袭”

3、蒋介石的“突袭”

1928年5月1日,蒋介石率领北伐军攻占济南,此时的黄郛已经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也应蒋介石之命到了济南。

5月3日,济南惨案爆发,日军为了阻止中国统一,占领了济南城,肆意杀害了包括国民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在内的612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郛认为,这是日本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明确表示。如果北伐军选择与日军正面冲突,则会激化中日矛盾,延缓中国统一进程。黄郛据此向蒋介石建议,暂时不与日军接触,绕道济南继续北伐。

黄郛的一席话,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蒋介石同意了黄郛的方案,并派黄郛通过外交渠道与日方进行谈判。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人们都迫切希望着“国家对外强硬一次”,以挽回国家、民族的尊严。而黄郛温和的外交策略,注定会招致国人的攻击。

蒋介石同样深知其中的厉害,为了维护自己“北伐英雄”的形象,他嘱咐黄郛以个人名义与日方谈判。黄郛同意了。

果然不然,黄郛很快受到了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指责,舆论也把黄郛定义成“亲日派”。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表示,“反对派攻击外交,集中个人,甚觉困难。”

5月中旬,黄郛基本确定了与日方进行谈判的各项条款,在他准备去前线与蒋介石商议之际,却收到了蒋介石的电报,劝其“暂行辞职,并望从速”。

原来,蒋介石在5月19日与冯玉祥进行了会晤,冯玉祥建议由王正廷代替黄郛出任外交部长。蒋介石为了拉拢冯玉祥、确保自己在北伐即将成功之际不因“亲日”而被李宗仁等政敌攻击,采纳了冯的建议。

还在为谈判做准备的黄郛,收到电报,如遭雷击。在他后来给张群的信中写道,“济案所受刺激,公私两项皆为生平未有之伤心事,实令我没齿不能忘。”悲愤交加之下,他立即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辞去本兼各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见自己的义兄真的生了气,连忙发去电报,一面解释情况,一面劝黄郛以大局为重。同时,蒋介石还让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出面,发电劝慰挽留。

终究黄郛还是走了。

蒋介石有很多把兄弟,但多数都是带着极强的功利性的,如冯玉祥、李宗仁等。而黄郛与蒋介石之间却有着革命同志之间患难与共的兄弟情。

也许很多时候,蒋介石也不那么厚道,但黄郛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与蒋介石结拜时的誓约,“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作为蒋氏幕府中最具战略眼光的首席幕僚,黄郛隐居前依然记挂着自己的把弟,为他推荐了另一位足智多谋之人,帮助蒋介石在后来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逢凶化吉。